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臉紋代替指紋來證明「我是誰」
人臉驗證(Face Verification)和人臉識別(Face Recognition)已經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北京師範大學一棟女生宿舍上線了「人臉識別系統」,儘管目前機器處在調試狀態,但校方肯定這一系統對於保障宿舍安全的有效性;某地肯德基已經將「微笑支付」變為現實;在金融領域,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已經上線了ATM「刷臉取款」;北京天壇公園安裝了「人臉識別廁紙機」,它可以自動放出長度約60釐米的紙,目的是為了節省廁紙;而近期發布的iPhoneX將FaceID引入了現代人生活中無法逃離的手機,並試圖藉此技術來鞏固自身的科技實力……
可見,「臉」正在成為個人身份的憑據。萊布尼茲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對人工智慧而言,它正在以強大的學習能力和精妙的算法來給予每個個體獨一無二身份屬性的確認。
就生活而言,通過「刷臉」來確認身份將極大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設想,如果地鐵、飛機等安檢可通過刷臉完成,將節省多少時間!
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的一類,正在朝向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的結合
人臉識別其實是生物識別中的一類,其它還包括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步態識別等等。人體是複雜龐大的系統,具有超出人類想像的豐富特徵,而基於大量的數據和對算法的設計,機器的識別能力正變得越來越精準。
就人臉識別的應用而言,目前有兩種模式:第一是1比1的人臉驗證,也就是將人臉圖像與資料庫中的圖像進行比對;第二是1比N的人臉搜索,也就是要在N張照片中搜索出最相符的那一張。提高人臉識別的速度與精準度是其應有之義,而它所面臨的難度在於: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的身體自然地會發生一些變化,近來便有人調侃整容之後iPhoneX還能否正常開機,同時複雜的背景環境也會影響識別能力。
各大學術研究機構或者研髮型公司正在不斷試驗、提升自身的人臉識別技能,他們會在重要的國際性賽事中證明自己的能力。目前國內外研究團體主要關注的賽事有:麻薩諸塞州大學建立的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可用於評測非約束條件下的人臉識別算法性能)和FDDB(Face Detection Data Set and Benchmark,為來自全世界的研究者提供的標準的人臉檢測評測平臺);華盛頓大學發布並維護的公開人臉數據集MegaFace;由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家通過模擬人類識別系統而建立的ImageNet,相應的是計算機視覺大賽ILSVRC(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ompetition);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也推出了與產業更相關的FRVT(Face Recognition Vendor Test)來為供應商提供人臉識別測試。
同時,微軟也推出了包括大規模人臉識別競賽(Hard Set/Random Set)和小樣本學習(Low-Shot Learning)競賽。無限制類(Random Set)是指可以利用外部數據,它更多的是對數據和算法的綜合比拼;而有限制類(Hard Set)則是單純算法的比拼。在百萬名人識別子命題有限制類中比賽中,北京獵戶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第一名。
人臉識別的進步與大數據、機器算法是緊密相關的,它的進步就是人工智慧的進步,將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可能。
國內人臉識別技術正在實現大範圍的應用
人臉識別技術有三大技術點:人臉檢測、跟蹤、關鍵點定位及活體識別;人臉對比驗證;人臉查找。通過人臉對比,機器能夠判斷兩張照片是否為同一個人,在驗證註冊者的身份時非常的方便快捷,如金融領域的在線身份認證、酒店check-in、會員認證或追蹤走失兒童等方面都可以發揮其價值。人臉查找仿佛就是「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你」,可用在智能相冊中人臉的自動聚合等方面。
人臉識別不但用於身份驗證、娛樂應用,實現體驗好、耗時短、秒級驗證和成本低等效果,還可用於公共場所的監控攝像頭,助力治安、防暴等任務。
例如,阿里媽媽直通車和鑽展中的明星代言商品具有非常好的廣告效果,用戶認為明星代言更可靠,相應地用戶去點擊的可能性更高。但是,有些商家冒用明星圖像代言來爭取流量,不僅違反法律,也給公司造成了多種風險。之前,阿里媽媽採用人工排查的方式,風險覆蓋面和準確率較低,同時人工成本極高。而藉助人臉識別算法,排查可以自動完成,且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作為老牌的專注於識別的企業,漢王科技已助力銀川市政府應用生物識別技術打造智慧政務平臺;在公安刑偵、追逃領域實現了大量應用;技術授權已與華碩、海爾、長虹、海信、平安銀行等達成合作,並推廣應用到智能家電、筆記本、移動終端等應用平臺。
基於對技術的審慎態度,安全問題值得關注
從一開始,人們對於人臉識別的安全性就抱有懷疑,因為難免有人會通過照片或3D仿真面具等方式進行欺騙。
來自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無處躲藏》也提到:「臉孔是公開的,但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記錄、存儲和分析人臉圖像的能力,終有一天會帶來隱私、公平和信任等觀念的根本性改變。」
未來,人臉識別將不僅僅限於證明身份,機器將能夠讀取更多的信息,包括心理狀態、疾病可能、甚至性取向等。而當這些信息能夠被輕易獲得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極度透明,甚至讓人覺得窒息。這些情境在諸如《黑鏡》和《1984》的藝術作品裡已經有所描繪。
基於良善、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意願,人類藉助科技力量來推動進步,但我們仍需審慎地看待科技帶來的進步。
結語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壯大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興產業。人臉識別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一環,召喚著人工智慧時代的真正到來。
(文/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