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部《尋夢環遊記》刷了屏,口碑爆棚!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
有感,提筆而語。
近兩年自媒體的發展良莠不齊,滿屏充斥著標題黨、花邊娛樂甚至假新聞,一時間很多人開始懷念即將被遺忘的書報亭,至少那時的信息或多或少是經過篩選的、有一定可信度的。
書報亭,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意味著什麼?
消亡史
曾經,隨處可見的書報亭堪稱是城市裡的一道風景線,如今卻在不知不覺地從我們的城市和生活中消失。不誇張地說,除了購買香菸和飲料,你可能不會與一座書報亭再有什麼交集。
儘管一度被專家和學者譽為城市的文化符號,但終究逃不過新時代信息浪潮的衝刷,無論你承認與否,書報亭的消失是一種必然。
鄭州早在2013年就全部拆除了所有書報亭,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書報亭的省會城市。
不止鄭州,中國其他城市的書報亭也在瀕臨消失,西安也不例外,甚至國外城市也面臨著這樣的境地。
而一段關於城市文化的記憶,終將劃上句點。
前世
書報亭興起於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書報亭兼具書報售賣和郵亭功能。
90年代「下崗潮」來臨,當時的書報亭是為了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而形成的一種政府主導的業態,經營種類還很單一,只有報刊和雜誌,盈利也很少。但是對於當時深受國企改制打擊的「下崗職工」而言,書報亭不失為一個養家餬口的好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2004年書報亭迎來了春天,經營者開始了多種盈利套路,除了傳統的報紙、雜誌還會兼售一些食品、充值卡和小玩具,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還會售賣一些地圖指南,在還沒有人手一部手機的年代,書報亭的公用電話,生意很是火爆。
不過2008年,書報亭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正值北京奧運會召開前期,各地嚴抓市容市貌整治工作,佔道經營、阻礙交通、外形破舊的書報亭首當其衝遭到了大規模「強拆」,全國其他地區的書報亭就是在這一波「嚴打」浪潮中逐漸沒落。
在2013年,全國政協委員、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提交有關「將報刊亭升級為城市報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扶持,拓寬書報亭經營範圍,將其打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他認為,報刊亭不該消失,反而應該升級發展。一方面是城市建設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對於「文化符號」的不舍和留戀,書報亭的去留被上升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
然而,大勢已去,書報亭單一的經營模式決定了自身命運,這一輪呼喚只是引起了短時間注意,並未對書報亭的生存窘境有實質性的改觀。
回憶
十幾年前,除了電視劇佔據螢屏以外,很大一部分的文化汲取都是通過書籍,不像現在的真人秀節目,手機遊戲,泛濫得有些離譜。
書報亭裡的雜誌永遠都是最新一期,《讀者》、《知音》、《灌籃》陪我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無聊的午後時光。我們不知道兄弟為什麼要奔跑,不知道中國為什麼有嘻哈,也不知道有人問你假如能重來,你為什麼會選李白,選阿珂或者蘭陵王不好嗎?(遊戲「王者榮耀」裡的英雄,請自行補腦)
當書報亭上時尚類雜誌不贈送禮品就一本也賣不掉,當攤主無奈地接受購買者對售價僅4元的當期《讀者》、4.5元的《知音》討價還價時,你似乎已無法等到這個行業的復甦。
書報亭不是沒有拼搏過,早在看電影還是一種比較奢侈的娛樂方式的年代,書報亭身先士卒坐上低價「代賣」電影票的頭把交易,不過終是不受待見,門前冷落。最終,被後來更受大眾歡迎的團購方式一舉擊破,甚至都沒來得及亮劍就已經宣告了失敗,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何其壯哉!
何去何從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2016年末,我國網民人數達到7.31億,特別是手機上網人數持續攀升,而報紙的閱讀率卻在持續走低。
每每路過街邊的書報亭,寥寥無幾的駐足者,多是剛剛晨練完的大爺大媽,也只有老一輩保留了閱讀報紙的習慣,年輕人也就是臨時買個香菸烤腸什麼的,書報亭儼然變身為一個小賣部。
在最輝煌的時候,西安每個書報亭的月收入能達到20000元,那得追溯到十三、四年前。
無利不起早,微薄的利潤讓大量的書報亭相繼關門。幾乎每一家報刊亭附近都至少有一個競爭對手退出,更多的經營者都在瞅準時機轉行。
網絡時代的崛起,毫無疑問是對書報亭最致命的衝擊。目前書報亭比較穩定的消費群體是老年人和中小學生,但他們消費能力有限,薄利卻換不來多銷,甚至不如書報亭裡的其他「商品」受待見。
西安現存留書報亭大約300個,不過也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僅憑售賣報刊雜誌的話,書報亭早就瀕臨滅絕了。因為書報亭屬於特許經營,規定上禁止售賣報紙、期刊以外的物品。不過按照人性化管理,相關部門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都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這些報刊亭大都是2000年左右修建的,存活了十幾年。西安在發展,這些書報亭卻從來沒有挪過地方,分布就顯得極為不合理,諸如經開區、高新區、長安大學城很少或幾乎沒有。
掙扎背後
假如某一天,書報亭真的「壽終正寢」,我們的精神生活就無處安放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書報亭或許會成為一座城市的風景,但人們對於報紙雜誌的間斷性需求,也不足以盤活書報亭慘澹的經營命運。
而退一萬步講,書報亭消失了,書籍報刊的內容依然會流向其他傳播渠道,諸如書店,網絡。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無書可讀、無報可看的情況。
時代的變化,帶來了閱讀習慣的改變,地鐵看報似乎成了過去時。如今,泛濫的資訊與匱乏的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的城市文化需要部分報刊亭的堅守,全民閱讀風尚的形成也需要報刊亭這樣的文化載體!
筆者有感
但最終,書報亭也只是一個時代文化生活的寄託,是某一階段的文化符號。符號就是符號,它沒有辦法替代文化生活本身。既然大眾的生活裡,書報亭只是一個你偶爾想起的可以買飲料的路邊攤,少了它又何妨?
說得好像不消失的時候,你真的會走過去,買一份正經報刊似的。與其如此,不如多關心那些因書報亭消失而失業的群體,或許更有價值。
只是多年以後,我們依然記得,曾幾何時報紙是眾多人的精神食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