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在陵墓墓道的石刻和壁畫中,已經有了以鴕鳥為形象的作品,民間藝術家在鴕鳥蛋殼上畫各種內容精美的圖案,創造了一種新穎獨特的工藝品。
明末,在民間應市應節都有彩蛋,廟會上有專營彩蛋的,曾流行有龍燈雞蛋殼的說法,把畫蛋殼列入七十二行把畫彩蛋的叫蛋花師(俞劍華《中國繪畫史》)。
在清《日下舊聞考》一書中,有如下記述:餘嘗於燈市見一燈,皆以卵殼為之,為燈、為蓋、為墜、凡計數十百枚。每殼必空四門,每門必有榱栱窗櫺,金碧輝耀,可謂巧絕。
清末民初,彩蛋工藝已極為成熟。20世紀40年代,彩蛋畫主要產於蘇州,並成為當地傳統的民間工藝品。
1950年,蘇州藝人周公度在傳統彩蛋的基礎上,在鴨蛋殼上彩繪虎丘等名勝風景,設色鮮麗。虎丘寺僧果巖也參與彩繪,提高了彩蛋畫的藝術水平。後來天津的趙國良將傳統的繪畫技法和楊柳青年畫的吉祥圖案畫在蛋殼上,當時彩蛋畫生產逐漸發展,花色品種也逐漸增多,並銷往國外。20世紀60年代,趙國良的女兒趙偉繼承其畫法。70年代趙偉遷居北京,她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反覆研究。從工藝上大大地豐富了蛋殼藝術的表現力,比如:有雕花式彩蛋、鏤空式彩蛋、刮刻式彩蛋等。並且創出一蛋雙畫、一蛋雙鵰、一蛋雙繡。即:將一個整蛋均勻切割成兩半,一半為天,自強不息,一半為地,厚德載物。在半殼上繪畫、雕刻、刺繡,其中尤以刺繡彩蛋最為精湛,其中難度最大的是用頭髮在蛋殼上刺繡。用細若髮絲的針在薄脆的蛋殼上穿過千針,通過各色彩線、頭髮的穿入、刺繡出玲瓏精巧的手繡彩蛋藝品,堪稱三絕。在繪製題材上,也大大豐富了。有黃山十二景、紅樓十二釵、水滸108將、老北京民俗、楊柳青年畫,人物肖像、敦煌壁畫等;從組合形式上也有所創新,有的排列成方、成圓、成寶塔、燈掛、堆山等形式,還有立體畫彩蛋,即在蛋殼內裝有亭臺樓閣、山石樹木、英男秀女等,再裝進一隻小燈泡,電路一通,宛如月宮再現。
2009年8月,應我國駐歐盟使團的邀請,赴比利時歐盟總部、歐洲議會大廈以及荷蘭、盧森堡,參加由我駐歐盟使團、歐盟委員會對外關係總司、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魅力北京』大型展演等項文化交流活動。作品《金陵12釵》被荷蘭鹿特丹市政府收藏。作品《歡天喜地》被歐盟議長收藏。
彩蛋畫的製作工序如下:
①在蛋的側面或一端鑽一小孔,抽出蛋白和蛋黃。
②在蛋殼上彩繪或鏤刻各種圖案。
③將彩繪的蛋殼粘在裱糊絲綢的紙板上,或粘在紅木座上,外加玻璃罩。
彩蛋畫有平放、豎放和單只、成雙等形式。有的裝配成燈籠形、金魚形,下端綴以流蘇,可以懸掛。有的用不同規格、品種的彩蛋畫組成寶塔形。如蘇州彩蛋畫「梁山一百零八將」,是在壘成寶塔形的幾十隻蛋殼上彩繪108位梁山好漢,不僅人物姿態各異,而且顧盼呼應,曾轟動一時。
趙偉將彩蛋融繪畫、書法、刺繡、手工藝等多種文化藝術融合為一體,成為獨特的手工藝術品。每一件作品都在以奇特的方式傳播著中國古典文學、書法、古代名著、傳統手工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