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學到國子監 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都需要什麼入學條件

2020-07-27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的學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系統的中央官學是從漢朝開始正式創辦,發展至唐朝,學制基本完備,到了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步衰敗,名存實亡,最終被學堂和學校所代替。

根據中央官學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三大類。

太學和國子監是國家的最高學府(國子監還是教育管理機關),是各朝代培養高等人才的主要場所,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魏晉以後一直到明清,有些朝代設立太學,有些朝代設立與太學近似的國子學,或者同時設立太學與國子學。

東漢末創立的鴻都門學,南朝的史學、文學、儒學和玄學,唐、宋、明三代分別創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都是屬於培養某種專業人才的專科學校。相關的教師、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都有比較完備的規定。

東漢的四姓小侯學,唐朝的弘文館、崇文館,宋朝的宗學、諸王宮學及內小學,明朝的宗學,清朝的旗學、宗學,都是屬於貴族學校。東漢明帝時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姓小侯專門開立學校,置五經師。初期可入學的,只有四姓子弟。後來,門戶開放,一般貴族子弟不分姓氏皆可入學。

太學

西周已有太學之名。《大戴禮記·保傅篇》已有帝「入太學,承師而問道」之述。西周的太學,亦稱大學。《禮記》記載:「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這是史料記載中最早的「大學」,所以西周時期的「大學」又稱「闢雍」。

從太學到國子監 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都需要什麼入學條件

北京國子監內的闢雍機構圖

闢雍外圍是一個圓形大水池,中心是「圜丘」狀的高臺,學宮建在圜丘臺地上。西周天子在長安郊外建起這所園囿,用於教育貴族子弟,學生十五歲入太學,學滿九年後「知類通達」,「謂之大成」,就可以畢業出師了。

當時的教育方針是培養文武全才的國家棟梁,學習內容主要是三德六藝。《周禮·地官·師氏》記載:「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 以為道本;二曰敏德, 以為行本;三曰孝德, 以知惡逆。」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禮指周禮, 由周公制定, 內容包括禮制與禮儀兩部分, 兼有法律和道德雙重屬性。樂指音樂歌舞。周人認為「樂者, 通倫理者也」(《周禮·春官·大司氏》), 把其作為倫理等級教育的一種手段。射和御是指關於射箭和駕馭戰車的訓練, 屬於技能教育。書即識字,數主要指數學, 屬於基礎知識教育。

據記載,西周大學也是統治者議政施政、舉行大典活動的場所,還具有給致仕的大夫養老的社會功能,是一個綜合性機構。

從西漢開始,太學的主要任務變成講學授徒、培育人才。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在長安設「太學」作為全國最高學府,重點培養國家文化精英。而闢雍則主要作為太學中的一個建築和禮儀場所而存在。西晉時教育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專設了國子學,形成了貴族與下層士人分途教育,國子學、太學並立的雙軌制。魏晉南北朝時,政局紛亂,太學時興時廢。及至唐初,太學規模完備,盛極一時。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並存。元、明、清時期則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

師資力量

從太學到國子監 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都需要什麼入學條件

漢代官學講經畫磚拓片

太學的教師,主要是博士。戰國、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來管書籍,備顧問。從西漢開始,博士的主要職責轉為對弟子授業傳道。各朝對博士的要求很高。例如,漢代就規定,須熟習經史、「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一代鴻儒巨賢,方能充當博士。這些博士,一般是通過徵召、薦舉、選試、以諸科進、他官遷調等途徑選取的。北齊、唐、宋等朝代的太學,還設有助教協助博士。

錄取條件

從太學到國子監 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都需要什麼入學條件

北京國子監內的太學匾牌

太學的學生,歷代稱謂不一,有「博士弟子」「太學生」「諸生」等。太學生入學的身份資格,歷代要求不盡相同,唐代規定太學生限文武官員五品以上子孫、取事官五品的期親,或三品的曾孫,以及勳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學生須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異者中選取。

至於錄取太學生的具體條件和辦法手續,各朝也有所不同。漢代太學生選補法有兩種:一是直接由太常挑選18歲以上的儀狀端正者;二是由郡國縣官選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北宋時由各州州學每三年選送一次。南宋時又實行混補(科舉落第舉人考試合格者補入太學)和待補(各地解試落第者中挑選百分之六送往太學補試)二法,擇優錄取。

教學內容

太學的主要教材是經史,授「孔子之術,六藝之文」,以儒家五經作為基本教材。為了避免因抄寫經籍錯漏而引起的紛爭,東漢熹平四年,下詔諸儒校正五經文字,刻石於太學門外。這個熹平石經,成為當時官定的太學標準教材。唐代太學生要修「大經」(《禮記》、《春秋左氏傳》)、「中經」(《詩》、《周禮》、《儀禮》)和「小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兼習《論語》、《孝經》及時務策。宋初教習五經,熙寧後令習《三經新義》,南宋又重新以五經和四書為教材。教授方法則多取自修、講授、討論、解惑等。比較注重師法家法和記憶。

學制管理

從太學到國子監 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都需要什麼入學條件

各朝太學學制不同,修業年限無統一規定。但都各有一套考試制度、放假制度和管理制度。歷代太學都注重考試,西漢每年考試一次,分口試、策試和設科射策,成績優異的可以入仕,不及格的令其退學。東漢則以掌握經史典籍的多寡來決定取捨任職,不限錄取名額。唐代有「歲考」、「畢業考」,以成績優劣分別給予升降。宋代太學達到極盛時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學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考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的制度,稱「三舍法」,規定新生入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內捨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為上等上捨生,可以授予官職。

各朝太學放假制度不一,唐代太學的假期分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的稱「旬假」,每十日放假一天;長期假每年放兩次,五月放「田假」,九月放「授衣假」,各以一個月為限,允許學生回籍探親。過期不歸者,即令其退學。

太學這種設置專門博士授學,實行大班上課和「高足弟子傳授」的教學形式,注重自修,通過考試選士的方式,在培養各種傑出人才,繁榮學術文化等方面,都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國子監

晉武帝時,始立國子學,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總轄太學諸學。唐沿襲此制,國子監下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學,各學都設置博士掌管學業,設祭酒一員,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唐朝採取不拘一格的文教政策,發展官學的同時鼓勵私人辦學,但國子監依然是貴族弟子的學堂。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入學年齡為14歲至19歲,律學則為18歲至25歲。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入學後,要根據將來考進士科還是考明經分科學習。學校每年向禮部薦送參加科舉考試者,如學業不佳而多年得不到薦送,或薦送後屢年落第,則要被除名退學。宋初期只設國子監,直到慶曆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都是宋朝的最高學府。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後,國子監成為掌管全國學校的總機構,掌管國子學、太學、律學、武學、算學五學,還有小學作為預科學院,而宗子學大部分時間獨立於國子監,宋徽宗時期曾短暫增設書學、畫學、醫學三院。

宗子學、國子學、太學三個學院學的內容是差不多的,區別主要在於招生對象不同。宗子學的學生來源是皇室的宗室子弟;國子學的學生來源是中高級官員的子弟,北宋是七品及以上官員的子弟,南宋擴大到八品;太學的學生來源是八品之下官員和平民的子弟。到了南宋時期,國子監收縮為太學、宗學、武學三個學院。元朝的國子監,學習內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譯寫的《通鑑節要》,併兼習算術,學成考試,量才授官。入學資格也是限於貴族和一定品級的官員子弟,寒門無法進入國子監學習。

從太學到國子監 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都需要什麼入學條件

北京國子監牌樓

明朝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後更名為國子監。永樂二十年,南京國子監學員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

清代的國子監也總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除外),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革學制,設置學部,國子監才被裁廢,並將其教育行政功能併入學部,國子監這所歷經千年,一直培養貴族子弟的「全日制大學」,也結束了歷史使命。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太學與國子監?國子學和太學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古代學校之制產生很早,早在夏商周時期就誕生。那時學校的名稱主要有「學」 「校」 「庠」 「序」,其中 「校」「庠」「序」是民間小學,而國學與國子監是國家級的學校。一、古代學校庠是殷商時代學校的統稱;序是周代學校的總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 國子監,是什麼機構
    2012年5月23日上午,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和北京市東城區教委共同主辦的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流動課堂啟動儀式暨首次講座在東城區教委報告廳拉開帷幕。在啟動儀式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平原作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工作報告。而國子監在中國古代是最高學府和官府的名稱,也有人形象地說,國子監就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
  • 歷史上國子監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 主要功能 國子學或國子監是教育管理機構,是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高的機構,位於中國。
  • 古代「入學」冷知識:多大上學?有什麼儀式?
    在中國,教育從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視,開學儀式也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內涵。古代其實也有「入學禮」,那當時的學生們多大年齡入學?「入學禮」又有哪些環節?古人的入學年齡是幾歲?古代,學生的入學年齡沒有一定之規,但通常比現在晚。
  • 古代「入學」冷知識:多大上學?有什麼儀式?
    在中國,教育從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視,開學儀式也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內涵。古代其實也有「入學禮」,那當時的學生們多大年齡入學?「入學禮」又有哪些環節?  古人的入學年齡是幾歲?  古代,學生的入學年齡沒有一定之規,但通常比現在晚。
  • 這裡曾是古代的高等學府,如今高考的學子們熱衷於來此祈福
    「太學」始於兩漢時期,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西晉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北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此時國子寺已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大業三年(607)改稱國子監,《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宋代時,在洛陽設西京國子監、在開封設東京國子監,並增轄武學。
  • 國子監,相當於今天的什麼機構?
    國子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兩漢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晉武帝司馬炎時,在太學之外,始設國子學。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國子監(學)的設立相對於「太學」而言,除了是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兩者經常互稱。至唐宋,據《舊唐書·高宗本紀》:「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它們都屬國子監管理。
  • 直播 | 帶您逛逛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有一條東西向的幽深古街,四座跨街彩繪牌樓橫亙於古槐的枝繁葉茂間,街東西口的兩座牌樓上書「成賢街」,門前兩座牌樓上書「國子監」,此處便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恰逢期末,星貓帶大家來成賢街走走,逛逛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希望能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給各位學子們帶來好運氣!
  • 直播 | 帶您逛逛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
    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有一條東西向的幽深古街,四座跨街彩繪牌樓橫亙於古槐的枝繁葉茂間,街東西口的兩座牌樓上書「成賢街」,門前兩座牌樓上書「國子監」,此處便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恰逢期末,星貓帶大家來成賢街走走,逛逛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希望能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給各位學子們帶來好運氣!
  • 古代學子的「寒暑假」:不補課不遊玩,只為回家農忙與取衣
    國子監的前身是國子學,起源於晉朝,到了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一般被稱為「監生」,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學生,說明在古代的時候,國子監就相當於學生們的學校,一直到清朝的光緒年間,國子監才退出歷史的舞臺。
  • 「在古代,去一所公立學校竟這麼難」!古代的私立學校是什麼樣
    中國歷史悠久,我國古代的學校是怎麼劃分的?私立學校什麼時間存在的呢? 服務人群主要是以貴族為主 在古代,只有國王、諸侯和卿大夫的子孫,才能夠享受更多受教育的機會。 例如在西周,上學是有等級劃分的。天子和諸侯的太子,8歲入小學,公卿的世子,10到13歲入學;平民15歲入學。這個時代,教育是官學,都是公立的。
  • 古代的學生上課都用什麼教材你知道嗎?
    那麼古時候的學生們上什麼學、又學些什麼呢?那個時期的學校主要有「學」、「校」、「癢」、「序」,其中只有「學」是國家級的學校,為天子及諸侯設立,其他的都是下級鄉間小學。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教育機構夏朝的時候稱「校」,商朝的時候稱「序」,周朝的時候稱「癢」。自周朝開始,高等教育機構被稱為「太學」,官方學校規定了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為「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小學則以書、數為主。
  • 元、明、清三朝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是北京國子監
    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中國古代大學可以說是從太學到國子監逐漸發展的,漢代太學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封建官立大學制度的確立。太學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 古代「大學」國子監:舉辦「開學禮」 每日禮儀活動師生均參加
    兩漢時期,是中國學校教育制度變革最為重要的時期。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西漢太學建立之始。太學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此後,漢武帝逐漸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有官學有私學;有中央設立的學校,也有地方設立的學校。
  • 漢武帝興辦太學,範仲淹為何堅持普及教育?後者更有利於文化傳承
    官學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種教育體系。由官方舉辦的最高學府,便被稱之為官學。歷史官學大體上分為兩個稱呼,分別是太學和國子監。太學是古代的大學,在漢武帝時期,由董仲舒提出設立,稱之為王朝的最高學府。此後一直流傳到隋煬帝時期改設國子監,太學成為國子監的一部分。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
    江西軍轉幹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今天我們有學校、培訓機構等諸多的教育機構為人們提供著諸多教育服務,那麼在古代我們的先人們是如何受教育的呢,他們學習的場所是什麼呢
  • 元代國子監的管理體制是怎樣的?有何意義?
    自北齊創設國子寺以來,隋、唐、宋各朝的國子監都管轄著數所學校。為本民族子弟開設學校並非首創於元代,在金朝就為女真族開設了女真國子學和女真太學,但它們都和國子學一起共同隸屬於國子監。而元代則不同。從名義上看,元代的國子監、蒙古國子監和回回國子監都是行使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其管轄的職權卻只各有相應的國子學一所。這在實際上已經淡化了國子監作為國家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能,而突出了學校管理的職能。
  • 國學常識:國子監科普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歷代太學、國子監都注重考試,但考試形式和方法不盡相同。漢初定歲試,後實行二歲一試。唐代中央官學的旬試、歲試、畢業試;宋代太學的三舍試法;明清國子監一年積滿八分為合格的積分試法。北京城內的國子監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建於元朝大德十年(1306)。
  • 一篇文章帶你了解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學校」
    國學是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教學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指地方所設的學校。庠,序都是古代鄉學,後來庠序泛指學校。【私學】 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私學產生於春秋時期,孔子開創私學。學問由此得到普及。戰國諸子百家紛紛聚徒講學。
  • 開學季 | 古代「神獸」入學日常Vlog,正在放映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假如穿越到古代,開學要準備什麼呢?」啊這......古代的學期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短則三個月,長能達一年,具體根據入學的時間定。古人入學比較晚,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其中,有一些現代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8歲入學年齡,放在古代,卻是主流。沒想到吧,其實很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