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起源,相傳是始於東漢末年。傳說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飢受寒,耳朵凍爛,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稱之為「餃耳」、「餃子」。——《人民日報海外版》 餃子的來歷
廣東雖然不是一個以麵食為主食的地區,我們也沒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慣,不過對於餃子,所有廣東人都不會陌生。無論是小時候上學路上經常吃的韭菜餃,還是媽媽最喜歡包的粟米豬肉餃。餃子可以說是陪伴著很多廣東人成長。
而以前我們吃餃子,一般都是直接蒸熟,或者是蒸熟以後等餃子涼透了再拿去煎,而且很多時候做煎餃一不小心就會把餃子煎得外皮很硬,而且還比較多油。
不想吃油膩又硬的煎餃,不妨試試用一下介紹的方法,做出來不油膩,而且脆和軟的口感都能兼備,重點是步驟不複雜,無論是做早餐還是作為不想吃飯時的快手菜都沒問題。
先上成品
所需材料(兩人份)
餃子——18隻。餃子是從市場的現包餃子檔買來的,應該廣佛地區有逛市場的小夥伴都會知道,就是袁記。如果你買的是新鮮包好的餃子,需要將餃子冷藏,直到整隻餃子變完全被冰住。
如果用新鮮包的餃子直接去煎,很容易就會把外皮煎糊或者煎融。除了新鮮包的餃子,速凍餃子都可以用。
開水——160ML。用水量的多少是根據你有多少餃子來決定,這個量是一個變量哦。放水的時候,加水去到能泡著餃子三分之一的高度就可以。
花生油——適量
麻油——適量(家裡沒有的話,可以用花生油代替)
芝麻——適量(加不加都可以,有的話可以稍微放一點,吃的時候更香)
你沒有看錯,材料就那麼簡單。你只需要提前把餃子買回來冷藏好,隨吃隨用就可以。如果餃子是從市場買回來的新鮮餃子,建議不要放超過3天,畢竟沒有防腐劑,還是儘快吃比較好。
製作步驟
開大火放少量花生油,這裡冷鍋冷油就行。花生油也不用放很多,能剛好塗一層在鍋底就可以。
你可以好像我那樣,先放一丟丟的花生油到鍋裡,然後拿餃子將花生油均勻塗到鍋裡面(連鍋鏟都可以不用,就是這麼懶)。
下油以後,將餃子迅速鋪平擺到鍋裡面,下餃子就可以馬上放開水。
所以熱鍋之前建議先把熱水準備好,不一定是100度沸騰的熱水,有70度以上都可以。記得水的量是泡著餃子的三分之一左右的高度就可以。
開水下鍋後馬上蓋蓋子,繼續大火。等鍋裡面的水開了以後馬上轉中小火。這裡記得不要一直開大火,不然等水燒乾了,餃子裡面的肉還是沒有熟。火太小水沸騰不起來,這樣很容易會把餃子皮泡爛。把火調整到水剛好沸騰的狀態就行。
大概等7分鐘左右,鍋裡的水已經差不多燒乾了,就可以揭開鍋蓋。(這裡的7分鐘是一個大概時間,每個人的炊具火力不太一樣,所以差不多時間就可以去看看水幹了沒有,幹了就要及時打開鍋蓋。)
揭開鍋蓋後,如果你有芝麻的話,現在就可以撒一點芝麻進去。(如果你是撒蔥花的話,不用這個時候撒,等餃子兩邊都變焦黃色準備出鍋的時候再撒)
撒芝麻之後,就可以將餃子翻轉煎另一面。這時候你就可以看到這一邊的餃子已經有一點焦黃了,如果覺得不夠脆,等下還可以再翻一次面。
餃子翻面以後,放小量麻油,如果沒有麻油的話,用花生油也可以。這一步的目的是防止粘底,而放芝麻油是讓餃子出鍋的時候可以更香。
下芝麻油以後,餃子要煎多久就取決於你想吃多焦的餃子。這裡要持續用中火,如果用小火的話餃子很難變焦黃色,而火太大好容易一下子直接糊掉。
做一盤香脆可口的餃子就是這麼簡單
餃子有焦脆的口感的同時還保持著餃子皮的軟糯口感
重點是一點都不油膩,不用很多油去煎
精緻的減肥小豬豬必備的下廚房菜譜
我們那天買了香芋豬肉餡、粟米豬肉、白菜豬肉餡
白菜豬肉餡,吃的時候還能在嘴裡迸發出肉汁
想欣賞美味,有時候不需要很複雜
下周美味預告
比外婆家還好吃的「粵式醉雞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