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科學技術獎出爐 上海在自然科學獎上有新突破
曾慶存院士、黃旭華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具體類別來看,記者梳理發現,今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相比2018年度的38項增至4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也提升至185項(2018年為17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增加至10人(2018年為5人)。基礎研究領域和國際交流合作明顯增加。
-
北京連續三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其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主持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自2016年以來北京第三次斬獲該獎項。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含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含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含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二等獎148項。
-
國家自然科學獎初評公示,一南開大學項目獲建議一等獎
7月12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布第93號公告,公布了初評通過的5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5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閱公布的《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初評通過項目》注意到,53個項目中,初評建議等級為一等獎的僅有一個,即由化學評審組評審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該項目主要完成人均來自南開大學,包括周其林、謝建華、朱守非以及王立新。
-
TADF-OLED有望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 引言2020年3月2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布公告,對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1500多項受理項目進行公示。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數說諾獎:誰稱霸了自然科學的江湖
本文統計了1901~2019年的諾貝爾獎數據,盤點了自然科學領域獲獎者的國別、年齡、性別、獲獎機構分布、重複獲獎情況、獲獎者獲獎時的職稱和獲獎成果從發表到獲諾獎的時長,進一步直觀揭示百餘年諾貝爾獎的分布狀況。 (註:本文主要統計分析1901年到2019年間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的數據,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不在統計範圍內。
-
國家自然科學獎高校十年排行榜 北大位首
小編整理出2011年~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高校時序分析,其中北京大學位列第一。
-
物理所兩項成果摘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兩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包括「動力學新模式的發現及在塑性非晶合金材料研發中的應用」成果和與人民大學合作的「鐵基超導電子結構與磁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成果。
-
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所百年名校的2019年突破連連!
1月10日,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大會將本年度唯一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團隊,以表彰其原創性成果「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多牛?據統計,近10年來,包括南開在內,僅有4所高校牽頭斬獲這一獎項。2019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初評通過項目看中國科技發展的持續性
本月初,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初評通過項目公示,選其一二,從名稱來看,各位品評一下(主要是內容艱深,非專業人士不必深究)。只看名稱,是不是感覺我們的中學生科研也快登堂入室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初評通過項目部分截圖
-
兩所「雙一流」B類高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很突出,會升A類嗎?
但是,根據近十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第一完成單位為高校的統計數據顯示,湖南大學、東北大學表現很搶眼,其中2020年國家三大獎初評結果中湖南大學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東北大學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
解讀國人肺癌基因密碼,南醫大首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國江蘇網訊 在1月8日舉行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教授及其團隊的「中國人群肺癌遺傳易感新機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據了解,該項目首次揭示中國人群肺癌易感性的遺傳學基礎,填補了領域空白,也實現了南醫大歷史上國家自然科學獎零的突破。 「項目組主要針對腫瘤易感基因發現、分子分型和精準診斷生物標誌物及其轉化研究等方面開展工作,解讀國人肺癌基因密碼,探尋腫瘤精準防治新徑。」團隊專家介紹說。據統計,每年我國肺癌的發病人數超過70萬,死亡人數超過60萬,發病和死亡數均位居所有腫瘤疾病的首位。
-
這兩所「雙一流」B類高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很突出,會升A類嗎?
但是,根據近十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第一完成單位為高校的統計數據顯示,湖南大學、東北大學表現很搶眼,其中2020年國家三大獎初評結果中湖南大學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東北大學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
陳其榮: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與世界一流大學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高度集中於世界一流大學。這一引人矚目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獲獎前所受的高等教育高度集中於世界一流大學;二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從事其獲獎研究工作的場所,高度集中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我們先就第一方面予以考察與分析。
-
國家自然科學獎取消填報SCI他引次數:科技獎勵制度改革 | 科研圈日報
· 學術評價國家自然科學獎取消填報 SCI 他引次數:關注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2019 年是國家自然科學獎全面實行提名制的第二年。來自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的數據顯示,共收到有關專家和單位提名項目(人選)1609 項,較2018 年增加 85 項。其中專家提名 115 項,較 2018 年減少 18 項。提名最高獎 15 人,為歷年提名人數最多的一次。提名國際合作獎 33 人,來自 19 個國家,是歷年人數最多、國別最廣泛的一次。
-
2020茂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總決賽落幕,冠亞季軍和6個單項獎出爐
8月7日夜,2020茂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總決賽在市區文化廣場中心舞臺舉行。經過晚裝秀、旗袍秀及才藝展示、語言問答等環節的角逐,2號選手崔欣儀脫穎而出,摘得桂冠。7號選手邱悅、9號選手梁夢宇分獲亞、季軍。
-
茂名設「拔尖人才獎」表彰高考學子
設「拔尖人才獎」「教學質量優勝獎」激發茂名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今年6月,茂名市教育發展促進會在陳華偉、鄧鈞升等一批熱心教育的社會賢達的支持下成立,本次獎教獎學活動充分彰顯了促進會的宗旨。「拔尖人才獎」獎勵設置(一)「拔尖人才獎」獎金總額:290萬元。(二 )獎勵辦法1、學生個人獎被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錄取的學生,每人獎勵20萬元(含「金中獎」10萬元)。2、學校團隊獎每一個被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錄取的學生,獎勵學校團隊50萬元。
-
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放榜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歷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誕生於1986年。20世紀80年代初,為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變革科研經費撥款方式,中國科學院89位院士(學部委員)聯合署名致函黨中央、國務院。隨後,在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於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年資助了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自然科學獎評選有多嚴?哈工大10個項目,0通過
現如今,更看重科研成果,而評價科研成果主要是三大獎,分別是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進步獎。這三個獎側重面不同,但都是我國最高的科技類大獎。今天就著重說自然科學獎。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個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
-
李傑與國家自然科學獎:19年學術長跑換來的源頭創新
,同濟大學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位列全國高校第四位。這一項目在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用一個方程,給結構抗災可靠性奠基 「長期專注於結構工程研究,收穫的卻是國家自然科學獎,實屬不易。」在學術圈內,同行們對於李傑這一獲獎成果的含金量看得更為真切。 其實李傑的這份好運背後,也有「寂寞長跑」的過程。
-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丨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水稻高產...
糧食安全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產量事關糧食安全,而育種創新正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