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嘉靖和萬曆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如果要說誰能力更強的話,那顯然就是嘉靖更強。
我也一直認為嘉靖是一個生而知權謀的人,而萬曆在權謀方面顯然就要遜色很多。
嘉靖應該說是明朝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皇帝,因為他一開始只是一個藩王之子,而不是皇帝之子。
也就是說,他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即位當皇帝的資格。
可能是因為天命眷顧的原因,當時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兒子,所以只能從宗室之中找一個繼承人。
朱厚照臨死之前留下了一封遺詔,而依照的內容就是選定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
朱祐杬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
朱祐樘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夭折了,一個就是31歲病逝的明武宗朱厚照。
所以,朱祐樘這一脈到了朱厚照其實就斷了,那麼朱厚照就只能從血緣關係最近的一脈選一個人過繼。
明憲宗朱見深兒子很多,長子和次子都早夭了,這才輪到第三子朱祐樘當皇帝,而朱祐樘之後就是朱祐杬。
這也就是說,和朱厚照血緣最近的人其實就是朱祐杬這一脈了,朱厚照也是基於此因才選擇了朱厚熜。
朱厚熜以藩王之子的身份入繼大統的時候才14歲,這個少年皇帝可以說是「初來乍到」,正是主少國疑之時。
這時候也確實有幾個閣臣在秉持朝政,所以嘉靖一開始就受到了很大的掣肘。
比如「大禮議之爭」,也就是究竟讓誰來當皇考,這件事就是嘉靖的皇帝生涯中一個關鍵節點。
嘉靖當然是想讓自己的親生父親,也就是朱祐杬當皇考。
可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文臣卻說不行,朱祐杬只是一個藩王,你是被間接過繼給了朱祐樘,那就不能讓朱祐杬當皇考。
否則,這次過繼就有不合法統的味道了。
嘉靖也比較犟,我就要讓我爹當皇考,我是皇帝我說了算!
所以,雙方就展開了幾近3年之久的大禮議之爭。
只要他贏了,他就能從此徹底掌控皇權。
可一旦輸了,那他可能就還得蟄伏几年,把那幾個掌權的老臣給熬死,或者慢慢想辦法收拾他們。
嘉靖為了在大禮議中取勝,他開始重用錦衣衛,利用錦衣衛來打壓文官。
嘉靖三年,錦衣衛一共抓了一百多位官員,多數都遭到了當庭杖打,當場被打死的就有十六個人
嘉靖所表現出來的果決、狠厲和專權,讓那些士大夫害怕了,誰也不敢跳出來反對他了。
於是,嘉靖就贏得了大禮議之爭,也因此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皇權,大大提高了皇權的集中程度。
這個時候的嘉靖,也不過只有17歲而已。
嘉靖前期其實做得很不錯,手段和智慧都不缺,所以弄出了一個「嘉靖中興」。
只可惜,他後來沒把心思放在怎麼當一個好皇帝上,而是放在了怎麼修道上,否則他的成績單絕對不差。
嘉靖雖然忙著修道,可是權力什麼的卻始終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帝王之術運用得也頗為老辣。
嘉靖的權謀在明朝16帝之中,絕對能夠排進前五。
相比之下的萬曆其實就要遜色很多了,萬曆能夠穩坐幾十年皇位,其實多虧了張居正幫他打下了基礎。
可是說到權謀和能力,萬曆的確不如嘉靖。
嘉靖有一個大禮議之爭,萬曆則有一個國本之爭。
嘉靖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勝利,可是萬曆在國本之爭上僵持了數十年,最後卻還是只能選擇妥協。
嘉靖從14歲以一個藩王之子的身份當皇帝,到了17歲就贏得了大禮議之爭,把士大夫踩到了腳下。
萬曆呢?萬曆從一開始就是皇子,他9歲即位,可是一直到了19歲的時候卻還沒有真正親政。
倘若從14歲開始算起,萬曆用了5年的時間,也沒能從張居正手上拿回權力。
而是一直等到了張居正病逝之後,萬曆才得以順其自然地拿回皇權,他連報復都來不及報復。
嘉靖面對楊廷和,直接是硬碰硬。
可是萬曆面對張居正呢?其實那時候萬曆是很怕張居正的,張居正以帝師之身對他動輒訓斥,他也只能乖乖聽著。
到了國本之爭的時候,萬曆還是不敢直接硬碰硬。
他選擇了什麼辦法去應付群臣?躲起來,不見他們,這也就是萬曆幾十年不上朝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倘若沒有國本之爭這個誘因,或許萬曆也不會不上朝了,或許還能幹出一點成績來。
其實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就能夠很輕易地看出究竟是誰的能力更強了,顯然嘉靖要比萬曆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