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2020-12-10 零五茶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很多人的大概看到這個狗字,立馬第一反應是:什麼?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也把老百姓當狗一樣?

其實則不然。根據南宋金丹派南宗的創派人,「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對《道德經》的註解。

天地不仁,這個不仁」是指無心,而「芻狗」是指用草紮成的狗,用於祭祀,用後便丟棄。在白玉蟾的註解為:任其自然。聖人不仁的註解為:以天地之心為心也。以百姓為芻狗下面注釋著:尚自忘我,豈有他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是沒有心的,任期萬物自然發展,聖人是遵循以天地之心為心,連自己都沒有,怎麼還會有其他。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根據白玉蟾的註解,天地之間既天地的心,就像鼓風吹火用的器具,運而不息,生生不息;虛而不屈:用之無窮。動而愈出:純亦不己。

多言數窮:如何說得。就像佛教裡面的:不可說,一說便是錯。不如守中:盡在其我。還是守中,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物極必反。

老子的整個思想的核心就是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辯證法思維。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所以所謂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實際上的意思是聖人是遵循天地之道,而天地又是沒有私心偏愛的,遵循著自然產生、自然演變。所聖人也沒有私心偏愛,不會去偏愛百姓,不會以拯救蒼生為己任。聖人是要追尋的是同天地之心一樣的的這個自然規律,其實也就是這個世界內在本源「道」,道生萬物,萬物皆有道。因為萬物皆有道,所以多言數窮,如何說得盡,道得明。能說清楚的就不是道了。既然說不清楚道不明,那就守中吧。

最後,這句話並無貶褒之意,就是一句勸人按客觀規律辦事,無為不言。並不是什麼狗不狗的。讓人聽了震驚。老子的《道德經》太博大,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歡迎熱烈討論。

相關焦點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
  • 老子為何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難道聖人沒有仁愛之心嗎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這段話裡,老子說,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作芻狗;聖人也不仁慈,把百姓當作芻狗。真的是這樣嗎?不!
  • 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現在好多人認為,你看天地是殘暴的,有地震有海嘯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搞得萬物很悲慘,可見天地是很邪乎的存在,聖人不把老百姓當人,連條狗都算不上,還是一隻用草扎的狗,可見統治者也是殘暴的,人世間就是這麼不平等。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將萬物都當成狗一樣驅使。我們很多玄幻小說中也經常看到這句話,大多數小說都是如此理解。
  • 老子所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很多人斷章取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那麼這句話理解之後,我們來看看其中所表達的意思,老子講到的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是將百姓們看作是狗,這樣的解釋當然是行不通的。
  • 老子的儒家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
    在講老子的言論前,小編先來帶大家學習一下世界的各種宗教觀念。說到宗教,小編認為不管哪種種族都會在心中有個保護神,而這個保護神在西方被稱為上帝,在咱們東方則被稱為天或者帝。但是天意總不隨人意,天地間有山洪,有地震,有時還會有暴風雨,人們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渺小的就像一隻螻蟻。這樣的現象一發生,人們就開始抱怨。甚至在許多詩經中,都有很多抱怨天、詛咒天的詩歌。還記得竇娥冤嗎?竇娥當時雖然是對天的控訴,但小編認為,竇娥還是寄希望於上天的,因為她覺得不是上天不分好歹,而是暫時被迷了眼睛。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說了些什麼?
    老子就絕對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他知道,天是沒有感情的,天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你贊他,他不知道,你罵他,他不知道。所以,天就是一個冷冰冰的存在。這個存在,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道,就是宇宙間最高的規律。莊子有個故事,或許對我們理解老子的道,理解老子的自然哲學很有作用。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視萬物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貴賤分別。所以天地對待世間萬物是一律平等無私的。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最主要的哲學觀點之一就是:自然無為,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存在以及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受到任何外在意志的支配。說通俗一點,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發展就像放羊,但沒有牧羊人。這個觀點深深植根於《道德經》,然而《道德經》還有另外一席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為何又說天地在幹預「萬物」呢?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今天學習第五章,其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歷代解釋很多,首先來看甲骨文芻、狗兩字的字形與字義。     莊子說「芻狗」是古代祭祀時候,用草扎的狗,做好以後給它戴上頭冠,披上衣服等等進行裝扮,是祭祀鬼神用的。在用得到它的時候就給它裝扮上盛裝,祭祀完畢,就在地上任行人踐踏。拾柴的人撿回去用於燒火煮飯罷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草扎的狗,他不是珍貴的東西,只是祭祀的時候用,用完了也就扔了。人們用他祭祀天地和鬼神,是一種尊敬。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原來是解釋成「天地和聖人無所謂仁愛,也無所謂不仁愛,對萬物和百姓都平等對待,沒有偏私」,聽上去也很有道理,而且在第三十八章也寫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意思是失去了道就只能靠德,失去了德就只能靠仁,失去了仁就只能靠義,失去了義就只能靠禮。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五章,這句話頗具爭議,一直被人們所誤解。人們之所以誤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沒有聯繫上下文導致的,從字面上去理解了,認為老天是不仁慈,是冷酷無情的,只把世間的萬物,當成狗。既然老天都自私自利了,何況人呢?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如《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為是社會道德敗壞到一定地步,才會有仁義產生,換句話說,到了社會需要弘揚仁義道德的時候,一定是道德早已敗壞。
  • 沒有天地不仁,更沒有聖人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開頭就說天地不仁,請問有誰會覺得天地不仁義嗎?請問老天有沒有哪一天到了白天天不亮、晚上天不黑?絕對沒有,老天非常守時,白天給萬物陽光,讓萬物生長,晚上讓萬物休養,非常仁義了,一年四季都在滋養萬物,有句話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老天和大地都非常仁義,白天黑夜,一年四季不停的在生養萬物,從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