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得最近一次用電話亭,是什麼時候了?
進去那個長得方方正正像盒子般的電話亭,投下兩個硬幣,跟異地的親人、朋友在那個狹小的空間裡,戀戀不捨地聊家長裡短......
這恐怕是90年代的場景了吧。
根據《經濟日報》的報導,2018年我國手機保有量約13億部,並以每年近5億部的出貨量進行著市場更新。
褲腰帶上繫著不只一臺手機的你,還記得那時排著隊打公共電話的「窮酸」日子嗎?
中國電話亭
根本沒有落後歐美
共享單車不是因為買不起單車,但公用電話真的是因為買不起電話。
電話機19世紀末在歐洲發明的時候,不僅通信費用是天價,裝電話機本身也能成為一件在方圓十裡傳播的鄰裡大事。
君不見英國鄉村超級大戶唐家屯,裝上電話時也恨不得花上大半集敘述各人的興奮勁兒。
公共電話所的出現,是滿足普通人民通訊需求的必然結果。
洋氣的上海灘自然也緊貼國際的腳步,在1882年就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設立了第一間公共電話室,比日本東京、橫濱還早上整整8年。
但當時,使用者通常是不差錢的官吏豪紳和公子小姐,牌子上寫的是公共電話所,其實就是公共炫富所。
之後的二三十年,電話用戶逐漸增多,客人們紛紛借用飯店、茶樓裡的電話機作通訊用。
1932年,美商上海電話公司在租界內裝設了投幣式公共電話亭,要投入特製的角幣才能使用。解放後,公用電話亭開始在全國慢慢鋪開。
打的不是電話,是情懷
其實,電話亭的收費按收入比例算起來也不低,在人均兩三百元收入的年代,打三分鐘電話就要一角錢。
不像現在每天都有更新的綜藝、電視劇,看不夠還可以買vvip超前點播滿足戲癮,以前每天從早餐錢裡摳摳搜搜省下來的幾角硬幣,連接的就是很多人每周最大的期待。
有人說,醫院裡能聽到比教堂更虔誠的祈禱。
老藝術家說,電話亭裡能聽到比《知音》《故事會》《黃金眼1818》更精彩的故事:
報喜電話、催歸電話、分手電話……那小小的一平方米隔間,幾十年來進進出出無數人,在通信電波中留下自己人生裡或輕或重的一筆。
在個人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經歷過集體生活的人一定有試過在電話亭前排隊的滋味。
宿舍樓下的牆上並排掛幾部用小木板隔開的電話,隱私約等於零。
每到夜晚,跟爸媽匯報成績的學霸與跟對象隔空傳情的戀愛人士並肩而立,一邊和電話那頭絮絮叨叨,一邊還要注意假裝看不見身後長龍的虎視眈眈。
還有網友回憶過公共電話亭的故事:
某年在高校施工,突發奇想留一張紙條在階梯教室:晚八點我會撥打樓下IC電話,希望你能接聽,想試試嗎?
時間到了,撥過去還真有個女孩接聽,對方一直在笑,一晃十幾年就過去了。
投幣電話時代雖然浪漫,但口袋揣著一把丁零噹啷的硬幣實在不太方便。
上世紀90年代,IC卡電話亭開始大面積布設,2000年左右達到了巔峰期。「大哥大」的平價替代BP機,也是要和IC卡電話亭綁定使用的。
腰間BP一響,就要馬上找臨近電話亭「復機」,否則就要被diss已讀不回。
90後當年讀小學的時候,入學標配除了文具書包,一定有一張面值二、三十塊的IC卡。
放學時刻,校門口的公共電話亭前又會排起一條矮矮的人龍,彼時還沒學會叛逆的小學生們輪著打電話給爸媽,申請踢會兒球再回家,保安叔叔還會貼心地在電話機下放上一張小板凳。
當電話亭變成了電話停
IC卡電話曾是中國網通的主打品牌,但是到了00年代的後半,人手一臺電話的時代到來了。
2008年,網通和中國聯通合併,IC卡和公共電話攜手步入衰退期。
現在,北京地區共有電話亭7000組,話機約1.8萬部,每部話機平均每個月使用次數不到3次。
電話機標註的三種付費方式:一卡通、IC卡和201卡,已經讓年輕人滿頭黑人問號。
有了二維碼和充電寶,好像已經沒有人需要一卡通和IC卡,也沒有人再需要電話亭了。
不,通渠廣告需要、公關廣告需要、發票廣告需要。
透明的公共電話亭外殼,見縫插針地貼上了一層又一層加厚牛皮癬,成為小廣告大型展示板。
更有甚者,電話亭慘變露天公共廁所,又因為缺少管理維護,難以名狀的「香氣」蔓延方圓一裡。
感謝這個萬物皆可炒的時代,磁卡和IC卡的際遇,比難兄難弟電話亭要好上一點。
1997年由中國電信和香港電信共同發行的回歸祖國IC電話卡珍藏版,曾被炒至4.6萬元的天價。
但如果只是一張落單的電話卡,也只有幾十塊錢的炒頭,靠這個發家致富是不太可能了。
不止中國
全球都在告別電話亭
說起電話亭,除了破破舊舊、日漸凋零的中國電話亭,大家第一反應都是英國的紅紅火火電話亭。
1920年,英國設立了第一個公共電話亭,因為設計過於老氣,郵政局還特意邀請了三位知名設計師幫忙整整容。
如今印在大家記憶裡的,已經是被設計過利物浦大教堂、滑鐵盧橋的大設計師Giles Gilbert Scott在1935年妙筆設計的第六代產品(K6)了。
經過管理機構幾十年來的分分合合,如今矗立英國街頭的電話亭,是由完成私有化的英國電信(BT)管理的。
在英國電話亭的鼎盛時期,全國共有9.2萬座紅色電話亭。
到了現在,英國只剩下4.2萬座,其中只有7000座是遊客打卡的紅色K6。BT之前還宣布,即將在2020年前再移除2萬座電話亭。
專注和英國相愛相殺幾百年的法國,狙擊電話亭這一點倒是沒有唱反調,甚至更加殘暴。
2015年,法國通過允許電信公司拆除所有電話亭的法案,當年的4萬座公共電話亭,到現在只剩下300座,其中僅有三分之一還在正常運作,大都位於連3G都沒有覆蓋的偏遠地區。
至於一海之隔的日本,嘴裡說著愛念舊、愛傳統,身體卻還是很誠實。1999年底還有35.7萬臺公共電話,十五年後就只剩8.8萬臺了。
日本特供的得來速公共電話,靈感來自得來速餐廳,讓路過的司機不必下車就能完成通話。
得來速公共電話的電話線長度是普通電話的兩倍,足足有1.4米,而且高度僅有90釐米,真正讓司機「觸手可及」。
不過,隨著車內通話技術的成熟,現在全日本只在愛知縣和島根縣各保留了一個得來速電話亭。
電話亭只是個背景板
哪裡需要往哪裡搬
現在的電話亭,通信功能早被取代,最重要的實戰作用應該在於災害和緊急通信了。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期間,公共電話的使用率猛增10倍。近年在朝霞市發生的一起少女誘拐事件,受害者也是靠公共電話才能成功脫身。
日本還將9月11日設立為「公用電話日」,試圖呼籲公眾對電話亭再愛一次。
雖然大家不太愛在電話亭打電話了,但它在生活中該有的戲份卻一點都不少。
在許多著名電影裡,電話亭也是道具群中最閃亮的布景板:
宇宙大IP《哈利波特》中,魔法部的來賓入口就是一個廢棄的紅色電話亭;知名倫敦宣傳片《帕丁頓熊》,自然也少不了雨夜電話亭的戲碼;
愛刺激的好萊塢拍了一部全程發生在電話亭裡的驚悚片《狙擊電話亭》;愛文藝的王家衛,也在《阿飛正傳》裡將電話亭用了一遍又一遍……
△《阿飛正傳》中,苦苦等候張曼玉來電的劉德華/ 截圖
除此之外,都市傳說和鬼故事也少不了電話亭的身影。
日本有個著名的鬼故事,背景就是一個位處荒山野嶺、電話公司查無此亭、電話線也沒有連上,卻正常運行了20年的電話亭。具體情節太美,大傍晚的,老藝術家不敢繼續說下去了。
除了恐怖故事,電話亭也有很多溫情的故事。
日本巖手縣大槌町也有一座沒有連線的電話亭,專門讓在311大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倖存者撥打無人接聽的「風的電話」,和過世的親人說說話。
2017年,美國阿富汗裔藝術家阿曼·莫賈迪迪也在時代廣場布置了一個互動公共裝置藝術作品《從前有個地方》。
在特別重建的、現在已經消失在紐約街頭的電話亭裡拿起話筒,就能聽到紐約移民親口講述他們離鄉別井、闖蕩異國的真實故事。
更巧的是,這個裝置藝術展出正值川普推行旅行禁令的特殊節點,反諷意味max。
你一票,我一票
電話亭就再出道
大多數藝術品只能做短期展示,要讓奄奄一息的電話亭重獲新生,最重要的還是得「活化」。
2012年,英國BT推出了一個電話亭領養計劃,鼓勵各地政府和慈善機構花1英鎊購買一個電話亭。
計劃中被認領的近6000個電話亭變身迷你咖啡店、圖書館、私人博物館甚至蹦迪亭,看來改造電話亭這種小case還不足以讓英國人想到頭禿。
日本的電話亭與其說是被人活化,不如說是被貓活化。
根據很多當地居民反映,冬天到來,貓咪發現了電話亭是個「開小會」的絕佳地點,溫暖安靜,沒有四腳獸的頻繁打擾,有心人還會在電話亭裡放上小魚乾,讓流浪的主子能好好開個會。
△日本電話亭常常長出貓。/ ニュートピ
包括成都、上海在內的許多城市,公共電話亭已經得到全面的升級改造,變成智慧綜合亭。
不僅是wifi熱點,還可以完成繳納水電費、代收郵件等一系列動作,一平方米也有一平方米的大用。
最有可持續性的活化,莫過於致敬。
日本的V-cube公司連同聯想公司推出了一座「工作電話亭」Telecube,讓員工在帶桌椅、電源的靜音小空間裡安心工作。
看來,只能打電話的電話亭逐漸凋零,但在電話亭小小空間裡的那份安全感,永遠不會過時。
【今日話題歡迎留言討論】
你記憶中用過的電話亭是怎樣的?
【今日作者】
郝香菇
編輯 | 二叔公
排版 | Gloria
原文首發於《新周刊》旗下公眾號「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