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22點13分,青島市急救中心調度員張紅蕾接到家住市北區一居民的求助電話,電話那端傳來了家長緊張不安的聲音,「孩子不行了,怎麼辦啊?」
」
家中年僅2歲的孩子患有肺炎,此時呼吸不太順暢,情況不容樂觀。
值班的調度員張紅蕾迅速調派救護車趕往現場,立即啟用醫療優先調派系統(MPDS),她一邊安慰家屬情緒一邊通過標準化問詢得知孩子現在已經失去了意識,呼吸也停止了。作為經過專業培訓的張紅蕾,神經立馬緊繃起來,立即開始指導家屬為孩子做心肺復甦術。
張紅蕾:「我已經派出急救醫生了,請不要掛斷電話,我將仔細告訴你接下來該怎麼做。」
張紅蕾指導家屬為孩子開放氣道並判斷呼吸:「家屬,您先冷靜下來,現在把你的一隻手放在他的額頭上,另一隻手放在他的脖子後面,小心地把他的頭後仰一點。你能聽到或感覺到她的呼吸嗎?」
家長:「沒有呼吸了、怎麼辦啊?」
張紅蕾說道:「我來教你怎麼做人工呼吸」,但此時家屬的情緒仍然有些激動,不斷拍打孩子,呼喊孩子的名字,並沒有聽從指導。
張紅蕾心裡非常著急,她不停地勸慰道:「家屬,您先別著急,車輛過來還有一定時間,我們現在這個時間很寶貴,您一定認真聽我說,按照我的做。」經過勸慰,家屬漸漸開始冷靜下來配合指導。
「現在捏住他的鼻子,用你的嘴完全蓋住他的嘴,然後向肺裡勻速吹兩次氣,每次大約1秒鐘,每次吹氣讓她的胸部抬起!你感覺到有氣體進出嗎?胸廓有沒有起伏?」
家屬:「沒有!」
胸廓沒有起伏,也就意味著氣體並沒有經過氣道吹進肺裡,不是有效的人工呼吸。張紅蕾擔心是由於氣道開放的不好,所以吹氣不成功,於是她指導家屬再次為孩子開放氣道:「讓她的頭再後仰一點,捏住他的鼻子,用你的嘴完全蓋住他的嘴,向肺裡勻速吹兩次氣,每次大約1秒鐘,每次吹氣能看到她的胸部抬起!你感覺到有氣體進出嗎?」
這次吹氣成功了,家屬激動地說:「有氣體進出!有氣體進出!」
「太好了,通氣成功了!」張紅蕾心裡暗自念道。她繼續指導:「我現在教你怎麼做胸外按壓,一定要讓她平躺在地板上,把你一隻手的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上,也就是兩個乳頭連線的正中間,用那隻手的手掌根部向下按壓大約5cm,快速用力按壓30次,每秒鐘至少兩次,2次按壓之間要讓她的胸部完全回彈,您聽明白了嗎?」
張紅蕾:「家屬您在做嗎?」
家屬:「在做,在做。」
「好的,按照我這個頻率來按壓,聽著這個節奏1,2,3,4。循環按壓30次,吹2次氣。」
「堅持做,這樣做對他會有幫助,急救醫生到了請告訴我。」「對!您做的非常好!」
經過張紅蕾的不斷安慰和鼓勵,家屬堅持為孩子做心肺復甦,直到急救醫生趕到現場接手。
經過現場醫生的搶救,孩子現場恢復了意識與呼吸,現在醫院進一步治療中。
給小兒做心肺復甦的要點如下
引起小兒心跳呼吸驟停的原因甚多,如新生兒窒息、嬰兒猝死症候群、喉痙攣、喉梗阻、氣管異物、胃食管反流、嚴重肺炎及呼吸衰竭等。
當發生心跳呼吸驟停的情況時,心肺復甦(CPR)是最常見並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給予基本生命支持。所以,心肺復甦這項技能並不只是醫護人員必須掌握,各個家庭都需要熟知。
因為心臟驟停後,時間就是生命!心跳呼吸驟停難以預料,小兒心肺復甦與成人心肺復甦也有差別,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給小兒操作心肺復甦呢?
首先,迅速將患兒擺放在地面或硬板上,成仰臥位。保證患兒身體平直、無扭曲,有外傷者在翻身和搬運過程中,要始終注意保護頸椎和脊柱,避免二次損傷。
輕拍患兒雙肩並呼喚,對於嬰兒可輕拍足底,判斷是否有反應;如患兒無反應,則快速檢查呼吸(有無胸廓起伏)及循環(觸摸頸動脈,是否有搏動)。如沒有自主呼吸或觸摸無搏動,須大聲呼救並撥打急救電話,等待醫生護士救援的同時,儘快啟動CPR急救。
一、胸外按壓(C):新生兒/嬰兒,雙指按壓法:兩手指置於乳頭連線下方按壓胸骨。
1-8歲兒童,單手按壓法:手掌根部置於胸骨下半段,手掌根的長軸與胸骨的長軸一致。
8歲以上兒童,雙手按壓法:手掌根部重疊放在另一手背上,十指相扣。下面手的手指抬起來,手掌根部垂直按壓胸骨下半部分。
注意:1、按壓深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三分之一(嬰兒大約為4cm、兒童大約為5cm)。2、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每一次按壓後讓胸廓充分回彈以保障心臟血流的充盈。
二、開放氣道(A)
將患兒衣領口解開,清除口鼻內異物後,用以下方法打開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暢。
仰頭抬頦法:用一隻手的小魚際(手掌外側緣)部位置於患兒前額,另一隻手的食指、中指將下頜骨上提,使下頜角與耳垂的連線和地面垂直。注意手指不要壓頦下軟組織,以免阻塞氣道。
三、人工呼吸(B)
頻率:
12-20次/分(約3-5秒吹氣一次);通常情況按壓30次給2次人工呼吸。
注意:對患兒進行人工呼吸。一手捏住鼻孔兩側,另一手託起下巴,深吸一口氣,用口對準患兒的口吹入,吹氣停止後放鬆鼻孔,讓患兒從鼻孔出氣。依此反覆進行,同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的胸部,操作正確應能看到胸部有起伏,並感到有氣流逸出。
來源丨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于波
編輯丨沁園
【來源:青島晚報官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