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月入2萬,如今風雨飄搖的書報亭何去何從?

2020-12-17 額滴神

最近被一部《尋夢環遊記》刷了屏,口碑爆棚!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

有感,提筆而語。

近兩年自媒體的發展良莠不齊,滿屏充斥著標題黨、花邊娛樂甚至假新聞,一時間很多人開始懷念即將被遺忘的書報亭,至少那時的信息或多或少是經過篩選的、有一定可信度的。

書報亭,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意味著什麼?

消亡史

曾經,隨處可見的書報亭堪稱是城市裡的一道風景線,如今卻在不知不覺地從我們的城市和生活中消失。不誇張地說,除了購買香菸和飲料,你可能不會與一座書報亭再有什麼交集。

儘管一度被專家和學者譽為城市的文化符號,但終究逃不過新時代信息浪潮的衝刷,無論你承認與否,書報亭的消失是一種必然。

鄭州早在2013年就全部拆除了所有書報亭,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書報亭的省會城市。

不止鄭州,中國其他城市的書報亭也在瀕臨消失,西安也不例外,甚至國外城市也面臨著這樣的境地。

而一段關於城市文化的記憶,終將劃上句點。

前世

書報亭興起於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書報亭兼具書報售賣和郵亭功能。

90年代「下崗潮」來臨,當時的書報亭是為了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而形成的一種政府主導的業態,經營種類還很單一,只有報刊和雜誌,盈利也很少。但是對於當時深受國企改制打擊的「下崗職工」而言,書報亭不失為一個養家餬口的好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2004年書報亭迎來了春天,經營者開始了多種盈利套路,除了傳統的報紙、雜誌還會兼售一些食品、充值卡和小玩具,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還會售賣一些地圖指南,在還沒有人手一部手機的年代,書報亭的公用電話,生意很是火爆。

不過2008年,書報亭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正值北京奧運會召開前期,各地嚴抓市容市貌整治工作,佔道經營、阻礙交通、外形破舊的書報亭首當其衝遭到了大規模「強拆」,全國其他地區的書報亭就是在這一波「嚴打」浪潮中逐漸沒落。

在2013年,全國政協委員、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提交有關「將報刊亭升級為城市報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扶持,拓寬書報亭經營範圍,將其打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他認為,報刊亭不該消失,反而應該升級發展。一方面是城市建設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對於「文化符號」的不舍和留戀,書報亭的去留被上升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

然而,大勢已去,書報亭單一的經營模式決定了自身命運,這一輪呼喚只是引起了短時間注意,並未對書報亭的生存窘境有實質性的改觀。

回憶

十幾年前,除了電視劇佔據螢屏以外,很大一部分的文化汲取都是通過書籍,不像現在的真人秀節目,手機遊戲,泛濫得有些離譜。

書報亭裡的雜誌永遠都是最新一期,《讀者》、《知音》、《灌籃》陪我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無聊的午後時光。我們不知道兄弟為什麼要奔跑,不知道中國為什麼有嘻哈,也不知道有人問你假如能重來,你為什麼會選李白,選阿珂或者蘭陵王不好嗎?(遊戲「王者榮耀」裡的英雄,請自行補腦)

當書報亭上時尚類雜誌不贈送禮品就一本也賣不掉,當攤主無奈地接受購買者對售價僅4元的當期《讀者》、4.5元的《知音》討價還價時,你似乎已無法等到這個行業的復甦。

書報亭不是沒有拼搏過,早在看電影還是一種比較奢侈的娛樂方式的年代,書報亭身先士卒坐上低價「代賣」電影票的頭把交易,不過終是不受待見,門前冷落。最終,被後來更受大眾歡迎的團購方式一舉擊破,甚至都沒來得及亮劍就已經宣告了失敗,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何其壯哉!

何去何從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2016年末,我國網民人數達到7.31億,特別是手機上網人數持續攀升,而報紙的閱讀率卻在持續走低。

每每路過街邊的書報亭,寥寥無幾的駐足者,多是剛剛晨練完的大爺大媽,也只有老一輩保留了閱讀報紙的習慣,年輕人也就是臨時買個香菸烤腸什麼的,書報亭儼然變身為一個小賣部。

在最輝煌的時候,西安每個書報亭的月收入能達到20000元,那得追溯到十三、四年前。

無利不起早,微薄的利潤讓大量的書報亭相繼關門。幾乎每一家報刊亭附近都至少有一個競爭對手退出,更多的經營者都在瞅準時機轉行。

網絡時代的崛起,毫無疑問是對書報亭最致命的衝擊。目前書報亭比較穩定的消費群體是老年人和中小學生,但他們消費能力有限,薄利卻換不來多銷,甚至不如書報亭裡的其他「商品」受待見。

西安現存留書報亭大約300個,不過也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僅憑售賣報刊雜誌的話,書報亭早就瀕臨滅絕了。因為書報亭屬於特許經營,規定上禁止售賣報紙、期刊以外的物品。不過按照人性化管理,相關部門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都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這些報刊亭大都是2000年左右修建的,存活了十幾年。西安在發展,這些書報亭卻從來沒有挪過地方,分布就顯得極為不合理,諸如經開區、高新區、長安大學城很少或幾乎沒有。

掙扎背後

假如某一天,書報亭真的「壽終正寢」,我們的精神生活就無處安放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書報亭或許會成為一座城市的風景,但人們對於報紙雜誌的間斷性需求,也不足以盤活書報亭慘澹的經營命運。

而退一萬步講,書報亭消失了,書籍報刊的內容依然會流向其他傳播渠道,諸如書店,網絡。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無書可讀、無報可看的情況。

時代的變化,帶來了閱讀習慣的改變,地鐵看報似乎成了過去時。如今,泛濫的資訊與匱乏的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的城市文化需要部分報刊亭的堅守,全民閱讀風尚的形成也需要報刊亭這樣的文化載體!

筆者有感

但最終,書報亭也只是一個時代文化生活的寄託,是某一階段的文化符號。符號就是符號,它沒有辦法替代文化生活本身。既然大眾的生活裡,書報亭只是一個你偶爾想起的可以買飲料的路邊攤,少了它又何妨?

說得好像不消失的時候,你真的會走過去,買一份正經報刊似的。與其如此,不如多關心那些因書報亭消失而失業的群體,或許更有價值。

只是多年以後,我們依然記得,曾幾何時報紙是眾多人的精神食糧之一。

相關焦點

  • 溫州街頭書報亭紛紛改行 兼營服裝修改和微信拉票
    今起,本報推出「城市老家具何去何從」系列報導,關注城市戶外設施的歷史變遷及現狀。  溫州網訊 書報亭,是街頭最常見的文化設施。上世紀90年代,下班路過書報亭買一份報紙、雜誌,是不少市民的一種生活習慣。  然而,書報亭的輝煌期早已過去,並紛紛陷入生存窘境。就在前幾天,市區民航路的一家書報亭「改行」賣起了早餐,讓人大跌眼鏡(現已被管理部門叫停)。
  • 蚌埠拍賣書報亭惹爭議
    1999年,他和妻子在該市東區區政府附近開了這個書報亭。而今天之後的一周內,這個書報亭就要被拆除,一個嶄新的書報亭將會取而代之。不過,新亭子的「老闆」,已不再是馬林了。  9月4日,蚌埠市將200多個新書報亭的經營權對全市下崗工人招標拍賣,價高者得。拍得新書報亭的人,可以獲得5-8年的經營權。
  • 讓書報亭成為城市文化坐標
    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黨委書記鄭永扣關注城市書報亭的話題,引起了眾多烏魯木齊市市民的關注。如今,看到烏魯木齊市街頭報刊亭越來越少,大家期待能將書報亭加入城市規劃。(3月13日《新疆都市報》)    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對於文化的熱議過程中有著眾多對於書報亭的觀點。伴隨著城市建設的速度加快,各地在面對書報亭的存廢問題上似乎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 滬上百名賣報人「一天不說話」 呼喚關注書報亭
    不知不覺,曾經那些隨處可見的書報亭,將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人民網上海11月15日電(忻炎 屠知力)11月14日,一位讀者在書報亭挑選報刊。當日,由藝術家楊燁炘發起的大型行為藝術「今天不說話」亮相上海街頭的書報亭。 曾經隨處可見的書報亭,堪稱是城市裡的一道風景線,如今卻在不知不覺的從我們的城市和生活中消失。
  • 上海百名賣報人集體不說話 呼喚留住書報亭
    曾經隨處可見的書報亭,堪稱是城市裡的一道風景線,如今卻在不知不覺的從我們的城市和生活中消失。近日,藝術家楊燁炘走訪了上海近百個即將拆遷的書報亭,邀請最後一批書報亭主人戴上印有「今天不說話」的口罩,以一天不說話的沉默方式,集體向那個曾經輝煌的書報亭時代道別。
  • 巴黎書報亭:一道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景
    2018年4月2日,巴黎市長安娜·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在18區奧那諾大道(Boulevard d』Ornano)上為第一個新型書報亭的投入使用主持剪彩。巴黎市政府從2016年開始進行書報亭改造計劃,以每月更新20-25個的速度,至2019年6月,全巴黎20個區近360個書報亭將更新為新型書報亭,另有49個老式書報亭在此期間會得到維修,成為其它文化項目(具體內容還在討論中)的基地。
  • 交大校園書報亭變身「小紅亭」 迎來首批創客
    去年4月,上海交大校園裡的4間紅色書報亭「搖身一變」,成了大學生CEO大展身手的創客中心。   綠色植物「氧吧」、推廣文化演出的校園票務平臺、交大女生文化微空間,首批入駐小紅亭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看起來充滿了活力和潛質;而學校也準備將「創業加油站」制度化、長效化,免費為有創業夢想的學生團隊提供創業「練兵場」,鼓勵學生開展創業歷練,幫助優秀創業點子落地,最終成長為真正成熟的公司。
  • 北京書報零售八成靠報刊亭 拆除報刊亭引市民擔憂
    在建外地區已經被強拆的報刊亭經營人屈志梅、崔美伶告訴記者,報刊亭就是在客流繁華地區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搬到偏僻的小區,市民就無法及時買到報刊。  便利店無法取代報刊亭  拆了報刊亭,市民去哪兒買書報?有專家認為,便利店將來可以取代報刊亭,代出售報紙雜誌。
  • 100名賣報人一天不說話 呼喚留住書報亭
    100名賣報人一天不說話 呼喚留住書報亭
  • 鐵絲加錫紙就能開鎖 男子連偷六個書報亭
    原標題:鐵絲加錫紙就能開鎖 男子連偷六個書報亭  前天上午,貴州人夏某低頭站在海鹽法院的被告席上。   「細鐵絲、小刀片、彎鉤子等鐵質工具12件,錫紙36條」,一般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做什麼用的,被告人夏某說,這些是他專門用來開報刊亭門鎖的「鑰匙」。
  • 城市公用電話亭變身廣告牌,過時公用設施何去何從?
    另一方面,不少市民反映,這些電話亭目前已經變身為「商業廣告牌」,公用設施變了味兒。南京太平南路半條街公用電話故障南京太平南路是通往著名景點夫子廟的主要道路,該道路南北長2公裡左右,道路西側沿線分布7座電話亭。4月23號,江蘇新聞廣播記者走訪發現,這7座電話亭內的公用電話全部有故障,有的聽筒上汙跡斑斑。
  • 我在農村擺地攤,曾經月入過萬,如今不夠溫飽
    比如較早釋放地攤經濟信號的成都,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一夜之間實現10萬人就業。 地攤的低門檻、成本少、收益可觀等特性,吸引了一大群人參與其中。而且,隨著地攤經濟帶來的穩定就業與消費拉動,地攤經濟已經走向常態化。成都、長沙等城市已經相繼出臺政策助力地攤經濟的規範發展。 火熱的地攤經濟中,有人擺地攤是為了生活,而有的人卻是為了生存。
  • 變身悅讀亭 上海公共電話亭能否獲得"新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4日訊 (記者邵希煒)8月19日,上海徐匯區「家門口的共享悅讀亭」正式啟動。  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市場部產品處副處長黃維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維護電話亭的成本給企業帶來很大負擔:「每年的支出成本大約在3000萬左右,而我們電話亭收入大約每年750萬,這裡面相差還是比較巨大的。」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上海電信目前負責全市所有公用電話亭的維護工作,包括清潔、設備維護、網絡接入等。
  • 福州臺江中亭街邁入「2萬+」,最貴的小區均價超過5萬/平
    福州9月的房價也已經新鮮出爐。據房天下研究院發布,福州9月二手房參考均價27132元/平,環比8月下降0.06%,同比去年同期上漲0.45%。其中臺江中亭街9月二手房參考均價27215元/平,環比8月下降0.11%,同比去年同期下降2.76%。
  • 月入2萬不是夢,沿海農村10個月入2萬的小生意
    農村其實也有很多月入2萬的小生意可做,比如這10個小生意:在農集市現做現賣秘制魚丸,家庭坊壓榨花生油賣,高密度養殖淡水魚,海上灘涂網箱養殖海蝦、白鯧魚、白鱔等都是農村可以月入2萬的小生意。不過,由於農村各地域不同,在適合做的生意自然也有差異。
  • 想買報紙,走了很久沒有找到報刊亭,記憶裡的報刊亭去哪了?
    西安曾有上千家報刊亭,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標杆。而現在,卻不到200家。截止推送這篇文章,我在街頭暴走2天,累計6萬多步,乘坐公交4個小時,僅發現了10家報刊亭。從來沒想過,有一天除了買水和煙,會跟城市的報刊亭再也找不到交集。
  • 日本的現實:月入1萬的年輕人,養著月入2萬的老人們!
    引發爭議的「標語」標語:毎月50萬円もらって毎日生き甲斐のない生活を送るか、30萬円だけど仕事に行くのが楽しみで仕方がないという生活と、どっちがいいか翻譯:你願意過,每月50萬收入(約3.2萬RMB),每天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還是每月30萬收入(約2萬RMB),但是快樂工作的生活?
  • 2020年1-5月書報雜誌及電子出版物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統計分析
    根據中國報告大廳對2020年1-5月書報雜誌及電子出版物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進行監測統計顯示:2020年5月書報雜誌及電子出版物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1.54,同比增長1.54%。2020年1-5月書報雜誌及電子出版物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2020年1-5月書報雜誌及電子出版物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同比漲跌圖(%)附表:2020年1月書報雜誌及電子出版物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1.77,同比增長1.77%。
  • 2018年是中國樓市,已經漸入風雨飄搖之中,誰才能拯救房價?
    貨幣政策的收緊,租賃用地的擴張,房產稅的呼聲高起,2018年的樓市,已經漸入風雨飄搖之中。今天著實花了些功夫,盤點了中國前10大城市的人口走勢,而在樓市的風雨飄搖之中,到底誰最能挺過風雨、先見彩虹?又到底什麼才是樓市的諾亞方舟?
  • 月入一狗是什麼梗? 月入2萬活得不如狗說的是你嗎
    月入一狗是什麼梗? 月入2萬活得不如狗說的是你嗎時間:2019-05-21 14:37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月入一狗是什麼梗? 月入2萬活得不如狗 月入一狗是什麼意思?同學聚會、網絡交流上,經常能看到有人說月入一狗,那麼月入一狗是什麼梗呢?月入一狗是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