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報紙,走了很久沒有找到報刊亭,記憶裡的報刊亭去哪了?

2021-02-23 我愛西安

每天匆匆行走在上班的路上,你注意過路邊的報刊亭嗎?

我還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愛玩遊戲,每天都會把零花錢攢起來,和報刊亭裡售賣的點卡去交換。小夥伴生日不知送什麼好時一張「50元Q幣卡」絕對是硬通貨!

那時候班裡的女孩子都有一兩本言情小說,明星畫報。上課看《讀者》《意林》《青年文摘》這些雜誌,即使被老師抓包,也能以提高作文成績搪塞過去。有時候還會去報刊亭蹭翻漫畫書,隨便翻幾頁,立馬就能被帶入漫畫情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回來的時候也會買各種報紙、雜誌、漫畫,藏在衣服裡,偷偷帶進教室,壓在課本底下讀連載,將明星畫報好好收藏剪貼到好看的本子裡。那個時候我們都曾有過,鍾愛的某本書或某期雜誌,和一個熟悉的報刊亭,熟悉到老闆看到你的臉湊到窗口,就熟練的遞上新一期雜誌或是對你說一句:「還沒來,明天去進。」

往事如昨,歷歷在目。西安曾有上千家報刊亭,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標杆。而現在,卻不到200家。截止推送這篇文章,在街頭暴走2天,累計6萬多步,乘坐公交4個小時,僅發現了10家報刊亭。從來沒想過,有一天除了買水和煙,會跟城市的報刊亭再也找不到交集。就像我們對文字耐心逐漸消失,最可怕的是,你或許都不在意,在這座城市,報刊亭,正同記憶一起漸漸褪去。

火車站的每一天都是熙熙攘攘的。這裡的報刊亭,已經很難找到一點書卷氣息。

(火車站外標著陝西日報,但僅有幾份報紙)

麵包、零食、打火機,報刊亭變成了小商品市場的即視感。10元一個自拍杆、10元一把傘、地圖……報刊亭像一個百寶箱,甚至你想不到的小商品,都可以從三四個平方的報刊亭找到。當然,玲琅滿目的商品裡,旅遊小商品是最受歡迎的

在老麵包、零食的包圍裡,幾份《西安晚報》《華商報》《三秦都市報》壓在略起眼的地方,毫無氣勢的宣告主權。

只能賣出兩三份報紙,是報刊亭眼下的現狀。成了報刊亭點綴的,還有雜誌。幾本《特別關注》在一堆小商品中執著的刷著存在感,像是無法跟一個報刊亭的黃金時代告別。

經過這家報刊亭時,窗口的大爺很熱情的和我打招呼。在我表明來意後,也非常樂意跟我交流

楊大爺從事報亭行業已經15年,這家報刊亭屬於長安區這片最早的那批報刊亭。來這兒的人一天沒有多少,每天大約可以賣出20多份報紙。《華商報》《青年文摘》等當年火得不行的報刊,現在攤子上只能看到幾份。

相比其他報刊亭,這家真沒看到什麼奇怪的東西。因為西邊有醫院,東邊有學校,收發快遞、售賣長安通和旅遊年票算是一種「特產」。還賣些漫畫書、貼紙玩具。附近小學孩子路過,有時會買幾張卡通貼紙

走訪近十家報刊亭,這家報刊是種類最齊全,數量最多的。在報刊亭普遍狼狽的生存狀態下,頗有些一腔孤勇的姿態了。

雞市拐車站向東,何阿姨剛接盤這家報刊亭幾個月。大部分時候,她坐在報刊亭裡,有人站在攤子前翻報紙,彼此沉默

報刊亭的書報相對較多。一排雜誌,讓很久沒逛報攤的哥興奮不已。《讀者》《青年文摘》《故事會》《意林》《知音》……親切得像重逢青春裡失散多年的老朋友。《讀者》依然是賣得最快的,每個月能賣掉三四十本

但書報確實利潤微薄,飲料雜貨是主要收入來源。「一天算下來淨賺40塊,一個月房租500塊」,何阿姨無奈地跟我算著這筆帳。聊天過程中,沒有一個來買報紙的。偶爾有路人停下腳步,「老闆來個打火機」

何阿姨說,現在報紙和雜誌不好賣,做這個行當,就是為了良心,街坊四鄰總有三五個還是願意買一份報紙,讀讀看看,說到這裡何阿姨的眼裡有一絲失落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西安的街頭變得更加時尚,網際網路的衝擊下,西安人對於書刊的依賴一落千丈。一眼望去,吸引我們眼球的是裝修精美的美食店,往日的報刊亭立於街邊,卻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我們曾習以為常的報刊亭,正在漸漸地淡出我們的視野

儘管報刊亭已經逐漸消失,但是西安人熱愛讀書的熱情並沒有隨之消失。一系列倡導全民閱讀活動的展開和多元化閱讀體驗平臺的搭建,讓古城西安的閱讀氛圍在悄然發生改變。全民閱讀書櫃就這樣慢慢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讓我們通過閱讀感受這座城市的書香之氣。

△民樂園文化街閱讀書櫃

△永寧苑社區分館

無論什麼時候,紙質閱讀都能給人帶來溫暖的感受。但總會有一些新的東西要代替舊的東西,捨棄一些顧慮,才能輕裝上陣。報刊亭雖然會消失,可我們對閱讀書籍的熱愛和探索未知的渴望卻永遠不會消失

報刊亭作為城市裡的文化符號,

承載了太多人的回憶。

你和報刊亭之間有什麼故事?

歡迎在文末留言跟哥聊一聊。

相關焦點

  • 今後該去哪買報紙雜誌? 市民5問西安報刊亭整治
    從兩天前開始,老董的報刊亭已經不再更新每天的報紙了。他接到了來自城管部門的一張通知,限期在4月20日前,將報刊亭自行清理拆除,否則,將按相關條例處罰並強制拆除。報刊亭是去還是留,到底該誰說了算?」她說,相比郵局訂報,報刊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標識,也是公共服務的便民窗口,可以滿足很多人的文化需求。問題3 報刊亭能否辦理佔道許可證?管理部門認為,西安市的報刊亭曾經辦理過佔用城市道路許可手續的有275座,但在2017年12月31日以後,都沒有再續辦過佔道許可證。換而言之,目前所有的報刊亭都屬非法經營。
  • 街頭報刊亭會回歸嗎?
    ◎網友微博呼籲「想讓報刊亭回歸」  近日,微博網友bobin在微博上稱:現在鼓勵地攤經濟的話,我想把消失很久的報刊亭撿起來。這讓不少網友轉贊。  該網友表示,上學時,零花錢都奉獻給了報刊亭,買漫畫、貼貼畫、充公交卡、CD、棒棒糖、冰糕等,佔地三四平米的報刊亭,幾乎承載了他放學後最美好的回憶。  的確,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報刊亭,曾是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是城市優雅的文化符號。「幾乎每月都會去買《讀者》《意林》,家裡存了厚厚一沓子。」
  • 發現丨報刊亭:空間退場 溫情仍在
    他對生意沒有太高的要求,每天賣不完的報紙,要麼被退回去,要麼安叔就免費發給路人。有人路上急需零錢,就來報刊亭換。有的學生放學會來報刊亭藉手機打電話,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就放在報刊亭,有人來找,把相應的信息一報,安叔就還給他們。安叔側身坐在自己的報刊亭裡,背後靠著飲料櫃,面前攤著各種雜誌和小說,今天的報紙壓在角落裡的雜誌下面。
  • 偌大紅谷灘 難覓報刊亭 省報刊零售公司:會儘快設立
    本報訊 記者胡驊報導:「想在紅谷灘找個報刊亭買報紙、買雜誌,可怎麼也找不到。」日前,不少家住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的讀者向本報反映稱,在紅谷灘難覓報刊亭,想買本雜誌還得坐車去老城區。  17日,記者沿著紅谷灘新區的贛江中大道、紅谷中大道、豐和中大道一路尋找,發現紅谷灘雖然高樓林立,但確實找不到報刊亭的蹤影。
  • 紹興越城區報刊亭將全部拆除 今後到哪買報刊
    本周二晚報報導了越城區46個報刊亭將在6月底前全部拆除的消息。報導刊發後,許多老年市民表示,今後報刊亭沒有了,買報刊雜誌太不方便了,幾十年的習慣也要改了。就讀者關心以後去哪裡買報刊的問題,昨天,記者走訪了解到,目前一些沿街店鋪將報刊雜誌的售賣併入經營範圍。
  • 北京書報零售八成靠報刊亭 拆除報刊亭引市民擔憂
    以前,人們形容一座城市為「文化沙漠」,常舉例稱「街上都見不到報刊亭。」拆除報刊亭,也讓愛讀報的北京人深深擔憂,北京這座文化之都會不會逐步走向「沙漠化」?  大屯路6家報亭再面臨拆遷  繼72家報刊亭被強制拆除後,昨天下午,大屯地區的6家報刊亭又接到了拆遷令。
  • 報刊亭
    我往報刊亭走去,打定主意買一個雀巢綠色罐裝的咖啡(熱的)。這個行為已經出現五次以上十次以下。
  • 如果嶽陽的報刊亭都消失了,你會懷念它嗎?
    然而城市中的一些老行當、老店鋪卻逐漸消失,停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之中,與我們越走越遠。比如,曾經矗立在城市各個街頭的報刊亭。報刊亭,本是一座城市的街頭文化。它是光怪陸離的城市裡殘喘的人文氣息,就像一個小街坊,籠絡著周圍的居民。
  • 買報付錢全靠自覺 南寧新竹路這家報刊亭「紅」了
    ,南寧市新竹路這家報刊亭「紅」了「無人報刊亭」見證誠信和溫情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陸旺 文/圖在窗口拉一根繩子,掛上「自助賣報」幾個字和報刊價格表,再擺上一個錢罐,李女士沒關拉閘門,便離開自己經營的報刊亭,去接送小孩了。近日,李女士的自助報刊亭現身南寧街頭,並引來關注。據了解,三個月來,她每天都會清點錢罐,只發現過兩次數目不對的情況。
  • 報刊亭是不該消失的風景——訪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報刊發行局總經理...
    全國4年拆了10468個郵政報刊亭記者:有消息稱,河南鄭州市內421個報刊亭已全部拆除。而提出拆報刊亭的還不止鄭州,你們統計過全國共拆了多少郵政報刊亭嗎?劉紹權:消費者在街邊看到的報刊亭並不都是郵政報刊亭,郵政報刊亭只是其中一部分。
  • 深夜12點,我的報刊亭被叉車叉走了
    中國電影家協會門前的報刊亭經營人孫建花說:「城管隊白天來拆時遭到我們奮力抵抗,晚上12點突然返回,把我的報刊亭用叉車叉走了……」  記者了解到,孫建花的報刊亭被遷移到距離之前經營地不遠的社區內。  「挪到小區裡,周圍其他社區的居民找不到我們,我們肯定就死了。」孫建花說,這個報刊亭他和愛人經營了十幾年,是他們收入的全部來源。
  • 曾經月入2萬,如今風雨飄搖的書報亭何去何從?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有感,提筆而語。在2013年,全國政協委員、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提交有關「將報刊亭升級為城市報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扶持,拓寬書報亭經營範圍,將其打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他認為,報刊亭不該消失,反而應該升級發展。一方面是城市建設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對於「文化符號」的不舍和留戀,書報亭的去留被上升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
  • 佛山大量清退報刊亭或影響業者生計 回應稱將調整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佛山市分公司回復新京報記者稱,此前因資質問題清退報刊亭,現已調整清退報刊舉措,將會與報刊亭經營者續籤合同。報刊亭經營者使用的郵政公司經營許可證。受訪者供圖佛山一報刊亭擺放著報紙雜誌和玩具。受訪者供圖發通知要求報刊亭經營者清退楊先生是一名殘疾人。
  • 貴陽:沒有一座正規郵政報刊亭
    因為,在該市的6個市轄區,除了3個簡陋的臨時銷售點,竟然沒有一座正規的郵政報刊亭。  貴陽市擁有近350萬固定人口、數十萬流動人口。其中,6個市轄區的固定人口約200萬左右。  「為建設郵政報刊亭,從1994年以來,我們先後向有關部門打過21次報告。不但沒有結果,郵政報刊亭數量反而從1997年的54個降為零。」貴州省郵政局有關負責人說。
  • 珠海大街小巷的報刊亭要撤了?真相是……拍手叫好!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市民經過街頭的報刊亭時常常會問一句「最新的報紙、雜誌來了沒?」拆除閒置報刊亭位於碧濤路50號、梅華東路66號、鳳凰北路1035號、鳳凰北路2088號、契爺嶺二街的閒置崗亭,非但沒有發揮書刊崗亭的服務作用,反而還佔道阻路、缺乏維護,破壞了城市形象,影響著市民出行。這些崗亭,已成為城市「礙腳亭」。
  • 報刊亭拆了,到哪兒去買《大河報》?
    從2009年開始,《大河報》已經將零售網點向店內擴展  □記者 蔡君彥 文圖    本報訊 近段時間,鄭州市全面啟動421個報刊亭「退路進店」的大動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我習慣每天上班時從報刊亭買份《大河報》,要是報刊亭都拆了,到哪裡去買呀?」市民李先生致電本報詢問。
  • 北京報刊零售公司:旗下72報刊亭未收到通知即遭拆除
    北京市朝陽區72家報刊亭被拆除經濟網訊 (記者 張燕)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日前得知,從7月31起,北京市朝陽區內部分報刊亭因涉嫌「影響市容」而被街道辦事處與建外城管拆除,截至截稿前,被拆除的報刊亭已達72家。記者通過採訪得知,此次拆除報刊亭事先並沒有正式通知。
  • 8歲娃千元買點卡母親告報亭 工商:商家有義務制止
    春節收紅包是所有的小孩最開心的事情,近日,一個8歲多的「熊孩子」瞞著父母,用1000多元的壓歲錢在小區附近的報刊亭買了遊戲點卡,母親發現後找報刊亭老闆理論,並憤怒報警。8歲娃千元買點卡2月17日,負責此案的東儀路派出所的王警官告訴記者,2月17日上午,男孩媽媽找到賣遊戲點卡給孩子的報刊亭後,和老闆理論起來,爭執中,男孩的媽媽報了警,在附近巡邏的民警將雙方當事人帶回了派出所
  • 智能報刊亭亮相北京街頭 可代保管網購物品(圖)
    實習生 鄧偉攝  昨天,11個數位化智能報刊亭在本市亮相,分別位於雙井富力廣場、阜成門華聯商場附近等社區、商城、高校周邊區域。智能報刊亭不僅銷售報刊,還具備許多數位化功能,如天氣、交通信息滾動播報,銀行卡餘額實時查詢和對外轉帳,繳納水、電、燃氣、電話費用,網上購物代收貨等。
  • 報刊亭大門敞開,門上的鎖還不翼而飛,路人:有學生用鑰匙套開了
    一天晚上在西寧市的某社區之中,民警官先生路過一個報刊亭的時候,發現報刊亭的門是半開的狀態,門上門也沒有門鎖。官先生通過門洞往裡面看了一下,發現裡面的東西擺放十分有序,不像是被賊進去打開的。門是敞開的,門鎖也不翼而飛,財物也沒有被盜痕跡,民警立即聯繫相關部門,想找到報刊亭的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