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刊腦訊第47周 - 睡覺時海馬不同腦波的相互作用有助於鞏固記憶

2020-12-14 腦科學頭條

簡介

頂刊腦訊是嗶嗶腦開設的前沿學術動態專欄,每周一發布三大頂級期刊《Cell》、《Nature》、《Science》上過去一周在線發布的有關腦科學領域的學術前沿研究。

第47周導讀

1. Nature|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2. Science|導致小頭畸形的關鍵基因-IER3IP1

3. Science|p97可能會成為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要靶標

4. Science|實現重見光明的可能關鍵基因網絡

1、Nature | 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在夜間睡眠時,我們的體力和腦力逐漸得到恢復。海馬在編碼和鞏固長期記憶中起主要作用,並在睡眠過程中發生可塑性變化。這些變化需要皮層下神經網絡的精確穩態控制,但其潛在機制並不清楚。

之前已有研究證明,非快速眼動睡眠的尖波漣漪的瞬時快波和快速眼動睡眠的爆發式theta慢波的相互作用在睡眠期鞏固短時程或長時程記憶有關。為了探明海馬在睡眠狀態下不同腦電波對記憶的影響,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的Nikos K. Logothetis研究團隊在獼猴中使用跨結構電生理記錄的方法,證實了腦幹通過稱為橋腦枕波(PGO)的階段性腦波瞬時調節海馬神經網絡的活動。作者發現了兩種具有不同生理學特徵的PGO波是順序發生的,分別有選擇性影響高頻尖波和低頻theta波。兩種PGO波與相反的海馬spike區域的耦合有關,在出現尖波和theta波時促進不同神經網絡之間的高度同步。而且PGO波和尖波之間的耦合與不同的睡眠階段相關聯。這一發現為膽鹼能腦橋的瞬時變化調控海馬睡眠期的動力學變化,進而促進大腦整體水平上的記憶鞏固和突觸水平上的穩態提供證據。

本文在Nature雜誌上的online信息

參考資料:

Ramirez-Villegas, J.F., et al., Coupling of hippocampal theta and ripples with pontogeniculooccipital waves. Nature, 2020. DOI: 10.1038/s41586-020-2914-4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14-4

2、Science | 導致小頭畸形的關鍵基因-IER3IP1

原發性小頭畸形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主要臨床特徵是頭圍明顯減少。遺傳性原發性小頭畸形綜合症通常僅涉及單個基因突變,並揭示了神經發生和人類大腦大小控制的重要機制。目前已經明確有27個基因與小頭畸形有關,其中中心粒和紡錘體的生物發生過程及DNA損傷反應是最常見的兩個負面影響因素。基因組測序數據研究表明小頭畸形與100多個其他基因有關,但多數尚未得到深入證實。由於缺乏綜合的模型系統,研究這些基因在腦發育和小頭畸形中的作用困難重重。

奧地利維也納生物中心的Jurgen A. Knoblich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適用於高通量篩選的人腦組織LOF測定法,將導致小頭畸形的有關基因的數量增加了幾乎一倍。LOF是loss-of-function的簡寫,即功能損失是一種在生物發育過程中識別和篩選調節因子的有效方法。人類基因的LOF篩選是實驗室動物的先驅,目前僅限於二維細胞培養,這阻礙了對需要整體動物被禁的基因功能進行測試。作者開發的異質組織(CRISPR-LICHT),可在細胞水平上進行CRISPR譜系追蹤,可在人的類腦組織器官中進行平行LOF研究。

作者使用CRISPR-LICHT測試了173個小頭畸形候選基因,揭示了其中25個參與已經的和未表徵的小頭畸形發生途徑。結果表明具有調節內質網和細胞外基質的蛋白分泌功能的IER31P1基因對於組織完整性至關重要,如果失調的話將會導致小頭畸形。本研究通過人體組織篩選技術為識別和調控與大腦大小有關的小頭畸形基因和相關機制提供新的見解。

參考資料:

Esk, C., et al., A human tissue screen identifies a regulator of ER secretion as a brain-size determinant. Science, 2020. 370(6519): p. 935-941. DOI: 10.1126/science.abb5390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9/935

3、Science | p97可能會成為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要靶標

阿爾茨海默症(A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損害等特徵。AD神經元變性與神經元內澱粉樣聚集的tau蛋白密切相關。Tau蛋白在痴呆症中的重要性主要通過微管相關蛋白tau(MAPT)的多種常染色體顯性突變表現出來,這些突變與帶有tau的顳額葉變性有關(FTLD-tau)。識別影響tau積累和其他致病基因,包括參與蛋白質質量控制和tau清除的基因,有可能揭示維持神經元保持健康和活性的機制。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Edward B. Lee研究團隊發現含纈絡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 VCP),即我們常說的p97中的p.Asp395Gly突變與痴呆症有關,因為作者發現它們的神經病理學特徵主要由神經元液泡和神經原纖維纏結引起的。此外,由於p.Asp395Gly突變導致VCP在體外也表現出tau蛋白活性降低。通過動物實驗證實,向小鼠顱內顯微注射病理性tau蛋白導致p.Asp395Gly突變小鼠大腦中tau聚集體的增加。這些發現表明,p.Asp395Gly是神經原纖維變性相關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突變。由於tau分解減少,也增加了VCP成為阿爾茨海默症治療靶標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Darwich, N.F., et al., Autosomal dominant VCP hypomorph mutation impairs disaggregation of PHF-tau. Science, 2020. 370(6519). DOI: 1126/science.aay8826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9/eaay8826

4、Science | 實現重見光明的潛在的關鍵基因網絡

視網膜神經元的喪失是失明的主要原因。哺乳動物無法再生失去的視網膜神經元,而成年斑馬魚通過Muller膠質細胞的重構作用可引起神經元祖細胞再次分化成多種視網膜神經元。在斑馬魚中損傷誘導視網膜Muller膠質細胞再生新的神經元,而哺乳動物則不能。

為了確定與Muller膠質細胞的重構有關的基因調控網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的Seth Blackshaw研究團隊分析了斑馬魚、雞和小鼠中Muller膠質細胞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的響應變化,確定了進化上保守的和物種特異性的基因網絡,調控膠質細胞的沉默性、反應性和神經發生。在斑馬魚和小雞中,從沉默到反應性的過度對於視網膜的再生必不可少,而在小鼠中,特定神經網絡抑制了神經元的反應性並回歸到沉默型。核轉錄因子的破壞對於維持和恢復沉默型至關重要,並導致成年小鼠損傷Muller角質細胞後增值並分化產生新的視網膜神經元。

本研究證明了Muller膠質細胞在不同物種的損傷反應中的異同,並揭示了抑制哺乳動物Muller膠質細胞神經再生能力的機制。

參考資料:

Hoang, T., et al., 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controlling vertebrate retinal regeneration. Science, 2020. 370(6519). DOI: 10.1126/science.abb8598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9/eabb8598

相關焦點

  • 頂刊腦訊第47周 - 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Nature | 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2. Science | 導致小頭畸形的關鍵基因-IER3IP13. Science | p97可能會成為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要靶標4.
  • 記憶是為了什麼?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記憶是為了什麼?海馬將過去的體驗與未來的決定聯繫了起來 2,理解圖像的可記憶性 3,不同的優先狀態會在視覺工作記憶中形成不同的神經表徵4,海馬腦網絡的調節會引起情景模擬和發散思維的變化 5,記憶編碼前海馬的神經發放活動可預測隨後的記憶
  • 一邊睡覺一邊聽教學錄音有助於學習嗎?揭開睡眠學習法的面紗
    在過去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裡,當人們與周公在夢境中相互追逐的時刻,有一群捨不得入眠的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正在暢遊人們睡著之後的世界,他們想知道的事情很多,像是說夢話有什麼意義、不睡覺會不會影響智力、睡著之後頭腦在做什麼...等。由於他們的焚膏繼晷,終於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睡眠科學的大門,讓我們得以一探究竟。
  • 相持不下的爭論:腦波,有用嗎?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在被植入了電極的人腦中發現,腦波及腦波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激發人類的情感、語言、以及視覺等功能。也有研究表明,當腦波異常時,智力也會受到損害。例如,對大腦如何使用腦波的詳細研究,能提高通過微弱電擊以調節大腦內信號的可能性。這種腦波幹預措施可以作為治療記憶問題和精神疾病的一種方法,一些早期嘗試已證明這可以提高人們的記憶力。
  • 研究:午睡有助於鞏固記憶
    "After a night's sleep the two groups were at the same level, but the group that slept in the afternoon improved much faster than the group that stayed awake," Karni said.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期刊:PNAS作者:Loren 大量證據表明,糖皮質激素能促進記憶鞏固,幫助人們記住重要的情感事件。
  • 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海馬是形成記憶的關鍵腦區,而齒狀回(DG)在海馬的記憶形成中起關鍵作用。有趣的是,DG的損傷影響了大部分(並非全部)海馬依賴的記憶功能,這表明海馬的其餘部分(CA1-CA3)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主運行。皮層和海馬內輸入是傳遞離散的記憶內容,而皮層下的輸入則調控DG如何根據「全局」行為狀態(如睡眠、運動)來處理信息。 來自於腹側被蓋區和藍斑的海馬多巴胺能輸入有助於促進記憶獲取和鞏固,但這不是情景樣記憶快速獲取所必須的。藍斑輸入增強PP-GC突觸的長時程增強。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然而,在這樣的學習之後,大腦的哪些區域或迴路被激活來檢索存儲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是否在通過檢索重新激活後發生了依賴於蛋白質合成的再鞏固,都是未知的。
  • 專家稱睡眠可為記憶預留空間 睡覺時也可背單詞
    睡眠不僅鞏固記憶,也為新記憶預留空間,使記憶更持久將新聞進行到底睡覺時也可以背單詞,這並不是痴人說夢。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入睡前學習的單詞,會在睡眠中被大腦有關部位強化記憶,醒後反而比剛學完時記得更清楚。
  •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41: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A.
  • 研究揭示海馬CA2區在社交記憶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海馬CA2區在社交記憶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3:36:2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A. Siegelbaum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空腹睡覺,記憶力差?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餓的時候做夢都想著吃東西,其實大腦是在鞏固與食物有關的記憶。睡眠最常見的功能就是鞏固記憶。從進化的觀念點上 ,這種增強的記憶在覺醒期促進覓食行為,這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在正常情況下,果蠅的睡眠-覺醒周期是穩定的,但是在長期飢餓的狀態下,寧願不睡覺也要去尋找食物。事實上,人也是如此。在飢餓的時候,睡眠中大腦什麼都不想幹,連本職工作(鞏固記憶)都做不好,就想著吃的;相反,在正常狀態下睡眠繼續堅守崗位,鞏固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
  • 為什麼孩子有出生前的記憶?不是孟婆湯差,是記憶「開關」在作用
    高興之餘患者發現,自身喪失了部分記憶能力,術後經歷他毫無印象,卻對術前較為長久的經歷記憶猶新。科學家驚嘆之餘,研究發現,記憶起初在海馬區域內形成臨時性記憶,經過一段時間後,臨時性記憶被轉移到另外一處大腦區域儲存。海馬區域不作記憶儲存區,記憶卻由大腦海馬區域形成。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海馬體是大腦中的中心區域,其在將來自短期記憶的信息轉移到長期記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海馬體眾多相互交錯的部分中,研究人員重點對苔狀細胞(mossy cells)之間的相互連接進行了研究,苔狀細胞能接受關於環境和所謂的顆粒細胞的感覺輸入新信號,在諸如阿爾茲海默病等疾病中,大腦的這部分區域是最先受到影響的部分之一。
  • Nature: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Fos基因大顯作用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解開長期記憶的生物學特性,並找到在年齡或疾病引起記憶下降時進行幹預的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在該研究中,作者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機制,成年小鼠海馬中的神經元用來調節它們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這一過程對於記憶鞏固和記憶力至關重要。這項研究由HMS神經生物學系Michael Greenberg教授領導。
  •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8 17:10:43 紐約大學Gyrgy Buzsáki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能改善記憶
  • 睡眠時發出的三角波阻隔了在記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經元集合
    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CNRS /法國法蘭西學院/ INSERM)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發出的三角波並不是皮質靜止的普遍沉默期,正如數十年來在科學文獻中所描述的那樣。相反,它們隔離了在長期記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經元集合。這些結果於2019年10月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阿爾法腦波音樂使用手冊
    (1)提高記憶力(蛙鳴聲聲,記憶提升)(學習、遊戲前5分鐘開始播放,學習、遊戲過程中可以當背景音樂來播放)(2)調節情緒,消除壓力(鳥鳴晨曦,我愛學習);(學習、遊戲前5分鐘開始播放,學習、遊戲過程中可以當背景音樂來播放)(3)提高專注力(蟬聲繞耳,心卻愈靜)(學習、遊戲之後)(4)促進食慾(溪水潺潺,胃口大開)(飯前半小時開始播放,吃完飯後就可以關掉了
  • 研究表明,不要再繼續忽視其他感官,多重感覺更有助於記憶
    如果這時老師的講座內容是多重感覺並用的,那麼學生整體的記憶會增加。我們在「記憶」中已經發現在固定的時間間隔重複信息有助於穩定記憶。如果我們以多重感覺的體驗方式向學生介紹一個信息,然後在固定的時間間隔不僅重複該信息,同時重複我們提供信息的方式,那結果又會怎樣呢?比如,在第一次重複信息的時候,同時重複視覺的體驗;下一次,同時重複聽覺的體驗;再一次,同時重複肌肉運動知覺的體驗。
  • 記憶鞏固:如何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人腦只能儲存大約30秒的短期記憶,所以如果你想記住任何東西,重要的信息必須轉移到長期記憶中。為了理解記憶鞏固是如何起作用的,首先了解神經突觸在大腦中的工作方式是很有幫助的。把它想像成一個傳導電流的電氣系統:在神經遞質的幫助下,神經突觸將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信號傳遞得越頻繁,突觸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