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視覺變革 日本REAL-f公司製作高仿真面具用於訓練人臉識別

2021-01-08 AI撲社

近日,據路透社報導,日本專門生產超逼真面具的公司REAL-f正受到科技、娛樂以及汽車等行業的青睞。這家公司利用樹脂和塑料製作面具,可以精確地複製人的面部表情,成本約為30萬日元。

REAL-f公司創始人北川修三是在印刷廠工作時想到這個創意的,他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將面部數據從高質量照片轉換為3D面具的方法,並於2011年開始銷售面具。REAL-f公司表示:「之前是用黑白照片,後來發展到彩色照片,現在,我們要讓大家進入3D立體時代。」在製作面具之前,公司的專家們會使用精密的拍攝工具從各個不同角度拍攝顧客想要的面孔,然後通過電腦將照片素材整合成3D圖像,最後再使用「人體影印機」將人臉圖像印製到特定的材料上,整個製作過程大概需要花費兩周的時間,製成效果能以假亂真,異常逼真。

這種面具有個明顯的用例,就是使用它們來進行人臉識別測試。一家日本汽車公司訂購了沉睡表情的面具,以改進其面部識別技術,用以訓練其檢測司機打瞌睡的行為。蘋果也用同樣的高仿真面具,測試利用Face ID登錄iPhone X功能。

以上的應用有個共通屬性,那就是它們都屬於人臉識別。而傳統的人臉識別實際上屬於圖像處理加機器學習,就是從圖像找出人臉區域,從人臉區域回歸出人臉形狀(特徵點),再通過特徵點計算出特徵值,對比時通過對兩者的特徵值進行一系列的運算得出相似度,其中的轉變過程非常複雜,實際操作的對象就是圖片像素點的灰度值,收到了圖片影響較多,如光線較強,背景複雜程度,遮擋、眼鏡、鬍子以及角度,夜裡攝像頭無法照亮面部時,也無法使用。

一、人臉識別技術概述

人臉識別是指利用分析比較人臉視覺特徵信息進行身份鑑別的計算機技術,其可以定義為:輸入查詢場景中的靜止圖像或者視頻,使用人臉資料庫識別或驗證場景中的一個人或者多個人,通常也被稱為面部識別、人像識別。人臉識別具有非強制性、非接觸性、並發性等特點,因此研究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究。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舉辦的FRVT2006(Face RecognitionVendor Test 2006)通過大規模的人臉資料庫測試表明,人臉識別技術的識別精度要比FRVT2002至少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部分識別算法的精度超過了人類的平均水平。對於高解析度、高質量的正面人臉的識別率達到100%。

二、人臉識別技術的難點

雖然人臉識別技術經歷了較長的研究階段,但至今還是被認為是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中較為困難的研究課題之一,其原因在於:

1.背景環境的複雜多樣

在進行人臉識別前需要先對監控場景中的人臉進行定位,即人臉檢測。人臉檢測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人臉識別性能。當監控場景的背景較為複雜時,人臉檢測率也會隨之降低,因此能夠適應複雜背景環境的人臉檢測算法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難點之一。

2. 光照條件的複雜多變

在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實際應用中,會由於監控環境光線的變化造成檢測到的人臉圖像存在不同的陰暗變化,不同光照條件下人臉識別雖然在性能上比FRVT2002有顯著提高,但是還沒在根本上克服光照對識別率的影響。

3. 人臉表情的多樣性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人臉的表情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當人的表情發生變化時,可能會引起人臉輪廓以及紋理的變化,同時由於面部肌肉的牽引,面部的特徵點的位置也會隨之改變。不同的表情引起面部的變化都不同,此外,不同的人的相同表情影響也不相同,因此很難用統一的標準來精確劃分各種表情對不同人的影響。

4.採集人臉的角度多樣性

人臉的角度多樣性主要是指由於拍攝角度的不同導致檢測到的人臉圖像的旋轉,包括平面旋轉和深度旋轉。表情變化對人臉圖像的影響相同,拍攝角度的變化同樣會導致人臉輪廓的變化,除此之外,由於角度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人臉的部分特徵無法被正確提取,進一步導致人臉的錯誤識別。

5.遮擋問題

即使是非人為故意遮擋,在實際應用時檢測到的人臉圖像也經常會出現如帽子、眼鏡等遮擋物,除了這些,鬍子以及劉海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人臉的特徵提取,當人臉圖像發生遮擋時,人臉的很多信息會丟失,導致人臉識別算法出錯或失效。

三、目前國內人臉識別現狀

目前國內做圖像識別、人臉識別和視頻識別的公司很多,但是真正脫穎而出的企業卻極少,像是曠世科技Face++、商湯科技、極鏈科技Video++等,都是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才有了現在的成果。以視頻識別最為突出的極鏈科技Video++為例,Video++作為一家以AI產品技術為核心,驅動文娛新經濟發展人工智慧科技公司,公司對於人臉識別和視頻識別都有豐富的技術積累。

從技術層面出發,在視頻識別過程中,Video++首先是對視頻做一個鏡頭分割,在鏡頭片斷裡面做後續所有的識別檢測工作。完成鏡頭分割之後進入到內容提取,對於人臉識別來說內容提取主要是兩個步驟,一個人臉檢測框的獲取,另外一個是人臉的id識別。人臉檢測框主要是兩個步驟,一個是人臉檢測,一個人臉跟蹤。檢測和跟蹤有不同的特性,人臉檢測速度比較慢,準確率比較高。由於跟蹤用到了前後之間相互的運動關係,它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它的準確率相對於檢測比較低。既要兼顧到準確率,同時又要兼顧到速度的要求。

就是說一開始對人臉在全局範圍內做一個檢測。檢測完之後做跟蹤,跟蹤過程當中需要用人臉檢測對它進行一個校正。因為跟蹤算法乳化性不太高,有時候會有一個偏移。怎麼用人臉檢測算法對它進行一個校正呢?在跟蹤框周圍小區域裡面做一個局部檢測,由於區域比較小檢測開銷就比較小。它的速度保證比較快,但是它的準確率又比跟蹤輸出的人臉框要高一些,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用檢測跟蹤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準確率,同時又保證算法的速度不受影響。在過程之後我們就進行人臉的對齊,做完人臉對齊下面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質量的評估。

對採集到的序列進行質量評估,質量評估過程當中,找到質量比較好的那些採量。把那些質量比較差的採量進行丟棄。通過這一方法保留下來比較好的採樣,對質量差的數據進行丟棄。這樣就保證了很多噪聲的幹擾得到了一個去除。在質量評估之後對質量比較好的採樣進行提取,然後進行特徵比對。

由於在整個採樣序列上每一個幀它都會有一個識別結果,這些識別結果怎麼進行一個融合,這裡面可能會有一些噪聲,去除後有一些識別錯誤的結果,這就需要涉及一個識別結果的融合機制。最後通過融合機製得到最終的一個識別結果。

在過去的五年裡,計算機視覺飛速發展,使得許多基本的人臉識別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精確和普遍,以至於亞馬遜、谷歌、IBM和微軟等科技巨頭都將其作為現成的商品出售。然而,讓機器去識別視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卻具有無限的挑戰性,因為你不僅要在一張圖片中處理對象、面孔和風景,還要處理時間、動作、事情和觀點。好消息是,同樣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前圖像識別的繁榮,即更好、更多的訓練數據和更快、更便宜的計算能力——也促進了計算機視覺在視頻上的應用。

相關焦點

  • 日本公司打造高仿真"3D人臉面具" 每個4000美元(圖)
    資料圖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3日報導,日本一家名叫REAL-f的高科技公司日前研究出一種高仿真的「3D人臉面具」,該面具與真人臉孔真假難辨,但價格不菲,每個要價4000美元(約合2.6萬元人民幣
  • 日本出售3D仿真人臉面具 網友驚呼:逼真到嚇人!
    站長之家(ChinaZ.com)12月17日 消息: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人臉識別的數據安全性也一直被很多人質疑。日前,日本東京一家商鋪已開始開售3D逼真人臉面具,還可以定製,一副6000多元。
  • 【遊俠導讀】日本創業公司Real-f填補了一項市場空白。他們打造的...
    製作過程中,他們首先拍攝用戶的臉部靜態數字照片,而後根據照片製作採用乙烯基氯材料的3D面部模型。就這樣,一個超逼真的人臉面具誕生了。這種人臉面具被稱之為「3DPF」(三維形態照片的英文縮寫)。如果用戶對只有臉的模型仍不滿意,可以要求Real-f製作整個頭部和肩部的模型。
  • 美國一個專門製作「人臉面具」的藝術家火了 完全能以假亂真
    不過,如果識別的是一張和老公長得一模一樣的「臉」,結果又會如何呢?美國一個專門製作「人臉面具」的藝術家火了,因為他製作的「人臉面具」,幾乎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程度。作為「易容術」必不可少的道具,「人臉面具」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出現過。
  • 【新智元乾貨】計算機視覺必讀:目標跟蹤、圖像分類、人臉識別等
    本文以計算機視覺的重要概念為線索,介紹深度學習在計算機視覺任務中的應用,包括網絡壓縮、細粒度圖像分類、看圖說話、視覺問答、圖像理解、紋理生成和風格遷移、人臉識別、圖像檢索、目標跟蹤等。網絡壓縮(network compression)儘管深度神經網絡取得了優異的性能,但巨大的計算和存儲開銷成為其部署在實際應用中的挑戰。
  • 高仿真「人臉面具」上市!真假難辨,1:1還原...有人開始擔心了→
    高仿真「人臉面具」上市!日前,日本東京一家店鋪開售利用3D技術列印的高仿真人臉面具,該面具與真人臉孔真假難辨。
  • SAFR人臉識別入華 RealNetworks欲百億市場掘金
    從技術上看,人工智慧可分為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和機器學習及知識圖譜。而在計算機視覺方面,人臉識別已經率先得到應用,成為首個「爆發點」。 據相關分析報告顯示,全球人臉識別市場在2017年為38.5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近百億美金,整個市場規模將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
  • 疫情加速百度人臉識別變革:戴口罩也能準確識別,迅速上線
    在人臉識別的過程中,會提取面部大量的特徵點,而這些特徵點的分布並不都是均勻的。而且每個區域特徵點所包含的信息量(用於身份認證)不同,例如,眼部區域就相比其他位置包含了更多的身份信息。百度視覺就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找到了翻過這座大山的突破口。
  • 巨頭環伺 SAFR人臉識別入華 RealNetworks如何在百億市場掘金?
    (圖片來自網絡)從技術上看,人工智慧可分為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和機器學習及知識圖譜。而在計算機視覺方面,人臉識別已經率先得到應用,成為首個「爆發點」。據相關分析報告顯示,全球人臉識別市場在2017年為38.5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近百億美金,整個市場規模將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在中國,做人臉識別的公司,既有三大網際網路公司——BAT,又有四大計算機視覺「獨角獸」——商湯、曠視、雲從、依圖,還有其他科技公司。現在,這個競爭激烈又廣闊的市場,迎來一位新的入局者:RealNetworks。
  • 高校人臉識別惹爭議,如何更安全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
    如今,計算機視覺技術已經滲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指紋解鎖、刷臉打卡、「智慧校園」建設等。越來越多的校園推行建設「智慧校園」,將智能考勤、人臉識別、數據採集等技術引入校園,而近期某高校採集學生信息的情況在網上引起了爭議。
  • 基於人臉識別的計算機模型揭示了大腦是如何迅速產生豐富視覺圖像
    逆轉圖形(Inverse graphics)通過幾十年來對大腦視覺系統的研究,已經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到光線通過視網膜後是如何轉變成連續場景的了。這種發現它能夠幫助人工智慧研究員開發出可以再現該視覺系統各個方面的計算機模型,比如人臉識別或對其他物體的識別。
  • 人臉識別碰壁,百度如何「破圈」?
    事實上,佩戴口罩屬於大面積遮擋問題,在人臉識別領域是一個公認的難題,難點主要有三個:第一,人臉識別算法主要依據人臉面部特徵進行身份判定,佩戴口罩會使下巴、嘴部、鼻子等用於識別的臉部特徵大量丟失;第二,當前人臉識別算法使用的深度學習技術依賴海量的訓練數據
  • 人臉識別最全知識圖譜
    自此之後,研究者們不斷改進網絡結構,同時擴大訓練樣本規模,將 LFW 上的識別精度推到 99.5%以上。人臉識別發展過程中一些經典的方法及其在 LFW 上的精度,都有一個基本的趨勢:訓練數據規模越來越大,識別精度越來越高。
  • 深度人臉識別中不同損失函數的性能對比
    選自arXiv作者:Y Srivastava、V Murali、S R Dubey機器之心編譯參與:路、淑婷人臉識別是當前手機設備中使用最廣泛的生物識別特徵之一。而損失函數在訓練用於人臉識別的 CNN 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對用於人臉識別的多種損失函數進行了性能對比。
  • 日本仿真面具面世,戴上去恍若另外一個人,想「長成」什麼樣由自己...
    新冠疫情下,大家戴了大半年的口罩了,根據路透社報導,日本一個零售店家上架了一款超仿真3D面具。這張面具並不能抵禦新冠病毒,但可以給你換張臉。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全解
    自此之後,研究者們不斷改進網絡結構,同時擴大訓練樣本規模,將 LFW 上的識別精度推到 99.5%以上。人臉識別發展過程中一些經典的方法及其在 LFW 上的精度,都有一個基本的趨勢:訓練數據規模越來越大,識別精度越來越高。
  • 2017人臉識別技術企業排行榜TOP20
    各大學術研究機構或者研髮型公司正在不斷試驗、提升自身的人臉識別技能,他們會在重要的國際性賽事中證明自己的能力。目前國內外研究團體主要關注的賽事有:麻薩諸塞州大學建立的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可用於評測非約束條件下的人臉識別算法性能)和FDDB(Face Detection Data Set and Benchmark,為來自全世界的研究者提供的標準的人臉檢測評測平臺);華盛頓大學發布並維護的公開人臉數據集MegaFace;由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家通過模擬人類識別系統而建立的
  • 一文帶你讀懂計算機視覺
    最近,我已經閱讀了很多與計算機視覺相關的資料並做了大量實驗,這裡介紹了在該領域學習和使用過程中有意思的內容。有關resnet的預訓練模型,請訪問: https://github.com/tensorflow/tensor2tensor#image-classification人臉識別就是要弄清楚誰是一張臉。
  • 快速掌握計算機視覺大部分領域,學習人臉圖像是唯一選擇
    文末有驚喜筆者是從傳統圖像算法開始進入計算機視覺行業的,那一批人基本上都是從人臉圖像和文本圖像開始學,而如今很多計算機視覺從業者卻從來沒有接觸過人臉圖像相關的算法,或許真的是時代變了吧。沒有人不知道圖像分類問題,而為我們所熟悉的人臉識別系統,其中一條典型的技術路線就是圖像分類+驗證+檢索模型的組合。以上圖DeepFace為例,它首先對輸入人臉經過3D對齊,然後使用數據集訓練一個人臉分類器得到人臉特徵提取網絡,最後使用Siamese網絡訓練人臉驗證網絡。
  • 豐巢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破解,號稱3D、深度學習加持的人臉識別究竟靠譜嗎?
    但是這種方式只能攻擊線上人臉識別模型或API,無法用於線下的真實人臉識別場景,不具有實際的「反人臉識別」效果,所以很多研究人員還是將目光放在了「外加設備」來對抗基於攝像頭的人臉識別。2013年1月,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的日本研究人員創建了「隱私護目鏡」眼鏡,該眼鏡使用近紅外光使臉部下方的臉部無法被臉部識別軟體識別。現在最新版本使用鈦金屬鏡架,反光材料和遮罩,利用角度和圖案吸收和反射背光源來破壞面部識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