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開學了開學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假如穿越到古代,開學要準備什麼呢?」
啊這......(被考倒的川川子面露難色)
不如,回到唐宋元明清,看看「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的學子們的日常vlog。
01
開學了,神獸歸籠
「神獸們」開學了,家長們又開始忙碌了。與現代相同,在古時,各位家長同樣重視孩子們的教育,臨近開學,全家老小一齊出動,為開學做準備。
相信許多人的新生活,都是從「秋季入學」這幾個字開始入手的。
但古時的入學時間與學期長短,各個朝代並不一樣,這與傳統務農時間有關,一切圍繞農事展開。畢竟在古代農工時間可是相當重要的,可謂是學習事業兩不誤了。
入學時間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南北朝時期有「春夏務農冬入學」,而到後來「冬季入學」成為了主流,大約在農曆十月份開學。
開學日期的選擇,與學期的長短也相關。古代的學期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短則三個月,長能達一年,具體根據入學的時間定。
02
孩子,你長大了,該上學了
現在的孩子,一般6、7歲入學,然而在古代,6、7歲的時候,可能還在打醬油呢。
古人入學比較晚,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其中,有一些現代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8歲入學年齡,放在古代,卻是主流。
沒想到吧,其實很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等等。
在古時,每個朝代入學的年齡都不同,甚至有20歲上小學的,所以,年齡從來不是阻止學習前進步伐的藉口哦!
03
開學季,你臘肉了嗎?
入學可是一件大事,古代也不例外。家長會擇吉日為入學時間,還要準備拜師禮和文房四寶,而這件拜師禮,川川子敢保證,你絕對沒想到,那就是——臘肉。
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必先奉贈禮物以表敬意,名曰「束脩」(shù xiū),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束脩」最初指十條幹肉,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臘肉(你沒聽錯,就是你愛吃的那種臘肉)。
你懂的!
相信有很多小姐妹跟本川川子一樣,每逢開學,必定要給自己備上一學期的文具、筆記本,好像有了心儀的文具,就能好好學習似的(我不管我不管,帶上喜歡的文具,我就是班級裡最優秀的仔)。
其實,古代的小姐妹小兄弟,上學時同樣會準備喜歡的文具,而必備的,則是文房四寶。
文房有哪四寶
毛筆。對於毛筆,文人墨士有自己的「挑剔」,筆頭以兔毫、狼毫、羊毫為佳。一隻好筆有助於寫出一手好字,而一手好字,不就是優秀學生的標配嗎。
墨。古有墨石,現有墨汁。「一塊好墨於文人,猶如美人之於胭脂」,墨中精品可稱「一兩黃金一兩墨」,帶上一塊好墨石去上學,寫字都多了幾分開心。
紙。作為四大發明之一,它必須擁有姓名!
古時對於宣紙的選擇,也是大有講究,宣紙的質地越柔韌、越平滑、吸水力越強,品質就越好。宣紙,就像現在的筆記本,越喜歡,使用的時候也越舒心。
硯。它在「筆墨紙硯」的順序中雖只是老四,但實力不容小覷!
它質地堅實、能傳百代。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分別為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山西澄泥硯。硯上的花紋也大有故事,學生們往往會選擇一款符合自己性格、抱負的硯臺作為學習小幫手。
除了文房四寶,其他的文具器物種類多達40多種:印泥、鎮紙、筆筒、筆洗、臂擱、墨匣、筆簾、筆架、文具匣....
筆墨紙硯都準備好了,學費怎麼能少呢?
孩子去外地讀書,家長一般都會準備一筆路費,也稱「盤纏」。有的土豪為了孩子求學,甚至在求學地附近購置房產,就像如今的「學區房」。
但如果條件有限,也儘可能租房,選擇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孟母多次遷居,就是為讓孟軻擁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真是煞費苦心。
04
古代暑假也瘋狂
真正的「暑假」一詞,是從清朝末年開始流傳的,但學生放假制度在我國早已有,早在漢武帝創立了官方正規的太學起,便有了太學生的休假制度。
到隋唐時代,才確立國子學(即太學,又稱國子監)學生的放假制度,據記載分為3類:
第一類是常假,以10天為一個周期,上10天放1天。當時國子學設在京都,學生們大多住校就讀,所以放這種假時,外地的學生一般不回家。
第二類是田假,每年5月間,這時暑夏伊始,正是植物茂盛、田裡麥子成熟之際,學生們往往都需要返鄉幫助家裡收割農作物,故有此「田假」。
第三類假稱為「援衣假」,不言自明,這是由於天氣轉涼,需要添加衣衫而放的假,時間相當於現今陽曆的十月份,「田假」和「援衣假」都要放一個月左右的長假。
唐末宋初,隨著國子學的發展變遷,這套學生放假制度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在明朝時,國子學學生的放假,只安排在每年的朔望月一次,除此而外就不再放其它什麼假了。
看到這裡,川川子也開始懷念學生時代的快樂時光了,但現在這樣的快樂已經不屬於我了,是我不配......
古代的上學方式,你羨慕嗎?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收聽每晚7點至8點的《川廣悅生活》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