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姍姍 製圖
今天上午,記者在合肥市走訪發現,街頭路邊有的公用電話看上去是完整無缺的,可拿起話筒時話機卻絲毫沒有反應。當公用電話亭變得少人問津,當曾經方便廣大路人的電話亭如今逐漸變成街景和維護之累時,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詳見今日13版)
三年前,中國新聞網就在談公用電話亭面臨消亡,而相配套的IC卡卻開始作為收藏品炒作了。可見電話亭作為歷史,已經漸漸蒙塵。
這其實不算個事兒。電腦,特別是手機的普及,使人們的通訊方式發生「跨越式」突飛猛進,相對於固定的電話亭,「移動」通信怎麼說也算「先進事物」,被它取代,意味著進步。唯一的問題是,遺留下的這些電話亭怎麼處理?本報記者採訪的市民、專家,給出不少有參考價值的回答。但在筆者看來,這些設想未必符合電信部門的利益,也許只是空想。目前電信部門似乎沒有動議要拆除電話亭,畢竟還得考慮少數使用它的人,尤其是緊急情況下需要的人。所以,對此也不能一概而論。
三年前,一套由中國電信和香港電信共同發行的香港回歸祖國紀念IC電話卡珍藏版,開出了46000元的天價。結局如何,不清楚。但這個價格足以使我們看到「歷史價值」是如何在電話亭「蒙塵」時,開始「閃金光」的。人們普遍的懷舊心理,也還需要電話亭,及其配套物件。那麼將來,拆除大部分電話亭,留下少數,點綴街頭,就像少數IC卡在收藏品市場上存在一樣,還是有意義的。
電話亭是中國老百姓生活史中的一個重要符號,與當年的BP機有得一比。還記得摩託羅拉漢顯機的廣告嗎?一個帥氣的歐洲男人噌地躍起,背景是城市的高樓大廈。當年我們對這個電視廣告熟視無睹,如今還真希望再看一眼。也許我們會報以開心一笑呢!很多先進事物都在時間的流逝中,迅速消亡,尤其表現在電子產品上。那磚頭一樣的「大哥大」,便是當年「土豪金」們的炫耀利器,如今也進博物館了。
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那麼就順應它吧。在保留幾個電話亭做歷史紀念物之後,一切按照新的民眾需要來處理。每座城市保留的少數電話亭,承擔的不再是通訊任務,而是表現科技文化發展的痕跡。在未來的孩子們眼中,它們是過去時代遺留的幾個樣本,就像古代建築一樣。
同時,從現今的城市衛生、美觀角度看,電話亭的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雜亂的小廣告在上面,宣示一種不文明。這與電話亭的意義是相反的。在不能立即改變少數人不文明行為的前提下,斷他們一條隨意張貼的「路」,似乎也可取。
最後筆者還想說,電話亭之消亡,是科技的進步,不代表人類整體的進步。我們的歡喜只能落在技術層面,與其他方面關係並不深切。顯而易見,科技發展步伐遠遠領先於人們的思想品質,它所帶來的新生活,也因此出現很多新的問題,但若認真分析,這些問題大多「古老」,只是附著在新的科技工具上而已,所以還是老問題。(本報首席評論員 張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