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2020-12-09 腦科學君

海馬是形成記憶的關鍵腦區,而齒狀回(DG)在海馬的記憶形成中起關鍵作用。有趣的是,DG的損傷影響了大部分(並非全部)海馬依賴的記憶功能,這表明海馬的其餘部分(CA1-CA3)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主運行。

本文回顧總結了關於不同DG神經元類型的功能特性及其突觸輸入和輸出的一些新知識,並探索DG的細胞和網絡屬性與所執行的計算過程之間的機械聯繫,從而構建一個支持記憶編碼、鞏固和回憶功能的神經機制。

情景記憶,是關於描述獨特的經歷記憶,將對象和事件與它們所處的空間和時間環境聯繫起來。人和動物的海馬神經元活動表現出了獨特的記憶元素,例如個體、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本文所提到的絕大多數研究都是專注於那些元素在空間上被組織起來的記憶,然而本文作者假設這些空間記憶背後的神經機制經常是適用於其他非空間領域(例如社會或者概念領域)組織的意識記憶。

圖1:海馬的結構(左:人腦;右:鼠腦)以及DG區微環路示意圖

目前已提出了DG相關的幾種記憶功能,包括模式分離(pattern separation)、模式完成(pattern completion)、新奇檢測、空間環境和信息的結合,以及工作記憶。在本文中,作者假設DG支持多種記憶功能,包括分辨環境、結合人物和事件與空間輪廓,以及將個別事件整合到已有的經驗框架中。

DG細胞類型及其突觸連接與功能

成熟顆粒細胞(Mature GCs)是DG區最主要的細胞類型。當動物探索給定的環境時,只有不到5%的GCs處於活動狀態。這些細胞通常在動物處於某個特定位置時放電,這稱為它們的位置野(place field)。許多GC的位置野在相似虛擬環境或同一個房間的不同隔間時,表現出了適度的活動變化,或稱為重新映射(Remapping),重新映射的改變程度取決於試驗條件。

若將動物依次放入同一房間的兩個相似環境或兩個完全不同的房間時,不同的GCs群會表達即時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 IEG),比如Fos或Arc,這些編碼轉錄因子的基因在強烈的神經元激活後幾分鐘內高表達。在兩個空間環境中,IEG的表達可能比動作電位更獨特。

圖2:DG區神經元群體在空間和時間上放電特性(位置野)

絕大多數的GCs在胎兒時期就產生了,但部分哺乳動物直到成年仍有GCs產生,即是成體新生顆粒細胞(Adult born-GCs),雖然關於人類DG的神經元再生程度還存疑。與成熟GCs相比,成體新生GCs的內在興奮性提高,對外界輸入的響應程度更強,突觸可塑性增強,但其空間調整能力比成熟GCs更弱,在相似環境中的空間活動模式區別也較小。在小鼠中,4-6周大的GCs消融後,某些記憶功能(比如對相似記憶的分辨能力)也隨之受損。

苔狀細胞(Mossy cells,MCs)是位於門區的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個別MCs在試驗場表現出了多種位置野,在適當的環境改變(比如放入新物體)時表現出了放電速率和位置的明顯改變。

在DG區有幾種類型GABA能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研究最深入的是表達小清蛋白的中間神經元(PV+),包括軸突-軸突細胞(AAC)和籃狀細胞。另一主要細胞類型是樹突靶向抑制性細胞,最突出的是表達生長抑素的中間神經元(SOM+)。

表1:DG區各類細胞的突觸連接來源和體內活動模式

DG區的突觸輸入

內嗅皮層(EC)為海馬提供了來自於皮層的主要輸入。MEC包含了幾種空間調控細胞類型,比如邊界、頭部朝向、目標導向和網格細胞。 網格細胞顯示規則的六邊形空間活動模式,並且可以為神經元的空間表徵(where)提供度量單位,也可以提供非空間變量,例如聲音或時間間隔。

LEC神經元偏向於表徵非空間信息,比如物體(what)和物體相關的空間特徵。LEC神經元的內在編碼時間持續幾分鐘甚至小時,與MEC的秒級時間表徵完全不同。這種時間差異性也許就是LEC輸入引起幾個海馬區位置野顯著不穩定的原因。

來自於MCs和少數CA3錐狀細胞投射到分子層形成選擇性反饋連接,與GCs連接,能夠直接興奮GCs,但主要是募集雙突觸抑制。

皮層和海馬內輸入是傳遞離散的記憶內容,而皮層下的輸入則調控DG如何根據「全局」行為狀態(如睡眠、運動)來處理信息。 來自於腹側被蓋區和藍斑的海馬多巴胺能輸入有助於促進記憶獲取和鞏固,但這不是情景樣記憶快速獲取所必須的。藍斑輸入增強PP-GC突觸的長時程增強。

DG的記憶功能

海馬的DG、CA3和CA1之間的連接形成三突觸環路(trisynaptic loop)。信息流是沿著三突觸環路單向地輸入海馬嗎?不如將海馬視為一組平行的環,每個環由一個海馬亞區組成,該亞區直接接收PP突觸和來自上遊海馬區的輸入。在某些情況下,僅基於PP–CA1或PP–CA3-CA1循環就可以實現正確的記憶存儲和提取。

記憶編碼和鞏固

實驗表明PP–CA3與PP–DG–CA3通路之間存在功能分離。獲取記憶需要MF傳入,而PP的傳入似乎可以從CA3啟動記憶提取。在起始編碼和記憶的早期,海馬內記憶鞏固過程中可能需要GC的激活。

CA3中的記憶最終是存儲在PP和循環連接的。MF介導的信號傳導可能通過激活樹突事件來促進PP的異源性突觸可塑性和反覆輸入,從而實現CA3與PP輸入之間的信息關聯編碼。但是在缺失MF輸入時,PP可塑性和至CA3細胞的循環輸入也會出現,這就解釋在某些情況下(如關聯情景恐懼反射實驗)缺失功能性GC輸出也可以形成記憶。

輸入至CA3的MF可能是早期記憶鞏固所必需的。在後期或「系統」鞏固期間,GC輸出的中斷會損害前額葉皮層中記憶印跡的成熟。在記憶鞏固過程中出現了尖波漣漪(SWRs),這是海馬工作記憶和記憶幹擾所必需的。 因此,對輸入到GCs的PP輸入和從GCs輸出MF的短暫增強,在記憶鞏固時維持記憶起著中起著關鍵作用。

圖3:DG在記憶編碼和回憶中的功能,記憶編碼時需要MF的連接且發生位置野的重組,回憶時需要穿質纖維的輸入

模式分離和模式完成

假定CA3通過其內部循環連接及其關聯的吸引子動力學,從對初始存儲經驗的表徵部分(線索)的輸入中提取已存儲的激活模式,此過程可能是記憶檢索的基礎。這些計算功能即是「模式分離」和「模式完成」。CA3是DG的唯一已知目標區域,因此DG中任何產生差異行為的模式分離過程最終必須促進CA3中獨特的神經元表示。以下概述DG中模式分離的潛在機制,及其如何支持兩種依賴DG的學習範式中相似記憶的區分。

範式一:情景分辨學習

探測海馬模式分離的最常見實驗範式是區別性關聯情景恐懼反射實驗。在缺乏DG到CA3的輸入中,情景恐懼也能夠被獲得。原則上,僅基於PP–CA3環路,恐懼記憶就能被獲取和提取,但是DG的錯誤輸出可能比完全沒有輸出更惡劣,並且可能破壞PP–CA3環路的剩餘功能。DG輸出對於情景辨別是必要的,並且促進了編碼情景的CA3集合的分離,而不是建立了情景關聯恐懼記憶。

情景分辨的細胞底物是什麼?

CA3細胞集合的構成可能是主觀情景記憶分辨的相關仲裁者。情境分辨可能嚴重依賴於CA3中獨立的、吸引子樣的情境表徵。

DG又如何促進CA3分辨性表徵的形成和穩定?

一般來說,情景特異性的稀疏GCs集合,被認為是募集獨立CA3細胞集合,但在相似環境中,MCs和CA3細胞的活動模式通常比GCs的更為不同。很大一部分激活的成熟GCs可能會編碼空間情景的相同特徵,並且它們的活動會更適合於促進情景泛化。

一小部分表達IEG的GCs可能支持情景分辨,這可能是通過IEG介導的結構和功能可塑性實現的。成體新生GCs(4-6周齡)也似乎支持情景區分。在記憶編碼過程中,4-6周齡GCs和表達IEG的GCs連接到CA3神經元中間神經元上的絲狀突觸不成比例增加(圖4)。他們募集前饋抑制作用可能在隨後有助於從相似情境表徵編碼中排除CA3錐狀細胞表徵的原始情景,或在記憶提取過程中抑制競爭性環境表徵。敲除內收蛋白2編碼基因(Add2)能夠選擇性破壞MF到GABA能中中間神經元的突觸可塑性,增加了記憶檢索過程中CA3細胞集合的重疊,並損害了情景區分記憶。

圖4:進行CFC時DG的功能,記憶編碼過程中GCs-CA3中間神經元產生更多突觸,而在敲除Add2後MF-CA3突觸可塑性發生損傷

環境選擇性MCs活動如何傳遞給CA3?

MCs細胞活動可以通過GCs進行雙突觸傳播,但平均而言,GCs的情景選擇性活動低於MCs,也許是具有情景依賴性重新映射的特定GCs集合將情景信息從MCs傳輸到CA3。海馬的中間神經元也可能傳遞MCs活動。它們編碼情景變量,例如跑步、靜止或感覺提示。

範式二:位置分辨學習

另一方面,DG對於分辨同一空間情境中的相鄰位置也是必需的,也許需要模式分離過程,因為動物必須記住且區分環境中的具體位置。不同於情景分辨依賴於離散吸引子樣的重新映射,位置分辨所需的模式分離可能需要編碼相鄰位置的連續神經元活動模式。兩種記憶範式任務都是DG依賴的,兩者機制共享許多共同元素。

精確形成和區分精確的位置邊界記憶,需要將非空間信息(例如對象、視覺線索或隱藏平臺)結合到空間地圖樣的表徵,後者似乎是DG支持的另一種認知功能。一個有相似位置野的GCs亞群在不同的情景中也許形成了一個環境「參考圖」,並招募CA3細胞成為共同元素的一部分,這些元素表徵多個事件經歷中的相同位置,來支持例如精確的對象位置記憶。

記憶提取

DG在記憶提取中的功能更具爭議。

即便自然記憶的回憶不需要DG,數周后人為激活情景編碼的GCs集合也可以實現記憶提取。DG也許可以進一步支持回憶以進行行為計劃:編碼時,具有位置野的DG單元特定同步激活模式可以預測在靈活變化的空間位置學習範式中成功迴避。

GC活動通常是引起回憶的充分條件,但不一定總是必要條件。默認情況下,也許通過自PP輸入到CA3可以實現回憶,而無需MF的輸入。但是,GC輸出可以提供進一步的部分冗餘記憶表徵,尤其是在學習後的早期,從而提高了CA3表徵的特異性。

已有記憶的修改

如上所述,GCs存儲了長程穩定的空間環境記憶表徵,但由於PP輸入水平下降,該表徵與經驗驅動的重新激活迅速斷開,從而陷入「待機」模式。

這樣的「待機」模式表徵有什麼作用?

GCs也許可以支持將獨特且潛在幹擾經驗整合到相同的總體框架或環境表徵中。 DG的這種整合功能可能進一步支持下遊海馬區中的情景樣表徵與共同參考的結合。

通過MF募集的前饋抑制來抑制先前激活的CA3集合,從而建立一種最新的,獨特的CA3集合。在這種替代情景中,可能支持空間情景分辨的DG模式分離機制也同樣支持對單獨的時間實例的區分。根據表徵相同環境的完全重疊MEC輸入模式(情景-停車場),和隨時間變化的LEC輸入(位置-最近的停車點),產生獨立的CA3集合則必須要模式分離。

結 語

DG在記憶編碼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GCs輸入對短時程記憶保留和鞏固,以及記憶提取的特異性也是必要的。DG輸入對不同的認知功能都是重要的,包括對相似情景的區分、目標或事件與位置的結合以及對新經歷的整合。

但是, GCs如何發揮修飾作用?它們是否可以例如通過異源性突觸可塑性永久改變CA3中的信息處理?而正如在CA1錐體細胞中觀察到的現象,表達IEG的GCs是否與不表達IEG的GC顯示不同的情景依賴的放電模式?CA3中前饋中間神經元的精確募集及其在海馬記憶編碼和記憶過程中對CA3錐狀細胞活動有何影響?這些DG網絡的潛在不同功能中確切的神經元過程還需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Hainmueller, T., Bartos, M. Dentate gyrus circuits for encoding, retrieval and discrimination of episodic memories. Nat Rev Neurosci21, 153–168 (2020).https://doi.org/10.1038/s41583-019-0260-z

編譯作者:Sybil(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學點心理學:記憶的提取
    長時記憶是從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中獲得的所有體驗、事件、信息、情感、技能、單詞、範疇規則和判斷等的儲存倉庫。長時記憶構成了每個人對於世界和自我的全部知識一般是來說,如果能夠提前聲明一個重要結論,你就有一個櫃架來理解隨後的信息。對於記憶,當你編碼信息的情景與你試圖提取它的情景能夠很好匹配時,你的記憶效果最好。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Nat Rev Neurosci:外側韁核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環路和功能
    LHb涉及的各種生理功能:強調其在編碼負面獎賞信號和調控動機行為中的重要性。外側韁核的生理功能外側韁核LHb是連接邊緣前腦和中腦單胺能核團的關鍵節點,也是少數幾個既能支配多巴胺能系統,又能支配5 -羥色胺能系統的腦區之一,其戰略定位是整合大腦的動機、運動和記憶系統。LHb調節各種基本的生理功能,本文特別關注其在獎賞和厭惡相關行為中的關鍵作用.
  • (科技)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新華社昆明12月20日電(記者丁怡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的新現象,通過揭示該現象的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該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自然-通訊》:研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神經科學領域的未來終極目標之一是揭示記憶儲存和提取的神經機制。目前,記憶編碼和儲存的神經機制已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記憶提取的神經機制卻知之甚少。「記憶編碼精準性理論」認為,最有效的記憶提取是使用編碼時的相同條件,包括編碼時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以及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等。這種現象稱為「記憶的精準提取」(Specific recall)。
  • 筆記|C6 記憶 之二、感覺記憶 & 三、短時記憶
    *助記:形容簡訊三、短時記憶(一)短時記憶的含義短時記憶是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1分鐘,它的容量相當有限,大約為7±2個組塊。編碼方式以言語聽覺形式為主,也存在視覺和語義編碼。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編碼進入長時記憶。
  •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短時記憶的信息有些會加工處理,有些會進行編碼。沒有編碼的信息會被遺忘,編碼的信息會變成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的信息會永久地保存。在整個記憶模型中是從外部信息到感覺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時記憶這麼一個記憶過程。
  • 額葉與神經心理學(二):前額葉皮質與記憶
    而對於長時記憶的研究任務往往包括兩個部分: 1、學習階段 呈現給被試的多種刺激(要求被試記憶的顯性或隱性刺激)2、測試階段 要求被試在後來給予的刺激中來回憶或者再認先前的內容,最常用的任務一般是詞語回憶。1983年Tulving又將長時記憶分為: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而目前國內外研究較多主要是情景記憶,認知心理學又將情景記憶進一步區分為編碼、儲存與提取加工的過程。
  • 心理學筆記-心理學概論(6)記憶
    今天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記憶以及記憶是如何形成的。1. 什麼是記憶認知心理學家將記憶看作是一個編碼,存儲和提取信息的信息處理系統。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記憶系統並不會像錄像機一樣完整而準確的記錄我們經歷的一切,它體現的是每個人對於客觀事件獨一無二的認知。
  • 心理課堂|心理期末測評,記憶提取練習
    帶領學生完成本學期課堂知識要點回顧和實際運用和反思;2. 藉助考核卷,完成期末個人復盤;3.講解記憶提取的要點,運用記憶規律協助期末複習。我一般常用的記憶提取線索是名字和思維導圖。      按信息在我們大腦存儲的時間長短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到一秒的瞬時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在必要時,在長時記憶中提取精確的完整的足夠的信息這一技能在知識學習中非常重要。
  • Nat Commun:記憶衰老可能並非「更糟」,只是「不同」
    他發現,在記憶方面,老年人的大腦活動並不一定更安靜。「這就是不同。」他說。他的團隊使用了劍橋老齡化和神經科學中心(Cam-CAN)的數據集,其中包括觀看8分鐘電影的人的腦功能核磁共振(fMRI)掃描。裡格說,「他們只需要放鬆,享受電影。」不過,在他們放鬆的時候,受試者的大腦卻在努力工作,識別、解釋和分類電影中的事件。
  • 筆記|C6 記憶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
    編碼形式(1)按語義類別編碼:長時記憶主要採用的是語義編碼,即按刺激物的意義進行編碼存儲;(2)以語言特點為中介進行編碼:藉助語言的某些特點,如發音字形等,對當前輸入的某些信息進行編碼,使其成為可以儲存的東西,利用語言的音韻和節律等特點也能進行編碼;(3)
  • 心理學——記憶及其分類
    說到記憶,那麼記憶是什麼呢?心理學上把記憶定義為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更準確地說,記憶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包括編碼、存儲和提取。在記憶的過程中,編碼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主要有視覺的,聽覺的和語義的編碼。不同的編碼方式對記憶有不同的影響。(2)存儲即把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做過的動作,思考過的問題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腦海中。知識的存儲也叫知識的表徵,它可以是事物的圖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
  • 學習中將記憶信息過濾,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中將記憶信息進行編碼,提高學習效率長時記憶的基礎信息來源於瞬時和短時記憶,只是在短時記憶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編碼,而這個編碼的過程相當於將信息作特殊處理。長時記憶能夠讓我們回憶起幾分鐘前、幾小時前、幾天前、幾個月前、幾年之前的信息,在學習中對我們無用的信息就不要進行編碼,讓它遺忘,給大腦更多的空間。而對我們學習有用的信息我們將其進行編碼,達到長時的記憶。學習、工作中我們需要的就是長時記憶。本節主要講述如何將長時記憶進行特殊處理----長時記憶信息編碼。
  • Nat Neurosci:大腦長期記憶形成新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2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元細胞相互交流以調節學習以及長期記憶的方式。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找到了此前從未被發現的能夠調控學習以及記憶的新機制。"對這些信號之間聯繫的闡釋,我們不僅能夠知道正常大腦的內在運作模式,而且也幫助我們了解新的記憶形成時發生的事情",研究者之一,來自Central Lancashire大學的Milos Petrovic說道:"如果我們能夠維持這些信號,就能夠有效預防大腦疾病的發生"。
  • 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知識點-記憶編碼策略
    記憶編碼策略常用的有組塊、替換、聯想、理解。1.組塊組塊這個詞指記憶容量單位,又指將輸入的看似分散無關的信息加工組合成一個記憶「塊」或記憶單位,從而擴大記憶容量的一種策略。通常主要考察組塊策略的應用,是指在縮減或不增加記憶單位的前提下擴大記憶容量,是一種有效的記憶策略。
  • 情緒對記憶的的影響
    同樣的,該理論也可以很好的解釋心境一致的記憶。當一種情緒被誘發時,它會激活相應的情緒節點,而這個節點又會加強表徵這種情緒和事件的其他節點和命題之間的聯繫,使得與情緒相關的信息提取更好。託爾文(Tulving,1974)的編碼特異性理論該理論認為,提取信息時可獲得的線索信息與貯存信息匹配度越高,提取效果就越好。可見,回憶時的心境與學習時的心境越相似,記憶成績就越高。
  • 記憶數字編碼
    數字編碼公110個,分別是01-99,0-9共110個。這是一切數字記憶的基礎,要想學會快速記憶,記數字編碼是不可缺少的,要做到念到,想到,看到想到的地步,反應的越快,記憶的就越快,所以平時沒事要好好練習基本功。
  • 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記憶是個體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來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記憶根據不同的標準分成不同類型,按照「信息保時間長短」,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一、概念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這種記憶被稱瞬時記憶,也被稱之為感覺記憶、感覺登記或者感覺寄存器。
  • 華人科學家率先發現大腦記憶存在「編碼單元」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今天向海內外宣布,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所副教授林龍年博士與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華裔科學家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   本周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刊登了林龍年、錢卓的論文《「海馬」神經元網絡對情景記憶實時編碼單元的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