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津」名字的由來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是從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所處的地理位置來講:「孟」有排行老大的含義,「津」指渡口,孟津縣作為黃河中下遊最大的渡口而得名。
孟津縣白鶴鎮黃河溼地 王旭 攝
近幾年,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擺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溝域經濟,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變傳統農業為特色種植,變昔日窮山村為宜人旅遊村,走出了一條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鄉村有顏色
「你們啥時候到的這啊?中午擱哪吃飯啊?今天晚上咋住咧?」8月4日,孟津縣白鶴鎮牛莊村吃過晚飯的72歲村民蔡景在黃河邊乘涼,她以主人姿態,熱情地關心起記者。
「我家住西南邊,晚上吃罷飯沒事就來嘛,以前沿著黃河這路都是石子路,沒那麼好。」而現在,蔡景口中的石子路早已變成了彩色沿黃綠道。
「這條彩色沿黃綠道有16公裡長。」白鶴鎮鎮長朱俊傑說。
孟津縣落實黃河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區域溼地面積19000畝,拆除溼地核心區、緩衝區12萬平方米畜禽養殖,清退沿黃重點區域11470畝種植及魚類養殖,守護綠水青山。
「吱吱……」耳邊的蟬鳴像夏日協奏曲一般,點綴著滿眼都是綠色的小浪底鎮上梭欏溝村。
8月5日上午,上梭欏溝村擁來了許多外地遊客,其中有孟津縣美術協會的十幾名畫家。
孟津縣美術協會畫家在孟津縣小浪底鎮上梭欏溝村採風寫生 王旭 攝
「美協組織來這裡採風寫生,就是看中了上梭欏溝村的山清水秀、百姓淳樸、風景宜人。」已經有12年畫齡的郭建利去過許多鄉村,但還是被上梭欏溝村的自然景觀所震撼。
上梭欏溝村是孟津縣成功打造的3個市級溝域經濟示範區之一,孟津縣按照「一鎮一溝域、一溝一特色」的發展思路,充分挖掘自然風光、地域特色、黃河文化,規劃設計10條溝域經濟帶。
農民有氣色
孟津縣送莊鎮朱寨行政村牛家寨自然村有個200多年的老寨門,老寨門所在的老村與新村只隔著一條S314省道,歷史的城牆與現代的房屋交相輝映。
孟津縣送莊鎮朱寨村 趙博 攝
站在老寨門口向南望去,牛寨新村的柏油路兩旁矗立著統一建設的灰白色磚瓦門頭,文化牆上的「黨建引領、三治並進、服務進村」12個大字格外醒目。
「我們拆除村民家門口的旱廁和雜物間,將原來3.2米的街道拓寬至6米。」送莊鎮副鎮長董長徵說,「還進行汙水管網改造,讓村民用上水衝式廁所。」
牛家寨村李小利家的廁所是去年4月改造的,請了6個師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蒼蠅少了,人得勁了,跟城裡沒啥區別。」李小利說,「大概花了6000元吧,雖然花點錢心裡也高興,為俺老百姓好,俺村裡人願意支持政府。」
孟津縣鋪設農村汙水管網410公裡,打造「綠莊」106個,改造旱廁5.6萬座。
朱寨村民宿旅遊已經提上日程,李小利也準備開家農家樂,今年春天她還參加了村裡組織的農民廚師培訓班。李小利說,做了一輩子飯了,我還得學習做飯,不然咋開好我的農家樂呢!
孟津縣常袋鎮馬嶺村村景 王旭 攝
常袋鎮馬嶺村村民也同樣精氣神十足。村裡組織的「百人健步走」活動,上至80歲、下至30歲的村民都自願參加,每天早5點20分和晚8點開始,繞村行走40分鐘。
村民們身著統一隊服,戴白色棒球帽,腰間別著螢光綠腰包,一個個神採飛揚。
孟津縣常袋鎮馬嶺村「百人健步走」活動 王旭 攝
「村民不和諧就組織不起來。」馬嶺村黨支部書記馬其祥說。
振興有成色
牆體栽培、多層栽培、立柱栽培、氣霧栽培……走進送莊鎮十裡香草莓基地的智能化聯動溫棚,多種先進種植技術映入眼帘。
多層水培莧菜 李夢露 攝
在智能化聯動溫棚的花卉區域,白鶴鎮七裡村村民謝俊環正在忙著更換小盆花卉。她家裡承包的2個大棚,種植小吊瓜和西紅柿,一年能收入12萬元。夏季大棚正處休耕期,謝俊環就來這裡幹活,一個月能輕鬆掙上2000元。
創建於2009年的十裡香草莓基地,從最初150畝發展到3萬多畝,已發展成草莓種植為主,三季有花,月月有果的三產融合產業基地,也成了市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一顆小草莓,帶動大產業。」十裡香草莓苑總經理呂妙霞說,「我們解決了當地5000多名留守勞動力的工作問題,帶動176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帶動300人返鄉創業。」
「讓老百姓富起來是關鍵。我們流轉農民的土地,讓農民一畝地可增收700元至800元,定期組織農民培訓,農民來我們這裡打工,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洛陽洋豐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佔通說。
孟津縣充分發揮現代農業資源和都市近郊優勢,發展觀光農業、休閒採摘農業,建成500畝以上特色農業園區55個。
「我們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努力以產業興旺推動群眾生活富裕,繼續推動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溝域經濟,讓『回孟津幹吧』成為孟津新名片。」孟津縣委書記楊劭春說。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記者:任愛熙 李相瑞 黃紅立 王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