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其他動物相比,在進化上的重大成就,除去直立行走和運用語言之外,就是使用勞動工具。
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
對個人來說,勞動能促進身心發展包括:
身體素質、意志品質、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社會關係的建立等。
圖源:pixabay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勞動教育是必不可少和極其重要的。
美國哈佛大學的跟蹤研究發現,愛勞動的孩子和不愛勞動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相比,
失業率是1比15,犯罪率是1比10。
不論這些人的智力、家境、種族、受教育程度有多大差別,
凡是小時候養成勞動習慣的人,即便是在簡單家務勞動中鍛鍊過的人,
生活也要比從小沒有勞動習慣的人充實、美滿。
圖源:pixabay
勞動教育的一個根本性目標,是讓孩子能夠在早期勞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這種情感體驗會讓幼兒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尊重勞動者,珍惜所有的勞動成果,
進而擁有一個充實而幸福的人生。
但是,目前很多家長關於勞動教育的認識有一些誤區。
比如,很多孩子被當作家庭的中心,被許多人「伺候」著,根本就沒有勞動的機會。
還有些家長會說:「你看隔壁那個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因為他小時候不好好念書!」
這句話傳遞的信息是,勞動是痛苦的,而人生努力的目標就是不勞動。
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必然不會有正確的勞動觀念。
事實上,如前所述,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獲取幸福的必由之路。
圖源:pixabay
所以,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
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勞動的意義與價值。
其次,家長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勞動知識和技能。
孩子開始學習勞動時,家長必須言傳身教,
一步步給孩子做示範,手把手地教,以後再逐步讓孩子自己幹。
3~4歲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己吃飯、漱口、洗臉、穿脫衣服等自我服務;
幫助父母收拾房間和玩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不要讓孩子做力不從心的事,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勞動,
家長應進行具體指導,傳授一些「訣竅」,幫助孩子改進勞動技能。
同時要注意安全、衛生,防止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
圖源:pixabay
第三,對孩子勞動中的良好表現和孩子的勞動成果,
家長要經常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孩子的勞動欲望。
家長還要鼓勵孩子不怕困難,敢於實踐,動腦筋想辦法,使勞動進行得又快又好。
第四,慎用金錢做報酬的方式。
有些家長會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做家務,這種做法可能的不利之處在於,
孩子感受到的獎賞是金錢,而不是勞動本身的快樂與成就感。
長期如此,還可能養成孩子不給報酬就不勞動的習慣。
第五,不要把做家務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這樣會讓孩子對勞動產生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