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和no can no BB(不行別BB)等國內網絡流行用語被美國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收錄後,這兩天微博上大家在樂此不疲地討論和傳播這一「喜訊」。整個事件看起來更像是一場草根文化的歡慶。
作為已經成立了15年的非正式美國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的影響力非同小可。由於該詞典的內容涵蓋流行文化、名流、電影電視劇、網際網路詞彙、跨國文化詞彙,且內容簡潔高質準確,英語地區的各種網媒,包括CNN都經常引援該網站對流行詞彙的解釋。這也是為何,Urban Dictionary收錄夾雜拼音和中文的詞彙會讓國內網民得到強烈認同感。
面對Urban Dictionary的成功,若作延伸思考則是:怎樣做到平衡「真實的大眾聲音」以及「內容質量」?怎樣做一款有高質量內容但是同時又利用大眾之力的產品?至少Urban Dictionary做到了。
這與Urban Dictionary的管理方式有關:總體來說是「眾包內容創造」加上「眾包質量管理」。網站的來訪者可以提交新詞彙的含義和例句(需要提供有效的電郵地址),甚至提交相關的圖片甚至聲音。
而這些內容是否被發布出來,就要看網站的「內容管理者」。其實就是Urban Dictionary打造的一個名為「Game」的頁面,顯示剛剛提交而尚未發布的詞條,然後讓來訪的讀者作為內容評判,決定是否能夠發布該詞條內容。一段時間內如果點擊「不發布」的人數較多,這條內容就會被作廢。這樣的機制,其實就是把內容和審核都交給了用戶自己來完成,由於內容門檻比Wikipedia等網站小得多,同時詞彙也新鮮有趣,所以難怪熱度只增不減。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們用Urban Dictionary也是出於娛樂的心理,所以網站上很多搞笑詞彙解釋。你可以找到你所喜愛的樂隊、球隊、你所居住的地區的有趣詞彙,給人們有共同認知的事物一個名字,可以幫助人們找到共同點。也因為如此Urban Dictionary上匯聚了眾多亞文化、地區文化的詞彙,國內眾多Zhuangbility(裝逼),Undirectlookable(無法直視)等讓人忍俊不禁的英文翻譯也在此列。
反觀國內,其實我們也有不少製作和傳播草根文化、網絡文化內容的網站,其實製造內容的池塘並不稀缺。無論是在彈幕站看用戶們造詞調侃,還有網上「現已加入肯德基豪華午餐」的詞條,都能讓人很有同在感地笑一番。
但就在牛津詞典都有意收錄「土豪」、「大媽」等詞彙的時候,我們發現國內自家的詞典們依然是老樣子,甚至連很多普及率較高的詞彙如「宅男」「女漢子」並不在收錄範圍。這些新興的、草根的,或帶有亞文化色彩的詞彙被視作「不正統」「不規範」的語言文字,在國內游離在被認可的邊緣。所以才會有了開篇所講,當這些帶有地方特色的拼音中文詞彙居然受到了國外詞典的收錄,人們才產生了如此強的認同感。
草根、網絡流行詞彙的話語權問題,其實就是上演過無數次的「鄙視鏈」之困。那些我們所掛在嘴邊的語言文化,依然活在鄙視鏈的較低位置。就像以新生代農民工品味為主的「殺馬特」與以接受正規大學教育人群為主的「小清新」,作為同時存在的文化現象,得到的話語權和社會認同也完全不同。1
從寫中學作文開始,我們千萬次被老師叮囑不可以使用網絡流行詞彙,這是為了防止閱卷老師低分評判。但所謂真正「正確」「規範」的語言,難道只能一成不變,或者人為地拖慢改變速度?如果真的這麼擔心這些新興的、甚至是起源於網絡的亞文化詞彙會衝擊現有「規範」,那麼難道不是說明規範本身已經跟不上人們的創造力了?
no zuo no die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