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突破認知,不做慣性思維的奴隸

2021-01-07 騰訊網

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突破自我,突破思維定勢——《自以為非》

《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9.3,於1994年9月23日上映,自上映以來,收穫千萬級好評,獲得10項奧斯卡大獎提名,2項金球獎提名,堪稱影史上偉大的無冕之王。

影片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被誣陷入獄,在獄中遇見老布,瑞德等好朋友,經過20年的獄中生活,在突發變化時,讓他明白了要自救,要突出重圍,然後越獄成功的故事。

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向世人展示出,現實的社會生活,用經典的對白和多種修飾刻畫出多個人物形象,用簡單的方式組織故事的主線並伴以多條輔線,以藝術的畫面留給世人深刻的教育。

從劇作的故事和人物的塑造來看,影片極為突出的,除了主人公安迪,集不幸、堅忍、智慧於一身的描述以外,還有老布和瑞德的慣性思維及對其整個人生的影響。

什麼是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覆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慣性思維,又稱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

接下來我將把慣性思維產生的緣由,嚴重性,對人的影響,以及如何改變,做以深度解析。

長期的「鳥籠」生活,是產生「慣性思維」的原因

心理學家詹姆斯研究,經常重複的做一件事,能讓人進入思維的定勢,快速地在一般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反應。慣性思維也叫「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

老布在影片中出場的時候,是一個顫顫巍巍的老者,推著書車,給每位犯人送書,因為殺人入獄,在這裡過完了大半個人生,每天過的極其安逸,眼看著出獄的日子快到了,老布卻不想離開,拿著刀子抵住同僚,理由是再犯一次錯,會繼續留在監獄。

經過安迪和眾多人的勸說,老布放開手裡的人質,在放開的瞬間,仿佛沒有了希望,癱坐在地上大哭:「只有這樣我才能待在這裡。」

老布在監獄待了五十年,已是井底之蛙,對這裡來說,他念過書有點作用,但是走出去,他雙手得了關節炎,又是一糟老頭子,將一無是處。

他的恐懼是怕進入社會,不能好好生活,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留在舒適區,至少這樣,他是安全的。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善行者無轍跡,善數者不用籌策。」

背後的意思是:要善於變換角度去看問題,不要堅持用慣性思維去思考。

監獄中除了老布有這種「慣性思維」,另一個典型的人物是瑞德,他在這裡待了四十年,也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監獄每過十年都有一次審核,檢查犯人是否真心悔改?是否可以提前釋放?

瑞德入獄第二十年,第一次來審查員問:「你改過自新了嗎?」

瑞德滿臉膽怯,滿眼憧憬,滿懷期待的回答:「是的,我已洗心革面,改頭換面了,上帝作證。」

最終檔案裡顯示審核未通過的紅章。

瑞德入獄第三十年,審核官問:「你改過自新了嗎?」

瑞德滿臉平靜,但是語氣裡依舊滿懷期待:「是的,我已經改過自新,痛改前非,不會危害社會了,上帝作證。」

檔案上蓋上駁回的紅章。

瑞德入獄第四十年,審核官問題還沒問完,瑞德搶先說:「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但並非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這一次不抱任何希望,卻蓋上了審核通過的紅章。

幾次審核不過,他利用了慣性思維推測,以為他們只是來走過場的,但是沒想到,得到的卻是通過的審核。

"慣性思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慣性思維會讓人失去很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不用思考,按照套路,便知道事情如何發展,這樣也大大縮短了思考的時間。

慣性思維,會毀滅一個人

大多數人,喜歡憑著感覺做事和說話,而說話的時候還非常認真,被聽者通常會被他認真的表情洗腦,這是一種慣性思維催眠另一種慣性思維的結果,需要謹慎。——M·斯科特·派克

出獄後的老布,被安排在一間房子,在一家超市上班,因為年紀大,被超市裡的人嫌棄,他越發的想念在監獄中的生活,下班後孤單的去餵鴿子,上班也不愉快,離開監獄,人生沒有了目標。

在他進監獄的時候,憎恨那個地方;時間長點,習慣那個地方;時間再長點,就依賴那個地方。

適應不了社會生活的他,在某一天,靜悄悄的選擇了上吊,在離開的地方,不忘刻下「老布到此一來。」以此紀念他來過,也以此紀念他已走的真相。

老布的離世是一種「塞裡格曼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指出這種效應特徵是:一個人無論如何努力,無論他幹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控制不了整個局面,於是,他的精神支柱就會瓦解,鬥志也隨之喪失,最終就會放棄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絕望。

不適應社會的除了老布,還有瑞德,他們假釋放後住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超市上班,上班時去趟廁所,他會向主管請假,主管告訴他,去廁所不需要跟我說,直接去就可以。

這是在監獄「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一時半會卻無法適應。

回到房間裡也是感到空曠的不適應,人生無意義的標識,寫滿了整個臉上,原本想走跟老布一樣的路,但是想到好友安迪讓他做的事,才沒有結束自己的生命。

只是在老布的留言處,寫下了,「瑞德也來過。」

東野圭吾的《偵探伽利略》一書中說:人類的慣性思維有時候是很糟糕的。雖然人們知道肥皂泡裡面有空氣,但因為眼睛看不見,就常常忘記了它的存在,這樣一來,我們生命中很多東西就被忽略了。

如何突破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對一個人的影響那麼大,那如何才避免受到影響呢?以下三個建議,可以採納。

1

用好「瓦拉赫效應」,發掘自己的潛能。

"瓦拉赫效應"是指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安迪在監獄中,沒有像其他獄友一樣安於現狀,而是對未來抱有希望,在最初進監獄的時候,讓瑞德找到一個小錘子,用雕小石頭的假象,掩蓋了打通了地洞,最後順利逃出。

他並沒有因為環境的影響,用慣性思維存活,而是採用自己的優勢,並且在挖洞的選擇上,他專門研究了哪塊牆壁溼,是靠近水源的地方,更容易打通,所以他極力的發揮了自己的高智商。

如果老布能夠像安迪一樣挖掘出自己的潛能,不管活到多大歲數,知道自己的潛能所在,也許是另一番結局吧!

生活中,不能依賴慣性思維,而更多的是,用自己聰明的大腦獨立思考問題,不至於讓慣性思維把自己影響。

02

用好「特裡法則」,讓錯誤為你加分

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特裡指出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為正視錯誤的人將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

影片中除了警察,都是在監獄裡犯過錯的人,小的錯誤可以用道歉來彌補,大的錯誤自然有警察,只是在犯錯的時候,能夠將事情處理的更好,也是一種成就。

安迪即使犯了錯誤,但是依舊用自身的優勢,為獄友們換來了冰涼的啤酒,即使身在監獄,還是用優勢換來給獄長做事,才有機會,建圖書館,組織獄友們自考文憑,讓每個人活的更充實。

瑞德也在監獄,用了自己好人脈的優勢,為獄友們提供一些他們便利的東西,安迪打通地道的小錘子就是瑞德提供。

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在錯誤中贏得稱讚,雖然不能彌補錯誤,但是卻能獲得錯誤以外的東西。

03

「蘇東坡效應」,當個局外人正確認識自我

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往往要更為困難。

阿布和瑞德的共同點是沒有很好的「自我認知」,如果他們意識到,自己除了在圈子裡被固化,出去雖然沒有一技之長,但卻是自由身,雖然沒有獄中的按部就班,但隨著時間,也能和社會好好握手言和。

人向來不會把自己準確的定位,就像不識廬山真面目一樣。

而安迪對自己合理的定位,造就了他成功脫離監獄,如果從開始他覺得自己既然被誣陷了,就應該待在監獄裡,應該會跟每個獄友一樣,但是他並沒這樣做,時刻想著,我不屬於這,時刻準備出去。有了準確的定位,才能更好的計劃一些事情。

結語:

M·斯科特·派克曾說過,人類的思維具有極大的慣性,思想的快車一旦跑偏,就會加速駛向懸崖。

從這個角度分析,導演把老布的「慣性思維」與安迪的「突破性思維」,做了強烈的對比,兩種不同思維,最後的結局卻大不同,而瑞德是存在於老布和安迪之間的思想,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地習慣性地生活。

電影至始至終給觀眾展現的是善與惡的鬥爭,慣性思維下的被同化,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這一刻,感覺到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慄。

影片以勵志的主題,留給觀眾深刻的道理和久久的思考,當之無愧的佳作。

參考書目: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魯芳《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

END

確認過眼神

你是我的人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的是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肖申克的救贖,看了好多遍的經典電影,我一直都想知道電影為什麼叫做救贖,它在救贖什麼,在滿是犯人的監獄裡,談救贖是何等的好笑啊,可是看過影片之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對這兩個字有自己理解,這是很難得可貴的,被關進監獄的人,要麼等死,要麼混日子,可是肖申克監獄卻不一樣
  • 好萊塢電影臺詞盤點:鐵達尼號、《教父》和《肖申克的救贖》
    不照顧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個男人。——馬裡奧·普佐《肖申克的救贖》臺詞: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在安靜的地方,一個人可以聽到自己內心的思緒。——《肖申克的救贖》到今天我還不知道那兩個義大利娘們在唱些什麼,其實,我也不想知道。有些東西還是不說為妙。
  • 《肖申克的救贖》:靈魂被囚禁,也許才是一個罪犯最可悲的一面
    -《肖申克的救贖》最近把豆瓣上評分9.7的這部影片又拿出來看了,看完後發現,經典的東西不管看多少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它會隨著年齡和時間漸漸變化。肖申克的救贖中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些有能力又有著堅強耐力和毅力的人,不管他們身處何種環境,他們都能為自己尋得一條出路。他們天生性子裡就有不服輸的勇氣和智慧在。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逃離體制化的束縛,方能實現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有這樣一部電影,自1994年上映以來,長期高居豆瓣電影Top250的冠軍寶座和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全美最受歡迎電影排行榜的榜首,它就是根據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肖申克的救贖》。
  • 《肖申克的救贖》:實現自我救贖的兩個階段
    英國作家克萊夫·巴克曾說:「每個美國家庭都擁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可能就是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源自小說,豆瓣評分9.7分,一部監獄題材的電影,已經成為時代的經典,被很多人列為男人必看的電影之一。
  •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安迪被判刑入獄,成了肖申克監獄的重罪犯。在獄中,他與黑人囚犯雷德互相幫助,成為好朋友;而以博格斯為首的一群囚犯卻經常襲擊安迪。後來,獄警們發現了安迪的理財能力,都來找他做投資諮詢,甚至孩子升學問題也來找他請教。監獄長讓他做假帳,從中漁利。
  • 《肖申克的救贖》安迪的救贖和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關於希望和自由的電影,在豆瓣評分9.6,在IMDB評分9.2,雙榜第一,給觀眾帶來很大的反向和深思,直至今天仍有其社會意義和人性探索!在這其中可以看到很多影片關於救贖和自由的暗示,也可以讓觀眾深思如何自救!為什麼片名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的救贖呢?
  • 突破慣性思維,把握職場主動
    最後當他們明白,自己永遠都飛不出這個瓶底時,於是不願再浪費力氣,它們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蜜蜂認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它們憑藉著經驗和智力,不停地重複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被自己的習慣和慣性思維所左右。
  • 《肖申克的救贖》裡,中心思想之前的步驟
    《肖申克的救贖》世界影史上的偉大作品之一。偉大,這樣一個形容詞通常描寫給,突破電影拍攝技術或者敘事手法的革新等影片,但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在於完全依靠內核來促成如此成就。用比喻以形容,這部電影是單純的上場奔跑著便得到了勝利的運動員,沒有教練,不講究跑鞋材質,甚至身體保養等。
  • 你們說為什麼《阿甘正傳》能夠擊敗《肖申克的救贖》呢?
    多方面解讀不是一些人的「過度闡釋」,只要不是那種在闡釋的文本上做過多腦洞大開的發揮解釋,弄到最後變成了荒誕離奇的東西,所以還是要回到電影本身的文本上來說。不知道有沒有人是在看了《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過來的呢?小編就是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才去看的《阿甘正傳》。
  • 正面思維:避開慣性思維的黑洞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經歷失敗的兒童、久病纏身的病人、無依無靠的老人、婚姻離異的男女、四處碰壁的求職者以及總是完不成任務的推銷員時,便會發現人類也常常陷入慣性思維的黑洞,並做出一些相應的消極事情。慣性思維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仿佛物體運動的慣性。
  • 《肖申克的救贖》可怕的體制化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影片。該片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我和《肖申克的救贖》是這樣相識相知的:一天沒課的下午,和大學室友準備看一部電影,於是就在網上翻來覆去的尋找,最後鎖定了《肖申克的救贖》,之後,開始了漫長的下載之路(校園網還是挺慢的),等到下載完成之後,距離晚飯的時間已經快到了,準備先看一部分再去吃飯,可想而知,我們把影片看完了才去吃飯,然後把影片推薦給了周圍喜愛電影的同學
  • 否定製度化的《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9.7,憑著這個分數,應該推薦給大家看看!我們在電影院裡看過很多電影。在觀影的過程中,有時為某個情節我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有時為了某個情節我們破口大罵,有時為了某個情節,我們激動不已!在看完《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時,好多人坐在觀椅上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 什麼是慣性思維?面對慣性思維該怎麼破?
    最後事實證明,沃德突破慣性思維看問題的方式是正確的。哲理啟示:按照常理出牌很容易,但是往往也會容易出現致命的錯誤。跳出慣性思維,打破思維的習慣,我們也許就能收穫不一樣的奇效。慣性思維的危害時間的打磨,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使我們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就如慣性在物理學的定義一般,保持著原有的東西,不因外界的一點衝撞而馬上發生改變。慣性思維固然對我們有一定的幫助,能免去很多思考問題時的繁瑣步驟。
  •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年少不知其中意,看懂已是影中人
    鮮為人知的是,正如安迪多舛的命運一般,《肖申克的救贖》上映後,也同樣遭遇了票房滑鐵盧。雖然上映之初電影好評如潮,但是《肖申克的救贖》最終只以1800萬美元的票房慘澹收場。反觀隔壁的《阿甘正傳》,不僅賺得盆滿缽滿,還拿走那屆奧斯卡6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 經典賞析:肖申克的救贖
    影片簡介《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主演的一部劇情、犯罪片,於1994年在美國上映賞析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惡霸橫行街市,當道者濫用職權,投機者巧取豪奪。有了它,你才不會忘記,這世上有一些地方不是用石頭圍起來的,在你內心深處,有一些東西是他們奪不走摸不到的,只屬於你一個人。
  • 【柱子七彩早餐】突破慣性思維的影響
    我覺得這個事情還是慣性思維主導著我,而孩子因為思維跳躍則沒有受到太多慣性思維的影響。慣性思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數日重複而形成人根深蒂固的思維。這種思維是難以改變的。有的人總想著去改變別人的思維習慣,往往因此改變不了自己氣的夠嗆。其實,試圖去改變別人慣性思維的行為都是不智慧的。
  • 票房慘澹《肖申克的救贖》,補電影票的機會來了!
    為紀念《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周年,電影即將在北美重映,這對於不少影迷來說的確是個好消息,不知道內地會不會特別上映。這一經典電影是無數人的心頭好,長期佔據評分榜前三位,更確切的說是在一二位來回蹦躂,口碑爆棚,然而在1994年上映之時,卻票房慘澹,這是為何?
  •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4篇,快來看看吧!
    「只要心中滿懷希望,就可以獲得自由」安迪始終相信這句話,他也確實這麼做了,在希望的盡頭有他想要的自由,他的自由很簡單。每一個人都會死的,但不一定每個人都真正活過,生命如此的珍貴不容許我們荒廢,真正活過就得得到自己的承認,承認真正的自由過,走到人生的盡頭回首一生不要後悔沒有和自由真正握手,而是得微笑,滿足的對後人說我曾為了夢想和自由而奮鬥過。
  • 《肖申克的救贖》與體制化
    ——《肖申克的救贖》這是《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我最記憶深刻的一段話,是一位老年囚犯布魯克斯因為在獄中表現良好而得到假釋時電影的旁白。接受被高牆包圍的生活,接受這種生活給自己帶來的「安全感」,這裡的人,除了看守,大家都是平等的,並沒有誰比誰更優越,不論他們之前是做什麼的,從進監獄的那一刻起,身份就隨著他們被脫光的身體被獄卒的高壓水管給衝刷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