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匆匆行走在上班的路上,你注意過路邊的報刊亭嗎?
我還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愛玩遊戲,每天都會把零花錢攢起來,和報刊亭裡售賣的點卡去交換。小夥伴生日不知送什麼好時一張「50元Q幣卡」絕對是硬通貨!
那時候班裡的女孩子都有一兩本言情小說,明星畫報。上課看《讀者》《意林》《青年文摘》這些雜誌,即使被老師抓包,也能以提高作文成績搪塞過去。有時候還會去報刊亭蹭翻漫畫書,隨便翻幾頁,立馬就能被帶入漫畫情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回來的時候也會買各種報紙、雜誌、漫畫,藏在衣服裡,偷偷帶進教室,壓在課本底下讀連載,將明星畫報好好收藏剪貼到好看的本子裡。那個時候我們都曾有過,鍾愛的某本書或某期雜誌,和一個熟悉的報刊亭,熟悉到老闆看到你的臉湊到窗口,就熟練的遞上新一期雜誌或是對你說一句:「還沒來,明天去進。」
往事如昨,歷歷在目。西安曾有上千家報刊亭,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標杆。而現在,卻不到200家。截止推送這篇文章,我在街頭暴走2天,累計6萬多步,乘坐公交4個小時,僅發現了10家報刊亭。從來沒想過,有一天除了買水和煙,會跟城市的報刊亭再也找不到交集。就像我們對文字的耐心逐漸消失,最可怕的是,你或許都不在意,在這座城市,報刊亭,正同記憶一起漸漸褪去。
火車站的每一天都是熙熙攘攘的。這裡的報刊亭,已經很難找到一點書卷氣息。
(火車站外標著陝西日報,但僅有幾份報紙)
麵包、零食、打火機,報刊亭變成了小商品市場的即視感。10元一個自拍杆、10元一把傘、地圖……報刊亭像一個百寶箱,甚至你想不到的小商品,都可以從三四個平方的報刊亭找到。當然,玲琅滿目的商品裡,旅遊小商品是最受歡迎的。
在老麵包、零食的包圍裡,幾份《西安晚報》《華商報》《三秦都市報》壓在略起眼的地方,毫無氣勢的宣告主權。
只能賣出兩三份報紙,是報刊亭眼下的現狀。成了報刊亭點綴的,還有雜誌。幾本《特別關注》在一堆小商品中執著的刷著存在感,像是無法跟一個報刊亭的黃金時代告別。
經過這家報刊亭時,窗口的大爺很熱情的和我打招呼。在我表明來意後,也非常樂意跟我交流。
楊大爺從事報亭行業已經15年,這家報刊亭屬於長安區這片最早的那批報刊亭。來這兒的人一天沒有多少,每天大約可以賣出20多份報紙。《華商報》《青年文摘》等當年火得不行的報刊,現在攤子上只能看到幾份。
相比其他報刊亭,這家真沒看到什麼奇怪的東西。因為西邊有醫院,東邊有學校,收發快遞、售賣長安通和旅遊年票算是一種「特產」。還賣些漫畫書、貼紙玩具。附近小學孩子路過,有時會買幾張卡通貼紙。
走訪近十家報刊亭,這家報刊是種類最齊全,數量最多的。在報刊亭普遍狼狽的生存狀態下,頗有些一腔孤勇的姿態了。
雞市拐車站向東,何阿姨剛接盤這家報刊亭幾個月。大部分時候,她坐在報刊亭裡,有人站在攤子前翻報紙,彼此沉默。
報刊亭的書報相對較多。一排雜誌,讓很久沒逛報攤的哥興奮不已。《讀者》《青年文摘》《故事會》《意林》《知音》……親切得像重逢青春裡失散多年的老朋友。《讀者》依然是賣得最快的,每個月能賣掉三四十本。
但書報確實利潤微薄,飲料雜貨是主要收入來源。「一天算下來淨賺40塊,一個月房租500塊」,何阿姨無奈地跟我算著這筆帳。聊天過程中,沒有一個來買報紙的。偶爾有路人停下腳步,「老闆來個打火機」。
何阿姨說,現在報紙和雜誌不好賣,做這個行當,就是為了良心,街坊四鄰總有三五個還是願意買一份報紙,讀讀看看,說到這裡何阿姨的眼裡有一絲失落。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西安的街頭變得更加時尚,網際網路的衝擊下,西安人對於書刊的依賴一落千丈。一眼望去,吸引我們眼球的是裝修精美的美食店,往日的報刊亭立於街邊,卻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我們曾習以為常的報刊亭,正在漸漸地淡出我們的視野。
儘管報刊亭已經逐漸消失,但是西安人熱愛讀書的熱情並沒有隨之消失。一系列倡導全民閱讀活動的展開和多元化閱讀體驗平臺的搭建,讓古城西安的閱讀氛圍在悄然發生改變。全民閱讀書櫃就這樣慢慢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讓我們通過閱讀感受這座城市的書香之氣。
△民樂園文化街閱讀書櫃
△永寧苑社區分館
無論什麼時候,紙質閱讀都能給人帶來溫暖的感受。但總會有一些新的東西要代替舊的東西,捨棄一些顧慮,才能輕裝上陣。報刊亭雖然會消失,可我們對閱讀書籍的熱愛和探索未知的渴望卻永遠不會消失。
報刊亭作為城市裡的文化符號,
承載了太多人的回憶。
你和報刊亭之間有什麼故事?
歡迎在文末留言跟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