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鎮|丁蜀:陶都明珠向「強富美高」新格局邁進

2020-12-19 騰訊網

▲春日來客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宜興。」紫砂陶始於宋,興於明清,以其藝術價值在當代獲得了空前繁榮,而紫砂陶的發源地和產業核心區就在丁蜀鎮。

宜興的最南端,西接天目山餘脈,東瀕太湖,依山傍水,是江南中的江南;美壺佳茗兼備,是陶都裡的陶都——一塊泥土與火焰交織的神奇之地,千年窯火生生不息,陶業代代相傳,紫玉金砂享譽世界。

這裡不僅是中國陶都的承載地,也是蘇南模式的先行地,更是未來發展的風口地。

堅持以陶為媒,全力「對接長三角、融入滬寧杭」;不斷加快合作發展的步伐,致力形成項目引育的集聚效應、產業升級的鏈式反應;「強鎮擴權」「內外兼修」的豐碩成果和疊加效應,進一步厚植了這方「花開蝶來」的宜業沃土……丁蜀在區域發展中的差別化核心競爭力正在不斷彰顯、不斷擴大。

丁蜀鎮黨委書記陳雪峰表示,今天的丁蜀,在傳承歷史輝煌的同時,正以新的姿態,堅持全面高質量發展,向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強富美高」新丁蜀目標邁進。

從上海市中心駕車出發,沿滬渝高速,繞著南太湖岸線「畫個半圓」,150分鐘後,就到了丁蜀。

沿途,縱然有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又有粉牆黛瓦、煙雨濛濛,但最吸引人的,還是泥土與火焰交織的紫砂,那才是丁蜀的代表顏色,更是「底色」——漫步丁蜀,走上街頭聽到最多的,必是紫砂壺:在當地人的心中,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據考證,丁蜀的紫砂泥在正確燒制之後具有雙重氣孔結構,能讓茶透氣怡香,長儲不餿。

在宜興,「吃著泥土的飯」「做著窯裡的生活」「漫談著茶壺那些事兒」的,大多都是丁蜀人。走入尋常百姓家,很多紫砂手藝人的家就是工作室:案邊各式制壺工具,一物一式,在雙手嫻熟的動作下,幻化出如夢似幻的傑作。

長樂陶莊佔地三十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和他的弟子們創作、生活的地方。在這裡,徐秀棠保留和展示了制泥、做紫砂壺和雕塑、燒窯等一整套最傳統的手工陶藝工序流程。

紫砂泥巖化程度越高,燒成溫度就越高,含鐵量越高,燒成顏色越紫黑。紫砂之所以五彩繽紛,被譽為「五色土」,是因為礦料裡不僅含有鐵,還有鈦、鋁、錳、鍺、鉻等微量金屬,要讓這些微量金屬在不同環境下發揮作用,形成或古樸或清麗的顏色,關鍵在窯。

明代茶學家許次紓在其著作《茶疏》中就提到龍窯燒制紫砂壺極為不易:「隨手造作,頗極精工,顧燒時必須為力極足,方可出窯。然火候少過,壺又多碎壞者,以是益加貴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氣滿鼻,不中用也。」用龍窯燒制紫砂壺,先要把壺坯套在掇罐裡,再把掇罐疊起來放進窯中,燒一窯大約要填進2萬多件壺,用茅草為燃料,費時30多個小時。

為將傳統紫砂工藝更完整地傳承下去,徐秀棠特地原貌複製了一座長達20多米的傳統紫砂龍窯。不過,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墅龍窯比起來,這個龐然大物還真算個「小個子」。

太湖,河流,池塘,綠樹小山坡,村落……前墅龍窯就座落在前墅村中央,通長43.4米,沿小山坡靜臥。龍窯的火焰熱烈如歌,那是智慧的丁蜀人利用自然山坡築造的文明,也是宜興最後的「活龍窯」,千百年來延燒至今,薪火相傳。

過去的丁蜀,每當清晨,龍窯上空濃煙滾滾,遊若蛟龍,在叮叮咣咣的陶器聲伴奏下,窯工們忙著朝鱗眼洞投松竹柴火,透過烈焰,陶坯在千餘度的高溫煅煉下,晶瑩剔透,宛如紅玉。

現在,這裡每月還翻騰著兩次火浪,燃料主要為煤、松、竹枝等,產品主要以盆、甕、罐、壺等日用粗陶為主,間燒少量紫砂器。為傳承弘揚陶都文化、助推全域旅遊發展,前墅龍窯已建成展示館,主要通過文字圖版、實物展出等形式,客觀、真實、系統地展示前墅龍窯乃至宜興陶文化發展的「前世今生」。

丁蜀的紫砂手藝人對蜀山古南街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古色古香的街道,地面上鋪砌著一米多長的整塊花崗巖條石,街道兩邊林立著兩層的明清建築,沿街清一色長條木板拼門,古樸雅靜。有人說:「每次走在這條江南雨巷中,似乎還能聽到千百年來先輩們拍打泥條的聲音,一段烈火炙烤與寧靜堅守的時光,賦予這條街一份樸實的厚重感。」

蜀山老街包括南街、北街、西街、北場、外油車、裡油車和當房弄等,形成於明代。其中,古南街又被稱作「紫砂一條街」。許多紫砂大師從這裡走出去,如汪寅仙、毛順興、顧景舟等,蜚聲海內外,讓這座小鎮煥出熠熠生輝的光。

如今的古南街,過半的住戶從事紫砂生產和經營。他們利用自己的住屋,後屋為製作生產工坊,臨街前屋則擺起貨架設店經營。比起一幢幢高樓大廈和現代化的商住樓,古意的老街,作為歷史文化的積澱,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徵,將遠逝的滄桑或多或少地顯現了出來。

身處陶都的心臟,不喧譁、不浮躁,含蓄而內斂,紫砂文化的積澱,早磨礪得她榮辱不驚。

▲老街故事

牆白瓦黛,小樓對望,雨巷深深,線網交錯,緊閉的門,虛掩的窗,泛著魚鱗光的石條路;倚門而坐的揀菜婦人,手搖蒲扇赤膊下棋的老人,手捧紫砂壺的壯漢,在街角搖尾走過的小狗,透著陰暗光線搓麻將的人……這些場景、這些人,使典型的江南古街,依著蜀山的墨綠山影,順著孕育出紫砂壺的蠡河汩汩水流,流淌著陶都的詩意韻味。

那不正是都市人所嚮往的詩意慢生活圖景嗎?

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這份味道,政府十分注重對古南街的規劃和修復。前幾年開始,老街開始變身:蜀山文化展示館中,老照片、紫砂壺、湯婆子等老物件的展示,見證著古南街的歲月變遷,帶領遊客重回往日的歲月;「毛順興陶器行」也重新開張了,壽星壺、洋桶壺和白綠貨等重新展示在貨櫃中;在得意樓茶館中,老茶桌、長板凳、洋桶壺、老茶客,恍若隔世,凝固了舊時光;在內裡二進的茶室中,有一個舞臺,傳統戲曲在這裡上演,給老街的居民和來客增添不少生活的趣味。

雕琢一批歷史遺存,打造地方特色新載體。在丁蜀鎮,許多老城片區啟動「微」更新,與歷史再次「握手」,向髒亂差告別。將保護歷史遺存與彰顯陶都個性相結合,將資源整合與科學利用相結合,充分放大歷史文化效應,是該鎮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工作中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古南街的盡頭就是東坡書院。北宋元豐年間,蘇東坡曾先後三次來到宜興(時稱陽羨),對陽羨山水無比眷戀。船入荊溪,豁然開朗,如愜平生之欲。他望著獨山峰巒如黛,清溪縈繞,曰:「此山似蜀。」遂後人將獨山改名為蜀山。

▲滿載而歸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千年之後,蘇東坡筆下的丁蜀山水唯美依舊。

她早已不再是選購紫砂壺「過客」的途徑之處。「把資源變成景點」,突出個性化和特色化,丁蜀的努力收到了成效。

在丁蜀東南側,有一片叫做蓮花蕩的水域。站在岸邊田間的觀望臺,望,捕魚的竹蔞竹罩被放大,勾起了人們兒時的記憶;聽,作物拔節、風吹水面、鴨掌划動;品,稻、麥、瓜、豆、菜、水產,齊刷刷勾起你的味蕾。今年,丁蜀將大力推進農場建設,建設更高水平、更廣輻射的田園綜合體。

當人們走近自然,遠離喧囂,在歷史的長河中體會自然的本真,一份充滿了吳地文化底蘊的驕傲油然而生,這樣的慢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心靈的回歸,一種淡淡的鄉愁。

丁蜀因陶業而興起,因紫砂而繁華。

憑藉「紫砂」這一特色,丁蜀鎮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陶瓷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統計數據顯示, 目前丁蜀共有紫砂製作者4萬多人、產業配套人員6萬多人,從業人數佔常住人口的43.5%。當地擁有紫砂專業合作社67個、紫砂企業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

依託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紫砂文化,按照生態文化軸、休旅活力帶、文創產業園三大脈絡,堅持生態保護、文化發掘、產業驅動、適度開發四大原則,丁蜀積極探索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遊產業為重心的「紫砂特色小鎮」建設。

5月31日,古南街首期陶瓷文創市集順利開集。這是創意達人展示和交流的空間,是藝術、創意、創新、創業的新結合,讓創意人聚集在一起,將設計轉換成商品,讓作品找到喜歡它的主人。而在國內首個提出並倡導紫砂體驗的文化性紫砂體驗中心——紫泥公社,紫砂愛好者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親自動手體驗紫砂壺的製作過程,在感受手工製作樂趣的同時,了解紫砂壺的材質、製作工藝和製作流程,感受紫砂文化。

青龍山生態公園自開放之初就成為網紅打卡地。這裡原本是兩個巨大的礦坑,分別是採石場與水泥廠留下的「城市傷痕」,如今,平整如鏡的幽深水潭,櫛比林立的奇石怪巖,石土泥塊變身生態花海……富於變化的地形地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景觀底色,「殘山剩水」修復成了生態樣板。是丁蜀打造「生態城市」「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撐,也是丁蜀彰顯獨特魅力、提升城市開發價值的重要抓手。

除了文化範、生態牌,科技感如今也成了古鎮的標籤。

▲今天的丁蜀,在傳承紫砂榮耀的同時,正以新的姿態,向全面高質量發展邁進。

位於丁蜀鎮的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已經是中國工業陶瓷科技前沿陣地和工業陶瓷產業重鎮。目前,園區已集聚各類陶瓷企業760多家,以工業陶瓷、陶瓷非金屬材料產業為主導產業,形成了由高端製造、裝備設備、配套加工和對外貿易等組成的較完整的產業鏈,工業陶瓷產品門類涵蓋了耐磨陶瓷、電子陶瓷、化工陶瓷、紡織瓷、裝置瓷等多個領域,在中國新材料研發和設計製造上產生影響。

這樣的影響甚至獲得了北鬥產業的青睞。今年10月,2020北鬥技術應用(宜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丁蜀舉行。未來,丁蜀將積極探索現有產業與北鬥產業的最佳「契合點」,圍繞做好「北鬥+」文章,把北鬥產業打造成為又一張亮麗名片。

以陶為媒,一些新興產業也被納入丁蜀發展藍圖,北鬥如此,通航產業也是其中之一。去年,已「擁有」高鐵宜興站的丁蜀,又迎來了丁蜀通用機場的開工。該機場按照A類通用機場標準建設,近期可滿足海星飛機新機試飛、應急救援、飛行訓練等常規通航用途,遠期能滿足當前世界大部分主流公務機的全載起降要求。機場的投運,不僅將帶動製造、培訓、維修、物流、救援等相關通航產業的「起飛」,同時依託機場,將打造集居住、商業、休閒、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型小鎮,使其成為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地。

陳雪峰介紹,未來,丁蜀將更加突出陶都產業新內涵,將陶瓷全產業鏈發展擺上重要戰略地位,尤其要放大丁蜀工業陶瓷在結構集群、政策環境、應用範圍等方面的優勢,以此為引領和連結,不斷集聚壯大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通航新興產業方陣,全面展示中國陶都的產業內涵,重塑一個兼具陶都美名與產業品牌的新丁蜀。

作者:趙徵南

編輯:邵大衛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努力把總書記勾畫的「強富美高」藍圖變成江蘇大地...
    江蘇更加自覺地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紅綠燈,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一個體系整體推進,讓新發展理念成為「強富美高」畫卷上的鮮明底色。放眼江蘇大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強富美高」新藍圖,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成為江蘇發展最鮮明標識——「強」的成就更加顯著。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去年達9.96萬億元。
  • 「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交出厚重提氣答卷
    鬱 興攝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並發表重要講話,殷切期望江蘇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推動「五個邁上新臺階」,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經濟實力大幅提升,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對於經濟總量佔全國十分之一的江蘇來說,「經濟強」是「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首要標識,推動經濟建設邁上新臺階也是「五個邁上新臺階」的首要任務。
  • 這個小康「先行者」,如何實現「強富美高」
    從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到「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江蘇始終沿著指引方向,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以創新舉措貫徹新發展理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又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 牢記諄諄囑託,奮力書寫「強富美高」南京答卷
    「希望江蘇的同志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光榮使命,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這是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提出的諄諄囑託、殷切期望。
  • 長沙:唱響「協奏曲」 逐夢「強富美」
    唱響「協奏曲」 逐夢「強富美」(奔向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報導) 長沙加快構建具有長沙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格局,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健全完善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 漣水縣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城鄉
    漣水縣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城鄉 發布日期:2019-02-12 10:21 來源:淮安市漣水縣政府辦公室 字體:[大 中 小] 2018年以來,漣水縣圍繞城鄉建設高質量,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2019年,漣水縣將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城鄉。重抓項目,改善城市面貌。堅持項目為王,進一步完善城鄉基礎功能,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以群眾所需為落腳點,加快老城改造。實施道路、綠化、亮化等項目,進一步提升市政功能;啟動漣東一乾渠排澇泵站、炎黃大道過路涵改造等工程,有效化解「雨季看海」的城市頑疾;實施漣河風光帶提升工程、新一中南側遊園等項目,進一步提升城市綠色生態底蘊。
  • 「聚力強富美高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寶應專場
    很高興在這裡與大家見面,向大家介紹近年來寶應在決勝全面小康、推進「強富美高近年來,我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緊扣「強富美高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關心寶應發展,繼續傳播寶應好故事、及時傳遞寶應好聲音、全力展示寶應好形象,助推「強富美高」新寶應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果
  • 江南一座「巨富之鎮」,曾有100多名富家商人,還有一處百間樓!
    許多人一提到江南古鎮,就會想起烏鎮和西塘古鎮等著名的地方。但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雖然有一個古鎮沒有前兩個出名,但仍然保持著最原始、最純粹的古鎮氣息,沒有被過度商業化。走在南潯古鎮上,我看到河流穿梭在街道和小巷中,形成一個十字形的布局,一個十字形的骨架延伸到幾條河流中。
  • 溫州龍港撤鎮設市,宜興也有這樣的潛力鄉鎮?
    其實類似於龍港這樣的強鎮不乏相近的例子,這些與縣城不分伯仲的城鎮或因為工業經濟或因為文化底蘊或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壯大,那麼在我們大宜興是否有和溫州龍港一樣的潛力鄉鎮存在呢
  • 黑龍江克山縣北聯鎮:建設富美產業強鎮
    經濟視野網5月21日電(裴振萍 劉奕含 劉佳)日前,國家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發出《關於做好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工作的通知》,批准全國259個鎮(鄉)開展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黑龍江省克山縣北聯鎮成功入列,這是克山縣摘獲的又一國家級金字品牌。
  • 臘樹鎮農村環境向「連片美」邁進
    國內統一刊號: 臘樹鎮農村環境向「連片美」邁進為進一步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臘樹鎮精準選「點」、連「點」成「線」、串「線」成「面」,形成合力,從「一處美」向「連片美」邁進,打造美麗鄉村新名片。
  • 磐安江南藥鎮:身心安然國藥香
    磐安專門成立了江南藥鎮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11名縣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從頂層設計上為小鎮建設「把航定向」,並設立江南藥鎮建設指揮部,抽調10餘名精幹力量集中辦公,統籌推進小鎮建設。與此同時,小鎮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聯動和最多80天項目快速審批兩項機制,助力各項建設加速推進。
  • 鎮域興則汕頭興 鎮域強則汕頭強
    鎮域經濟,或將成為未來10年汕頭重塑競爭力的一把利劍。近日,汕頭對簡政放權、做大做強鎮域經濟作出重大部署,出臺「1+2」重大利好措施,從體制上、待遇上、資源上賦權賦能,推進事權下放、資源下沉,謀求新格局下的新發展。回望經濟特區40年發展,汕頭鎮域經濟曾有過一段「高光時期」。
  • 奮力譜寫「強富美高」現代化新篇章——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談...
    新華社南京1月13日電題:奮力譜寫「強富美高」現代化新篇章——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談「蘇大強」補短板鍛長板新華社記者劉亢、凌軍輝、陳剛見事早行動快,實現新冠肺炎患者「零病亡」、醫務人員「零感染」;通堵點攻難點,發揮經濟大省「壓艙石」作用;鐵腕治汙系統治理,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極不平凡的2020年,江蘇在大戰大考中經受住重大考驗,迸發強大動能
  • 村強民富企業繁榮蕭山航民村開啟二次創業
    3月起,杭州市直機關開展「助萬企、幫萬戶」活動,選派黨員幹部組建服務小分隊,派駐到全市各對口聯繫的鎮街和重點項目企業,持續深化「走親連心三服務」,切實解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航民人以6萬元集體積累起家,創辦蕭山漂染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把一個手工小作坊發展成資產收入均超百億元的現代化企業集團,把一個貧窮破舊的小村嬗變為中國經濟十強村,走出了一條「充分就業+按勞、按資分配+社會福利」,具有航民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航民村村民萬建偉的家是一幢漂亮的三層小樓。
  •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美中衛!
    天下黃河富寧夏。 而中衛市則優先得到了母親河的深情哺育,作為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市,中衛市自古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美,也因黃河而富。
  • 江南·百鎮|楓涇:千年古鎮變身現代化特色新城鎮
    浙江天目水脈自西而來,上海浦江潮汐由東而至,共同滋潤著這方土地;楓涇,一鎮橫跨吳越兩地,依嘉禾之胸懷,挽茸城之臂彎。國畫大師程十髮稱讚自己的故鄉:「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 楓涇地接吳越故地之氣,時承海派文化之靈。枕涓涓江南之水,溯悠悠歷史之源。 南北朝梁天監元年(502),楓涇南柵已成村落。
  • 宜興市供電公司匠心服務丁蜀特色小鎮建設
    中國江蘇網12月26日訊 5月18日,國網宜興市供電公司總經理張澄帶領該公司發展建設部、運維檢修部、營銷部、丁蜀供電所負責人,與丁蜀鎮黨委書記陳雪峰進行了會談,雙方就丁蜀地區電網規劃建設、服務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平臺,保障重點企業用電,以及共同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交換了意見,並達成共識。
  • 宜興丁蜀打造「紫砂特色小鎮」 當地從業者已逾10萬人
    信息 宜興丁蜀打造「紫砂特色小鎮」 當地從業者已逾10萬人   「紫砂業的發展,不僅富裕了地方和百姓,更是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是紫砂造就了丁蜀的前世和今生。」丁蜀鎮鎮長儲鑫介紹,紫砂是丁蜀最寶貴的「文化名片」,也是丁蜀立足之根、發展之本。該鎮於去年正式啟動「紫砂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並明確在「十三五」期間,以打造紫砂特色小鎮為核心,全力推進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像這樣的紫砂一條街,在丁蜀鎮還有很多。
  • 以更大力度服務建設「強富美高」新無錫 周乃翔、鄭學選會見無錫...
    以更大力度服務建設「強富美高」新無錫 周乃翔、鄭學選會見無錫市委書記黃欽 2020-11-13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