以德報怨是聖人,以直報怨是凡人|《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278)

2021-02-08 大倫書院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前邊老子講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的意思,我們上一節課講了「大小多少」並不是說兩個比較,而是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叫「大小多少」。

 

今天講這句著名的話叫「報怨以德」,這句話緊緊接著「大小多少」,大家說,這「大小多少」和「報怨以德」這兩句話沒關係嗎?在老子《道德經》裡邊,就給它放到一起了,意思就是「報怨以德」和「大小多少」是一樣的。前邊說「以小為大」,把小的當做大事來做,把少的當做多的。對待那種怨恨的要以德行、以恩德來回報它。也就是說凡事從最壞、最小做起。

 

這句「報怨以德」一出來,後世居然引起一些爭論,一直爭論到今天。是因為老子說「報怨以德」,就是對待別人的怨恨,你要以恩德去回報它,這個境界很高,後世到孔子的時候,結果有人就問孔子,說「以德報怨」,別人怨恨我,我拿恩德來報你,你感覺這事怎麼樣,孔子做出了這樣的回答,他回答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你對待怨恨以德行、恩德來回報它,那麼「何以報德」?如果別人又以恩德來對你,那你又拿什麼去對待他?你對待怨恨你用德行、恩德了,那麼別人對你有恩德的時候,你對別人又拿什麼去回報呢?恩德已經用去了。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這話一說完,後世討論了,老子和孔子到底兩人誰高,首先我們要明白,孔子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直抱怨」什麼意思?「直」是正直、公平的意思,也就是說別人如果以怨恨來對待你,你要公平客觀的看待這樣的問題,然後以正直的態度去回報它,就是我該怎麼做怎麼做。然後,對待別人給我的恩德,我才要回報他恩德,叫「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孔子的態度。這話一出來,後世就開始爭論了,爭論到底老子高明還是孔子高明。大家如果要是覺得,兩個理論辯論,我不大明白的話,我們把它放到辦公室裡邊,大家看看哪個高明。辦公室裡邊,我在辦公室,我是白領,有一個人是小人,他整天在領導那打小報告,整我,說我壞話,甚至在業務上給我設陷阱,這就是他向我發出的怨恨。我怎麼對他呢?老子說,「以德報怨」,我還要對你好,這是老子說的,以恩德來回報這個怨恨。孔子的做法是以直,正直、公平、客觀看待問題,做得對還是不對,我用這個來客觀看待你對我發出的信息,然後我回報「以直報怨」,我還是按照我認為的正直的方式做事去,不受你影響,這是孔子說的「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就是另外一個人他給我恩惠,經常照顧我,我也回報他恩惠。這就是如果在辦公室裡面發生這樣的事,老子和孔子的不同,看法是有點不同。我講到這兒,我估計大家設身處地的一想都會覺得孔子說得對,對那種小人我不能一味的去姑息、遷就他。所以,我要「以直報怨」,以公平,這事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對待誰對我好的,我才回報對你好。

 

這兩位都是古代歷史上的高人,都是聖人級別的。那麼到底誰真正高明呢?所以,歷史上不斷地討論,到今天,你看網上還有很多人討論,老子高明,孔子高明。其實我告訴大家,為什麼出現這種爭論,就是沒有搞清楚兩者講話對象到底是誰。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講《道德經》講到這兒了,您想想,老子《道德經》寫的是管理的內容,是給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寫的,所以,在當年老子這些東西都是治國的內容。他寫的都是領導者法則,閱讀者都是領導者,所以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領導者,是公司的最高領導,這個時候你要想到公司員工性格是各異的,有的人是給你恩惠,不斷地去追隨你,有的人會不斷地產生各種問題。

 

那麼,如果一個領導者只喜歡那些給我恩德的人,跟隨我的人,對那些發出怨恨甚至批評、攻擊我的人,我就整他們,這領導能做好嗎?所以,領導者要看待眾生,看待公司員工都是一視同仁的,人有各個側面,有可能他給我看的是這個側面,另外一個人給我看的是另外一個側面,他捧我,他攻擊我,攻擊不是真的攻擊。有可能他是處於這個位置產生一些什麼想法。這個人並不是因此而就會成為一個廢人的,不能因為這人對我怎麼樣,我認為他就是廢人。

 

所以,這就是老子《道德經》的觀點,老子《道德經》認為,在有「道」的領導者的眼裡,所有的員工全是有用的。只不過你找沒找到他那一面,無棄人,沒有那種值得拋棄的人。所以每個人我來回去啟發他、調動他,逐漸讓他變成一個善人。這個時候,您從領導者的位置上來考慮,如果這個員工怨恨你,你是應該和員工繼續鬥還是「報怨以德」,這個時候應該「報怨以德」。我繼續感化他,別因為老百姓罵你,你就跟老百姓整,不是這樣的,我應該「報怨以德」。繼續給你恩惠,不斷的啟發你的善念,最後讓你成為一個善人,這叫「報怨以德」。

 

我們接著來講,孔子。孔子講話對象基本都是老百姓,都是這些讀書人,普遍人。對於這種普通人,你要求他「報怨以德」是高了。因為他沒有放到領導者的位子上。所以,這時候以底線為主,領導者境界是往高了走,普通老百姓的道德要求是底線,不要越過這個底線。那麼這個底線就是「以直報怨」。這個「直」就是底線,就是我們以公平、以正直來衡量這個事,會有裁斷、裁決的人。比如我們倆爭執了,那有裁決的人,要上法院,這是「以直報怨」,公平。那麼,正直要求我按照正直的原則去做事就行了,這是公民之間、百姓之間的底線,我並不要求你百姓之間每個人都是聖人,都很高,用不著,您能做到一個最起碼的公平就行了。但領導者對大家要「報怨以德」。老百姓之間你能保持一個「直」,一個公平這就非常好了。

 

所以大家看,因為兩者講話的對象不同,所以描述會有差異。但後世不懂,以為老子、孔子講話對象都是老百姓,所以產生了到底「以直報怨」高還是「報怨以德」高?所以,孔子高老子高,大家一直在爭論。我覺得這就是沒有明確《道德經》是給誰寫的,大家不懂這個道理,所以陷入了這種盲目的、無謂的口舌之爭。老子、孔子誰高啊?其實人家講的是不同的事。甚至可以這樣講,他們講的是同一件事,在一個社會的治理中,領導者和老百姓這兩個不同的位置上,應該採取的不同的態度,但是合起來是一個完整的社會。

 

我們老百姓做到這個有沒有好處?人家講的領導者。老百姓這麼做那當然是有好處的,孔子講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社會維持穩定的一個最低的底線,但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做到「報怨以德」,那就不同了,這社會都會改變的,您的人生也會改變的。我舉個例子,這做事態度不同就完全不同。我現在觀點非常明確,就是這人人生是否成功,與他做人態度有直接的關係,而且應該是最直接的關係。

 

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這個人條件什麼都好,不是說農村山溝裡那種情況,就在城市裡邊,他的所有條件都很好。但人生就是處處倒黴。不用多問,這樣人的一定是自己做人有問題,百分之百的,這是我的觀點。一個人事業成功他做的好,一定是他做人有獨到之處。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事了。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曾經有位朋友,他建個微信朋友圈,在這個圈裡免費的為社會的一個群體服務、為大家服務。服務的很好,大家都很感恩、很開心。後來,他自己要創業,因為自己也要生活嘛,創業的時候這邊的服務可能稍微的精力就少用了一點兒,被服務人群本來是公益給你服務的,但是你少服務點兒大家有點不開心了,然後稍有微詞,當得知他那邊創業以後,這邊的人沒有一個幫襯一下的,無動於衷,沒有任何反應,這種情況一般人會很生氣,這時候怎麼處理?

 

我就問那個朋友,我說你怎麼看這個事,他說,雖然大家可能有點不開心,但是我該怎麼對他們還怎麼對他們,這個不重要,我該做事,我這既然是公益的,我就還幫他們,還繼續做。我的事業也不需要額外的,我給大家做公益,大家就來幫襯我的事業,不需要的。我努力盡心去做就好了。所以,他們那邊的事我還會去幫的。我當時就豎大拇指,我說你只要有這個態度,你做事一定能做好。結果不出我所料,事業他越做越大,建立企業時間不長,現在企業已經規模已經蔚然可觀了,已經做到很大的。在經濟如此不好的情況下,能夠把企業做得如此好。我感覺跟此人發心有關,所以這樣的事特別特別多。

 

我總結下來,就是能夠「報怨以德」的人,他的格局一定大。這人格局大以後,在任何的小事上都會體現出來,這是第一;第二,這種人「報怨以德」,他扭轉周圍的氣場、周圍的氣氛,這麼說是因為,比如說您怨恨我,我要不「以怨報怨」,我怨恨你,這是最低層的;「以直報怨」,這是公平的,我們各不相干。公平裁決,我該做做我的事,我也跟你不發生關係,我也不會討好你,對你好,不會的,這是一個中層的做人的層次;「以德報怨」,「報怨以德」就是你對我不好,我還給你恩惠,不在意這事。然後再不好,我還給你恩惠。慢慢的,我不相信您遇到的都是極端的小人。就是那種怎麼也感化不了的人。

 

我們不說極端的人,不說那種極端的小人,不是說日寇來了,你還「報怨以德」嗎?我們不是談那個範疇的事,談我們生活中的事,我們自己生活圈子的事,我不相信,你遇到的都是極端的小人,人心都是肉長的,每個人之所以有怨恨可能因為有什麼原因,可能他正好處在那個位置上,或者這個角度看來讓他生了怨恨。不要想我們倆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了,換個角度,還是以恩德報你。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他慢慢會感到,怎麼這人還這樣,他就會轉化的。

 

我們生活中多數人很快就會被感化了。這阻斷了惡的循環,你惡來了,我善回去,慢慢變成善來了善回去,所以最後變成「以德報德」了,這是一種主動的扭轉,一種積極的扭轉。如果你不這麼採取這個態度的話,永遠是以惡報惡、以怨報怨的話,你就永遠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

 

所以,人生怎麼改變的,一定是您主動去改變的。怎麼主動去扭轉了這種惡惡怨怨的這種循環?就是「報怨以德」,這是人生的一大法寶。如果誰能學會「報怨以德」的這種態度,而且你真的能去做的話,我覺得這個人的人生很快就會改變的。這是老子交給我們的人生道理。

 

今天我們就聊到這兒,明天這個時間,我們接著來聊老子《道德經》,看看裡面還有什麼秘密我們可以探求。謝謝大家,我們明天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失傳的《歸藏易》,其實就隱藏在《道德經》中
    老子講「以德報怨」,孔子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起來兩個人的觀點是對立的。如果從他們二們面對的教育對象上看,你就知道他們都是對的,並且最後還是殊途同歸的。把他們二人的學說,套個大白話的書名給他們,老子講的《道德經》,換成《聖人是怎麼樣做的》。孔子的《論語》,換成《聖人是怎麼樣煉成的》。兩個人指導的對象,是不一樣的。聖人,在當時就是集學識和德行的領導人。當一個領導,不能睚眥必報。當下屬的,一般才能和智慧都是比不上領導的,做點混蛋事,得罪到領導的事,一不小心就有了。
  • 肖戰工作室幫被網暴博主維權▕ 以德報怨?以直報怨!
    估計很多網友會發出疑惑,既然這樣,這位博主對肖戰來說算是「有怨」,為何肖戰及其團隊反而要幫他維權,豈不是「以德報怨」?關於該不該「以德報怨」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孔聖人就曾經給出過他的見解——【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孔子說得好,宋襄公做的不好
    孔夫子有一句古今都有用的硬氣名言:「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比老子的道家學說中的,「以德報怨」更有警世意義。如果他能如孔夫子所說:以直報怨,不會有這樣的結局,兩國開戰沒有以德報怨道理,更不存在以德報德之說,勝者為王。儒家學說仍有許多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借用,用好會以德報德仁愛在心,待人以善良,用好更會以直報怨剛硬對待,不吃大虧。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就像社會上經常會出現的「道德綁架」的行為就是其中一種。如果說真正的好人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他人,那「偽善者」則是用口頭上的正義綁架別人的利益去「做好事」。雖為人不齒,卻也實在難纏。論語有云:「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果真的放不下仇怨,沒必要強行要求自己大度,更何況是別人呢?
  • 以德報怨、無奸不商、愛迪生的天才論……那些你一定用錯過的名言
    以德報怨、無奸不商、愛迪生的天才論...那些你一定用錯過的名言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的名言警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句子的本意都被誤解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句出自《道德經》,後面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多人誤以為這句的意思是老天不仁義,把萬物當成沒有生命的東西。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這時有很多人會勸說:人生在世,要學會寬容大度,境界高的人就是要懂得「以德報怨」。這可是古聖人教導我們的道理,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並且反而要對他更好,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讓他感到羞愧、進而悔悟……我只想說:不好意思,請問您真的知道「以德報怨」的來歷和典故嗎?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一個正常的人只會選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在我國的文化傳統裡是一種美德。但在除我國以外的地區,並沒有這種話的市場,外面的世界更流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德報怨出自孔子的《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報怨以德和以直報怨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人們常說「以德報怨」,為什麼後半句「何以報德」卻被束之高閣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以德報怨」,長大後發現,這個處事準則並非放之四海皆準人人都適用。事實上「以德報怨」只是孔子學生對孔子的提問,而非結論。學生問孔聖人:「以德報怨,如何?」孔子的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至於孔子的回答為何被束之高閣,我想有以下原因。其一,中國古語、名言警句被斷章取義的很多,人們往往只記住了上半句,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下半句。比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大度須有度,寬容不能沒原則,以直報怨才能快意恩仇
    《論語》中提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說,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以什麼去報答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呢?還是以正直公正的態度去對待積怨,以德報答恩德才對。如何對待恩怨。生活中究竟應該以德報怨,以怨報怨,還是以直報怨呢?
  • 「以德報怨」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我們都被騙了,孔子的真實意思是
    走進社會,前輩們告訴我們遇事要忍,要學會吃虧,總之人人都希望我們成為一個「以德報怨」的謙謙君子。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自居,我們因有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被稱為華夏民族。自漢朝確定以儒家思想統治天下以來,儒家學說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儒家弟子常常用「以德報怨」來要求自己和別人。
  • 《道德經》:聖人為腹不為目,何意?
    「聖人為腹不為目」出自《道德經》第十二章。《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原文最後一句話: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按照正常的理解就是聖人只要滿足正常的三餐溫飽即可,不追逐聲音之娛。取樸素棄奢華。這是最表面上的理解,其實老子還有更深刻的意思。這裡的腹可以理解為內在的東西,指遵循大道思想。目可以理解為外在的事物。這樣我們再來看這句話的意思:聖人要做的是遵循大道,而不是關注外表的一些事物。
  • 滅掉心中的「賊」|《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256)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講《道德經》。昨天老子說「人多智而奇物滋起」,什麼意思呢?老子說智慧太多了,老百姓把心思都用到智慧上去了,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就會特別多,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行。 今天老子說,「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大家看這章裡老子連用了幾個「滋」字,滋生的「滋」。什麼是「法物滋彰」?版本不一樣,寫的不同。
  • 你的「浮想聯翩」也有可能是罪過|《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216)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今天我們接著來講《道德經》,我們看看老子老先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發了。 前面我們講第四十六章,講「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講的是當時的國君,如果你放下自己的欲望為老百姓做事,這叫「有道」,馬都在田裡面耕地,老百姓都忙於從事生產、耕作,人們的生活會富裕。
  • 《道德經》——第五章聖人不仁是大仁
    《道德經》全文的思想就是無為,這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不作為,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要站在無為的角度去有為,這個「為」可以解釋人的欲望。作為人,生存在這世界上,我們自身有很多的欲望,吃的欲望,玩的欲望,對美好事物佔有的欲望等等等,我們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煩惱呢,正是因為這個欲望那個欲望,有一個詞語大家都會說到,叫做「無欲則剛」。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渙然冰釋,潤物無聲|《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75)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開心跟大家又來聊《道德經》,昨天的留言特別多,我母親看微信了,看完以後大吃一驚,告訴我怎麼這麼多留言,我看了以後也很感動。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學習《道德經》的人,我每天也在琢磨《道德經》的章句,到底這話怎麼講,這話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每天都在想,非常開心與大家同修、同學、共同進步。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給出的答案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分寸。孔子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怨恨、惡意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進入沒有休止的惡性循環,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