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報導中,我們對於「好物」的描述是:以 PGC 帶動 UGC 的形式來將一個中國版 Houzz 的故事,不過「好物」 CEO 張忠義告訴36氪,在過去的一年裡,「好物」經歷了兩次轉變:
從社區到渠道品牌:
和「好好住」、「好在」類似,好物的社區內探討的都是「買買買」的信息,而信息之外,商品的購買也是一個「剛需」,換句話說,用戶種草之後需要找個地方去「拔草」,因此,好物「順利成章」地轉變為一個家居飾品的渠道品牌,團隊利用在社區用戶需求的基礎之上和上遊工廠、供應鏈合作選品,並在各個電商渠道進行售賣;
從渠道品牌轉做品牌:
從今年 8 月開始,團隊開始試水自有品牌的設計和生產,好物的創始人之一沈錚認為,渠道是一個「安全牌」,因此現階段大家都在做渠道,但當上遊供應鏈端資源不發生質變或沒有創新時,渠道品牌進入了同質化競爭的階段,價格戰難以避免;此外,渠道之內產品仍是核心,如果要做出特質,必須回歸到產品本身上,從今年 11 月開始,團隊決定 all in 自有品牌。
根據團隊提供的信息,在現階段,設計類產品已經佔到了總 SKU 的 20%,大致為 400 個左右,而這些產品的銷售額也佔到了總體的 40%~50% 。
在家居這個4 萬億元的大市場裡,「品牌感」是相對欠缺的,前面提到的渠道品牌,從單品上來看,更多是走性價比的路線,從風格定位上,好物的品牌想要對標的是 Anthropologie ,即都市、清新、簡潔,主打 85 後年輕家庭,為這部分人群提供更多符合新消費觀和審美情趣的家居小物。
從做渠道考驗選品到自主設計生產,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區別於渠道品牌階段以買手選品核心,到了自主設計開發,「打樣」則是相對重要的一個環節,決定的是連結設計開發到量產的環節,是設計理念的落地。
因此,從本質上來講,做自有品牌考驗的其實還是從團隊上,就需要一批同時了解傳統工廠生產和創新設計團隊,基於這一點考慮,好物團隊找到了擁有 2 0多年家居行業外貿及供應鏈管理經驗的張忠義加入好物並擔任 CEO。
在產品生產上,好物自己沒有開發生產線,而是根據產品的生產需求在不同階段選擇和不同的工廠合作,例如在打樣和小批量測試階段選擇和相對
產品運營邏輯上,好物走的的爆品策略,用爆品帶來自然流量,以淘寶內為例,廣告投放的引流用戶佔到總體的 40% 。在售賣渠道上,除了線上外,團隊也計劃在 2018 年開設自己的線下店。
如果要做品牌,「獨特性」是關鍵,好物的聯合創始人沈錚告訴36氪,好物在產品設計中主要考慮了消費者的功能性訴求(是否好用)和情感訴求(是否好看),針對這一點,團隊在產品開發上,原有的社區、線下活動、主動進到用戶家進行走訪等都是團隊發現需求,進而轉化為設計靈感的途徑。
以好物的紙巾盒為例,在一次走訪中,團隊發現,出於不同空間的使用需求,有些用戶喜歡將紙巾盒貼到牆面上,因此,在新版的產品設計中,團隊就針對這一細節進行了改良。
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好物」的 APP 現在已經更名為「好家」,在團隊 all in 到家居品牌之後,社區的核心功能在於團隊直接和用戶溝通,收集需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