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丨報刊亭:空間退場 溫情仍在

2020-12-25 西部網

這些曾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公共空間,對很多人來說仍然記憶鮮亮。今天,當我們再次走近愈加鮮見的報刊亭,一段交談,頃刻激活你我曾經的生命經驗。

「我再堅持兩年吧」

老楊的報刊亭位於西安高新區繁華的咖啡街區,每天都會有很多人經過,其中有「996」的「打工人」、有趕去上課的學生、有閒坐下午茶的白領……但少有人願意在他的報刊亭前停下腳步。偶爾會有老人來買上一份報紙,而小朋友們,基本把這裡當作小賣部。

看到有人光臨,沉默了快一天的老楊打開了話匣。

「我最多再堅持兩年吧,生意越來越不行。」老楊為自己的生計犯愁。好的時候每天最多賺二百來塊,差的時候幾乎不怎麼開張。報紙越進越少,他不想剩下報紙堆在自己手裡。

老楊站在經營者的角度上,對自己的未來生計看得通透:「我這報刊亭和以前的公用電話亭沒啥不一樣。」在他眼裡,報刊亭和過去的公用電話亭都會成為經濟與科技進步而淘汰的產物,報刊亭經營者無一例外走向解體。不同的是,公用電話亭只是單純的工具擺設,而報刊亭的生意下,還有不少人情溫度。

便民不只兩毛錢

安叔不是西安本地人,五十來歲,住著出租房,在中學門口經營報刊亭有20來年,「全年無休,冬涼夏暖、公益私營」,這是他對自己生意的概括。

「我沒啥文化,能維持生計就行了。」他對生意沒有太高的要求,每天賣不完的報紙,要麼被退回去,要麼安叔就免費發給路人。有人路上急需零錢,就來報刊亭換。有的學生放學會來報刊亭藉手機打電話,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就放在報刊亭,有人來找,把相應的信息一報,安叔就還給他們。

安叔側身坐在自己的報刊亭裡,背後靠著飲料櫃,面前攤著各種雜誌和小說,今天的報紙壓在角落裡的雜誌下面。來買報紙的老人抽出一張,把錢遞給安叔——賣出這一份報紙,淨賺兩毛錢。

安叔說,很多老人買報不是為了看新聞:「有的老人退休後異地養老,為了防止養老金冒領,會要求他們拿著當日報紙拍照證明自己活著。」在郵局距離很遠,行動不便的條件下,在安叔的報刊亭買報成了必然選擇。

守護精神世界

政法大學老校區的範姓夫婦經營了一家二十多年的報刊亭,儘管買報刊雜誌的人越來越少,但也積累了一些忠實客戶。不同於其他買家和賣家的關係,夫婦二人和顧客更像是默契的老友。

「報紙和期刊雜誌是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好多老客戶說我們不能倒閉,把店關了,他們就不知道去哪訂了。」

為了大家訂閱刊物及時,夫婦二人把每天的報紙的內容、新到的雜誌發在朋友圈裡,客戶有需要就發私信預訂,老闆就給預留下來。報刊亭就以這樣的方式持續運作著。

「我們倆喜歡看報紙,基本每一期都看,有時也會看雜誌。再加上已經有大量的固定客戶和大學裡娃們的支持,我們就想一直把它辦下去。」一方面是閱讀愛好的支撐,另一方面則是客人給予的強烈「認同感」。二十年的營生,早已不只賺錢謀生這麼簡單,即便眾人大都鑽進手機裡的眾聲喧譁,但自己的報刊亭仍是被需要的。

續寫彩虹橋下的故事

興慶路上有一座彩虹橋,一頭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東門,另一頭本應該是李奶奶的報刊亭。報刊亭消失了,但李奶奶還在。

年輕時在郵局幹了35年,退休之後在交大門口經營了一家報刊亭,已84歲高齡的李奶奶跟報刊雜誌打了一輩子交道,看守報刊亭28年。當時報刊亭生意好,交大的老師和學生都需要,很多老師和學生專門在李奶奶這兒訂閱報刊雜誌。

「報刊亭拆得突然,好多教授、學生訂閱的刊物沒辦法退掉。」李奶奶以個人身份從郵局為大家訂閱刊物,沒有投遞員投送,她親自去郵局取回;但自己年齡大了,只能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大家送一次。李奶奶給客戶們打電話約定:「我在彩虹橋底下——老報亭那裡等你們。」

「有的教授歲數大了,坐著輪椅,行動也不方便。當時開報亭的時候承蒙大家關照,現在趁我還能動彈,那就再為大家服務一年。」自發的訂報行動已經持續了兩年,明年還將繼續下去。

你看,報刊亭拆除了,故事仍在繼續。

被消失也被需要

白老師是大學教授,但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報紙忠實讀者。從小學四年級到現在,讀報紙的習慣一直沒有變過。凡是走過的街道,他對報刊亭所在的位置都十分清楚:「小寨郵局一層、政法大學老校區北天橋下、外院老校區北邊還有報刊亭。」

隨著時代的發展,報紙的時代逐漸落幕。報刊亭在文化經濟、文化產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然退卻。現在若是想買一份急需的報紙,白老師要找很長時間、光顧好幾家報刊亭。

每天早上,白老師會看三份西安當地報紙,先通過手機進行大概地瀏覽,然後再看紙質版報紙。在他看來,報紙「上網」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電子版的新聞標題比較小,有時會忽略一些真正感興趣的新聞。我拿到紙質版,才知道新聞重點是啥,手機上的關注點和閱讀體驗完全不能比。」

「從內心深處來說,我對報刊亭的消失相當遺憾。」在白老師大學時期,學校的周邊配套必然少不了扎堆的書店和報刊亭,現在的學校周邊更多的是餐飲娛樂場所,「味覺的享受在今天可能更重要吧。」經濟的洶湧漲潮背後,是城市文化空間難以避免的暗淡退場。

每個時代都有獨屬於其自身的時代標籤。隨著社會不斷地更迭,當實體報刊亭退出人們的視野後,卻還有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保留下來,它賦予時代更鮮明、更深刻的意義。或許只有當報刊亭真正從人們記憶中消失,一個城市才真正不再需要它。

圖/文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吳宇菲 路飄然 張海琳 周瑞琪 朱一丹 杜柏辰

發現,陝西有意思!

編輯:秦怡

相關焦點

  • 北京書報零售八成靠報刊亭 拆除報刊亭引市民擔憂
    以前,人們形容一座城市為「文化沙漠」,常舉例稱「街上都見不到報刊亭。」拆除報刊亭,也讓愛讀報的北京人深深擔憂,北京這座文化之都會不會逐步走向「沙漠化」?  大屯路6家報亭再面臨拆遷  繼72家報刊亭被強制拆除後,昨天下午,大屯地區的6家報刊亭又接到了拆遷令。
  • 偌大紅谷灘 難覓報刊亭 省報刊零售公司:會儘快設立
    本報訊 記者胡驊報導:「想在紅谷灘找個報刊亭買報紙、買雜誌,可怎麼也找不到。」日前,不少家住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的讀者向本報反映稱,在紅谷灘難覓報刊亭,想買本雜誌還得坐車去老城區。  17日,記者沿著紅谷灘新區的贛江中大道、紅谷中大道、豐和中大道一路尋找,發現紅谷灘雖然高樓林立,但確實找不到報刊亭的蹤影。
  • 報刊亭
    我往報刊亭走去,打定主意買一個雀巢綠色罐裝的咖啡(熱的)。這個行為已經出現五次以上十次以下。
  • 如果嶽陽的報刊亭都消失了,你會懷念它嗎?
    在這快速發展的十年裡,全國各地的報刊亭銳減,幾年時間消失了幾萬座報刊亭,紙媒的深度閱讀性被電子刊物的快捷碎片式替代,紙媒的衰落,意味著報刊亭也將走向衰落。報刊亭開始被人們忽略,大家都習慣性低頭看著手機匆匆路過,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外面世界的風吹草動一下子就能從手機上獲取,方便、快捷,紙媒的「弊端」在這個時候徹底被暴露了出來。
  • 北京報刊零售公司:旗下72報刊亭未收到通知即遭拆除
    北京市朝陽區72家報刊亭被拆除經濟網訊 (記者 張燕)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日前得知,從7月31起,北京市朝陽區內部分報刊亭因涉嫌「影響市容」而被街道辦事處與建外城管拆除,截至截稿前,被拆除的報刊亭已達72家。記者通過採訪得知,此次拆除報刊亭事先並沒有正式通知。
  • 智能報刊亭亮相北京街頭 可代保管網購物品(圖)
    近日,一批新式智能報刊亭出現在北京街頭,為市民提供新聞視頻、自助繳費、商品自提等服務。在北京大學東門外,馬路對面分別是新式智能報刊亭(左圖)和舊式報刊亭(下圖)。    北京市報刊零售公司品牌推广部主任趙育梅介紹,首批上線的11個智能報刊亭將接受全面公測,市民可以根據使用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  水電燃氣費自助繳納  昨天,在北京大學東門外,記者看到了首批上線的一個智能報刊亭。報刊亭經營者都統一著裝,掛牌上崗。
  • 街頭報刊亭會回歸嗎?
    該網友表示,上學時,零花錢都奉獻給了報刊亭,買漫畫、貼貼畫、充公交卡、CD、棒棒糖、冰糕等,佔地三四平米的報刊亭,幾乎承載了他放學後最美好的回憶。  的確,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報刊亭,曾是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是城市優雅的文化符號。「幾乎每月都會去買《讀者》《意林》,家裡存了厚厚一沓子。」
  • 報刊亭大門敞開,門上的鎖還不翼而飛,路人:有學生用鑰匙套開了
    一天晚上在西寧市的某社區之中,民警官先生路過一個報刊亭的時候,發現報刊亭的門是半開的狀態,門上門也沒有門鎖。官先生通過門洞往裡面看了一下,發現裡面的東西擺放十分有序,不像是被賊進去打開的。門是敞開的,門鎖也不翼而飛,財物也沒有被盜痕跡,民警立即聯繫相關部門,想找到報刊亭的業主。
  • 想買報紙,走了很久沒有找到報刊亭,記憶裡的報刊亭去哪了?
    有時候還會去報刊亭蹭翻漫畫書,隨便翻幾頁,立馬就能被帶入漫畫情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西安曾有上千家報刊亭,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標杆。而現在,卻不到200家。截止推送這篇文章,我在街頭暴走2天,累計6萬多步,乘坐公交4個小時,僅發現了10家報刊亭。從來沒想過,有一天除了買水和煙,會跟城市的報刊亭再也找不到交集。
  • 佛山大量清退報刊亭或影響業者生計 回應稱將調整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佛山市分公司回復新京報記者稱,此前因資質問題清退報刊亭,現已調整清退報刊舉措,將會與報刊亭經營者續籤合同。報刊亭經營者使用的郵政公司經營許可證。受訪者供圖佛山一報刊亭擺放著報紙雜誌和玩具。受訪者供圖發通知要求報刊亭經營者清退楊先生是一名殘疾人。
  • 全國首座「智能報刊朗讀亭」亮相羊城書展 朗讀空間私密 如同小型KTV
    在這外貌如小型KTV的私密朗讀空間裡,《背影》《再別康橋》等數百名篇供免費體驗,結合現場打分與朋友圈分享等互動玩法,僅周末一天便吸引讀者留下280篇作品。據廣州報刊亭有限公司介紹,近年來廣州報刊亭順應讀者需求推陳出新,朗讀亭既是其中的標誌性一步,也預告著廣州的全民閱讀陣地將迎來「智能化」時代。
  • 一面可開合的屏風,把 Freitag 大阪新店變成了「報刊亭」
    設計方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在 65 平方米的空間內,展示及儲存 1200 個獨一無二的包袋。落地式玻璃窗為路人提供了一瞥店內全景的無遮擋視角。這讓設計師想到了能夠在有限空間裡密集展示大量產品的報刊亭,也有點像是日本鐵路車站內常見的 KIOSK 。
  • 蘇州園林丨東方造夢空間
    細節處理也頗具匠心前中後倉的寬度逐步放大避免了視覺上的平直感4 亭 亭為休憩憑眺之處▲暢園丨半亭獨立亭多建於池側、山巔或花木叢中其形體與環境配合沒有固定樣式▲滄浪亭丨四角亭▲宜兩亭丨六角亭▲塔影亭丨八角亭▲
  • 巴黎書報亭:一道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景
    書報亭內出售的所有報刊雜誌由專門公司統一組織、發放,統一售價。書報亭內有各種類型、各種派別、各種水平的出版物,一應俱全,甚至有其它國家的外語時報刊物(因各個區居民成分的不同,如英語系移民多的地方,會有英語國家的報刊,義大利移民多的地方有來自義大利的報刊,等等)。
  • 全國首座「報刊朗讀亭」亮相羊城書展,全民閱讀迎智能化時代
    回收的書籍會由報刊亭公司統一保存,先進行消毒處理,再供市民通過無人報刊亭循環借閱,富餘的圖書還會捐贈至希望小學,回饋社會。體驗:在誦讀中沉浸經典文學場景被讀者戲稱為本屆羊城書展「打卡」點的報刊朗讀亭,到底有多火爆?記者現場看見,排隊嘗鮮的人潮整天不斷,動輒四五人在外排隊守候。
  • 北京·東野圭吾暗黑氣質舞臺劇——《迴廊亭殺人事件》即將登陸!
    破滅的愛情,破敗的人生,曾經種下的惡緣種子,逐漸在迴廊亭發芽…… 多輪巡演 好評無數 四個盒子即可表現迴廊亭的走廊通道,又可表現房間室內場景,還可表現走廊對面房間的室內場景。使舞臺空間既具有密室視覺感受又兼具靈活多變的功能性。 而舞臺效果層面包含的爆炸、大火、煙霧、下雪等場景,則由燈光設計配合完成,從情緒及氣氛層面進行遞進式的渲染。整體風格為重效果輕裝飾的暗黑簡約風格。
  • 報刊亭拆了,到哪兒去買《大河報》?
    從2009年開始,《大河報》已經將零售網點向店內擴展  □記者 蔡君彥 文圖    本報訊 近段時間,鄭州市全面啟動421個報刊亭「退路進店」的大動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我習慣每天上班時從報刊亭買份《大河報》,要是報刊亭都拆了,到哪裡去買呀?」市民李先生致電本報詢問。
  •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①丨望江驛:從濱江步道上的休憩亭到文化主題空間
    江蘇省文化館館長戴珩,原打算昨天回南京,結果聽說浦東濱江22公裡上每隔一公裡有一座的望江驛,從休憩亭轉型升級為文化主題空間,頓生好奇,於是更改回程火車票,前去探訪。距離陸家嘴最近的「望江驛5號」日前已經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初心」。
  • 交大校園書報亭變身「小紅亭」 迎來首批創客
    去年4月,上海交大校園裡的4間紅色書報亭「搖身一變」,成了大學生CEO大展身手的創客中心。   綠色植物「氧吧」、推廣文化演出的校園票務平臺、交大女生文化微空間,首批入駐小紅亭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看起來充滿了活力和潛質;而學校也準備將「創業加油站」制度化、長效化,免費為有創業夢想的學生團隊提供創業「練兵場」,鼓勵學生開展創業歷練,幫助優秀創業點子落地,最終成長為真正成熟的公司。
  • 溫州街頭書報亭紛紛改行 兼營服裝修改和微信拉票
    圖為民航路這家轉行賣早點的報刊亭,近日已關門歇業。  日前,記者走訪市區10多家書報亭發現,傳統的書報亭都在悄悄地「改頭換面」,有的變成了雜貨鋪,有的變成了理財產品銷售點……  報亭不賣報刊賣早餐  「我家附近的一個書報亭,我以前經常去買報紙的,前幾天發現那裡不賣報,改賣早餐了。」日前,家住民航路的市民金先生給本報打來電話,語氣中帶著些許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