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在福建漳州作幕僚的鬆口人丘添寧告老還鄉,此時和他一同回到鬆口老家的還有年僅11歲的兒子丘哲。丘哲天資聰穎,又有父親的悉心教導,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聰慧,小小年紀已能讀《左傳》、《史記》、《漢書》等。
丘哲故居——喆廬。(位於梅縣區松口鎮大黃村)
丘哲曾就讀於梅州務本中學堂,後轉入鬆口初級師範講習所,畢業後任鬆口公學教員。鬆口初級師範講習所是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在潮、梅、惠地區總的組織活動地方之一,丘哲在講習所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並積極向群眾宣傳革命精神。
1906年對丘哲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他加入了同盟會,將為國為民的志向付諸到革命活動實踐中。丘哲表現了高漲的革命熱情,積極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武裝鬥爭中,先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饒平鳳凰山起義和饒平黃崗起義,然而由於準備倉促,經驗不足,起義均以失敗告終,革命黨人毫不氣餒,轉而培養軍事人才,丘哲回到松口鎮開辦體育會,借培訓之機,訓練軍事人才,發展同盟會會員。
同盟會員謝魯倩致丘哲信件釋讀。
1911年初,丘哲參加了廣州黃花崗起義。他和戰友並肩作戰,與清兵展開殊死搏鬥,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其中有三位就是鬆口體育會會員,丘哲寫詩沉痛悼念:「同儔未了心頭願,猶賴青春一少年。」
左起:丘哲、伍竹林、鄧演達1929年底於倫敦
1918年,丘哲從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學畢業回國,先後在廣東任金庫主任和銀行行長等職,此時他結識了人生中的兩個重要摯友:鄧演達和老鄉黃琪翔(梅縣水車人),此時鄧演達是粵軍第一師的青年將校,經人介紹認識後,二人相識恨晚,交往甚密。鄧演達很敬重丘哲,而丘哲賞識鄧演達。丘哲這時還結識了梅縣水車老鄉、粵軍第一師少校參謀黃琪翔。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時任廣州衛戍司令黃琪翔被國民黨當局認為「勾結共黨」,欲將其逮捕,黃琪翔提前獲得消息後隻身秘密逃往香港。國民黨窮追不捨,與英帝國主義勾結,企圖在渡船上岸時將黃抓捕後,移交廣州國民黨政府。身居香港的丘哲獲悉後,派一同鄉富商遊艇悄悄登上黃所乘渡船,並將他中途接走,藏匿在香港一旅館內,讓黃琪翔躲過一劫。
1928年,丘哲與黃琪翔乘船前往德國柏林考察,與此同時,鄧演達、葉挺等人也經莫斯科抵達柏林,鄧演達抵達柏林後先後遊歷歐洲各國,期間與丘哲函電往來頻繁,丘哲對鄧演達的常識極為欽佩,對其政治主張亦相當贊同,在往來信札中,兩人在政治、經濟、軍事、哲學等各個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解放後,丘哲自己出資將這些書信編印成書,書名為《斷金零拾》,是取自《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意,用以紀念他與鄧演達深厚的革命友誼。
丘哲故居
1930年,鄧演達秘密回國,丘哲隨後經美國返回國內,協助鄧演達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簡稱臨時行動委員會)。1931年8月17日,鄧演達因叛徒出賣被抓,蔣介石同時企圖將臨時行動委員會一網打盡。當晚7時,特務守候在上海黃琪翔住家客廳。黃家人見情況緊急,機警地按照事先約定,將住家的全部燈光找開。黃琪翔歸來見住家情況異常,立即到丘哲住處求助,丘哲夫婦立即叫來轎車將黃琪翔接走,令其轉危為安。
同年11月,丘哲摯友同時又是志同道合的戰友鄧演達遇害,丘哲獲悉後悲憤交加,怒斥蔣介石的反動行徑。白色恐怖下,丘哲遠走香港,團結嘉應鄉賢,奔走呼籲,為抗戰募集經費。
1932年,陳誠邀請黃琪翔、丘哲到其老家浙江青田作客,力勸二人放棄第三黨(即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到南京享受榮華寶貴,丘哲當即吟詩:
彤彤喋血滿江湖,臨難從容德不孤。
海內同聲伸義憤,吾儕何惜擲頭顱。
世人耳目終難掩,此獠心肝竟絕無。
惆悵生平一杯酒,佇看遺影向牆隅。
丘哲以詩言志,陳誠聽後一言不發。
1939年,丘哲在重慶期間,陳誠設家宴為丘哲接風,席間再度勸其歸順蔣介石,被丘哲當即一口回絕。
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陳誠多次以各種利益勸誘丘哲,但他大義凜然。陳誠曾請丘哲擔任青年部主任,請丘哲寫一部訓練青年的教科書。丘哲將計就計,在書中宣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閱後怒氣難消,聲稱丘哲永不可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八.一三」上海抗戰期間,黃琪翔直接參與指揮凇滬會戰,丘哲通過自己的影響和,發動群眾支援抗日救國運動,為參戰部隊提供各種支援。
丘哲不單自己積極投身抵抗日寇侵略的行動,同時還動員家人,丘哲女兒丘雪梅當時正讀小學六年級,經常幫助父親抄寫稿件,第二天上學的時候秘密送到書店付印,丘哲夫人多次協助丈夫營救被捕的抗日誌士,被捕後遭受酷刑拷打,堅貞不屈,絲毫未吐露半點秘密,後經多方營求出獄時,已是遍體鱗傷。
丘哲故居——喆廬門樓
1944年,丘哲遭遇到人生中沉重的打擊,長子丘憲章在抗日前線黔江不幸病逝,中年老喪子之痛,撕心裂肺,丘哲聞訊後含淚寫下:
前年慈母方見背,今復慘報長兒亡。
新慟餘哀錯疊起,中宵繞室苦彷徨。
吾兒生小即聰慧,交遊互譽皆無二。
三齡隨母返故鄉,混血元軀比鄭王。
弱冠再次渡扶桑,最高學府稱才良。
為侍老父不離側,趨庭且兼談家國。
播越滬漢重入蜀,千山萬水同工作。
……
老淚交橫象喪明,哀腸九轉寧復平。
……
兒年雖未逾而立,作事多為人不及。
蘇英德日語嫻通,口誅筆伐並努力。
文章露佈化其仇,絃聲哀切感其敵。
……
大江滾滾向東逝,英雄淘盡古今悲。
沉浮起落 赤誠之心終不改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撕毀和平協定,憤然捕殺民主人士,丘哲接到周恩來親筆信,迅速到南方開展民主愛國運動,赴香港成立了民盟港九支部,民盟南方總支部積極爭取各個階層的反蔣力量,反內戰,促和平,擁護、支持中國共產黨。
丘哲像
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隨著遼瀋戰役的勝利,丘哲與李濟深、沈鈞儒等55位民主人士,於1月22日聯合發表《我們對於時局的意見》,公開表示支持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八項條件。9月,丘哲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和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作。
建國後,丘哲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農林廳廳長,廣州市副市長,廣東省副省長,全國人大代表。丘哲竭誠擁護和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為當地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也為統一戰線的鞏固與擴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7年,丘哲被內定(對外不公開)為右派分子,撤銷了一切職務。當時他已年老多病,加之這一沉重打擊,終於1959年1月5日含冤去世,享年74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丘哲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問題得到改正,恢復了政治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