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小米橫空出世,石破天驚地提出硬體軟體一手抓,兼以網際網路思維的手機模式。2020年,小米已經突破2000億大關,向著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未來堅實邁進。
今天,路sir給大家分享的是講述小米10年成長史的《一往無前》。
一、從金山出走,雷軍開始二次創業
說起小米的創始人雷軍,高考本來可以上清北,卻求穩去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兩年修完四年的學分,大三就開始自己編教材。畢業以後,雷軍加入金山軟體公司,從一個天才程式設計師起步,一步步幹到了總經理、董事長。
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金山最重要的產品WPS被微軟Word逼得走投無路,差點兒就要破產。
雷軍臨危受命,硬是力挽狂瀾,主持開發出了《金山毒霸》、卓越網、網路遊戲等新的業務線,終於帶領金山走出困境,並在2007年10月成功上市。但在金山上市以後,雷軍也功成身退,成了一名天使投資人。
同樣在2007年,手機行業迎來了重要的分水嶺:蘋果發布了基於ios系統的第一代iPhone,谷歌也發布了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安卓。
雷軍作為一名重度的電子產品發燒友,第一時間就入手了各種智慧型手機來進行研究。慢慢地,他開始明白,智慧型手機就是自己二次創業的方向。
在當時,中國市場上只有兩種手機,一種是以諾基亞為代表的洋品牌,一種是粗製濫造的山寨機,國產品牌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而智慧型手機剛剛起步,價格動輒四五千元,很少有普通人願意買。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集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硬體製造和代工廠,大部分的洋品牌手機,就是在本土工廠製造組裝的,而且成本非常低廉。可是經過外資公司撈一筆品牌溢價,再加上經銷系統的層層加價,到消費者手裡時,價格就已經虛高了。
這讓雷軍有了一種使命感:是時候打破這樣的格局,讓中國自己的手機品牌帶給人們更多的實惠了。
二、 「鐵人三項」:硬體、軟體、網際網路
簡單地說,雷軍要做的,是創建一家以安卓為底層、軟硬體一體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追求產品的極致性價比。他認為,要讓消費者享受到極致的性價比,應該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同時抓硬體和軟體,追求極致的高質量。
一般我們講一部手機的性能,主要就是看硬體,比如晶片快不快,內存大不大,屏幕解析度高不高,材料質地怎麼樣等等。但是雷軍認為,硬體性能只是使用體驗的一個方面,軟體其實也很重要。如果只關注硬體,卻沒有在人機互動上面下工夫,各種功能用起來不舒服、不方便,那麼就算速度再快,也算不上一部好手機。
因此,必須在安卓系統的基礎上,深度定製一套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以及系統應用,來配合頂級的硬體配置,才能給用戶最佳的體驗。
二是藉助網際網路,追求極致的低價格。
早在金山的時候,雷軍就從零開始做過電商平臺卓越網,雖然後來迫於資金壓力賣給了亞馬遜,但他堅信,高效率的電子商務才是未來銷售的主流。所以,雷軍希望把手機直接放到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上,通過線上銷售直接提供給消費者,而不需要經銷商,才能把流通中產生的費用壓到最低。
當然,軟硬體一體和網際網路組合在一起,作用可不只有提高性價比那麼簡單。在雷軍看來,手機不只是一臺機器,更是人們進入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公司除了賣硬體,還可以通過配套軟體,持續地為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服務,從而獲得更大的價值。
這樣一來,硬體、軟體、網際網路三大要素就可以相互支撐,形成一個循環。後來,這種模式被人們稱為「鐵人三項」。
想清楚了商業模式,雷軍開始從人脈圈裡尋找志同道合的創始人,有來自谷歌、微軟、摩託羅拉等各大外資巨頭的技術總監和核心工程師。
新公司的名字定為小米,米的拼音MI既代表移動網際網路Mobile Internet,又代表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2010年4月6日,在北京銀谷大廈,小米的第一批員工們聚在一起,每人喝下了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從這一天起,小米開始了它驚心動魄的第一個十年。
三、雙管齊下,潛心打磨小米產品
剛誕生的小米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打造作業系統MIUI,二是打通手機硬體的供應鏈。這一邊,軟體團隊忙得熱火朝天;可另一邊,小米的硬體團隊卻一度沒有進展。
從一開始,小米的幾個創始人的想法就很明確:小米的手機必須有頂級的配置,只用高通的旗艦級晶片,只用給蘋果、三星供貨的製造商和代工廠。但要做到這點哪有這麼容易?
因為手機的供應鏈關係不只是採購、供貨那麼簡單,很多元器件都是獨家定製的,甚至供應商也得投入資金來聯合研發,所以供應商們對於和小米這樣的新品牌合作是非常謹慎的。代工廠也是一個道理,越是頂級的代工廠越不缺好客戶,自然也不願意把資源給新的品牌。
最終,雷軍不得不親自出馬談合作。雷軍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的硬骨頭,慢慢打通了供應鏈體系。
花了大精力來開發手機作業系統,又一擲千金聚齊最頂級的配置,小米最終做出來的手機,能不能一鳴驚人呢?網際網路的模式能不能成功呢?
四、 為發燒而生,手機收穫無數「米粉」
時間到了2011年4月,小米手機可以準備發布了。辦公室裡一片歡騰,但人群中央的雷軍反而冷靜了下來。在激動之前,他必須先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給手機定價。
而小米手機能不能成功,定價策略非常關鍵。
終於,8月16日,小米第一代手機的發布會如期舉行,記者媒體、全國各地的「米粉」,把會場擠了個水洩不通。
而小米1也沒有讓他們失望:這是市場上第一款雙核1.5G手機,擁有全球最快的主頻速度,4英寸的屏幕,800萬像素攝像頭,通話時間900分鐘,待機時間長達450小時。
而當巨大的、金黃色的「1999」顯示在大屏幕上時,發布會達到了最高潮,尖叫聲和掌聲幾乎快要把屋頂給掀翻。1999元什麼概念?同等配置的手機都在4000元上下,而小米直接把價格砍掉了一半!
發布會的空前成功,給供應鏈團隊和電商團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從2011年9月5日小米1接受預訂起,計劃的30萬部很快就被訂完,不得不提前關閉預訂通道。
可與消費者的熱烈搶購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小米比蝸牛還慢的出貨速度。小米之前得到的掌聲有熱烈,現在挨的罵聲就有多慘烈。急切的消費者們拿著預訂碼一次次地登錄小米網,顯示的卻總是「缺貨」,甚至還收到了停售通知。
這樣的情形,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還將反覆上演,對小米「飢餓營銷」的質疑也越來越多。不過質疑歸質疑,人們對小米手機的追捧還是絲毫不減。小米2012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26億元;2013年,小米的銷量同比增長了一倍,成為國產智能機的領頭羊。
隨著小米在手機市場上站穩腳跟,雷軍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希望從手機開始,逐漸滲透到其他硬體領域,甚至改變中國的整個製造業。
五、生態鏈起航,高瞻遠矚布局物聯網
同樣是2012年6月,小米成功完成了2億美元的C輪融資,整體估值40億美元。雷軍覺得拓展硬體布局的時機成熟了,於是邀請老朋友王川入夥。
王川在硬體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加盟小米後,王川帶領團隊進軍當時正熱門的智能電視,五個月後成功推出了電視機頂盒產品,也就是「小米盒子」。而2013年9月,在小米3的發布會上,小米第一代智能電視也正式亮相。
不過思來想去,雷軍覺得小米還是要專注做手機。與其做大而全的航母,不如牽頭組成一支艦隊。也就是說,與其設立一條條新的業務線,不如用投資的方式來孵化其他硬體公司。
於是2013年年末,小米的生態鏈部門誕生了。雷軍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能孵化100個企業,改變100個傳統製造業。於是,手錶,手環,照明,插頭,無人機,電飯煲,平衡車……小米的生態鏈越來越豐富。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讓不同的硬體互相連接,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於是小米開發了一個物聯網模組,裡面包含了一套可以連到雲端的實時控制系統,硬體企業只要把這個模組嵌到產品的電路裡面,就能輕鬆地實現智能化。
與此同時,小米的手機業務繼續跑步前進。
2014年,MIUI用戶總量突破7000萬,手機市場份額衝到了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前谷歌安卓全球副總裁雨果·巴拉也宣布加入小米,幫助小米走向國際化……而隨著2014年12月,小米宣布融資11億美元,整體估值達到450億美元,它更是成了人們競相膜拜的商業神話。
誰知,正是這輪融資,讓小米走上了下坡路。
六、低谷到來,小米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
從小米公開「鐵人三項」模式以來,想要複製這一模式的人不少。但新玩家雖然層出不窮,可對小米的威脅還是有限。
壞就壞在小米這一次高調的融資,眼看小米的估值從兩年前的40億美元,暴漲到現在的450億美元,大量的資本瘋狂地湧進了這個行業。而小米的競爭對手,也借著資本的力量,兇殘地成長了起來。
如果說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是外患,那麼更致命的是小米的內憂。
一個是國際化遇到挫折。小米4雖然在國內大賣,但在印度卻面臨滯銷,到2015年4月已經積壓了10億元的庫存。為什麼呢?原來,因為關稅和物流費用,手機的售價比在國內還要高一些。更要命的是,主管國際化的高管認為4G對印度來說太超前,所以賣的小米4都是3G版。
再一個就是老生常談的供應鏈問題。2014年7月發布的小米4,因為觸控屏的供應商突然倒閉,長達三個月不能正常出貨。第二年的小米5,因為和高通的訂單系統沒打通,晚了一個月才被排進生產線。
最慘的還是小米Note2,因為供應鏈團隊在一次會議上和三星的高管鬧崩了,導致三星和小米終止合作,發布時間被整整延遲了一年。一而再、再而三的缺貨讓小米深陷輿論的漩渦,競爭對手也趁機擴大了市場份額。
同時,小米技術積累不夠的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以2015年初發布的小米Note頂配版為例,它所使用的高通驍龍810晶片出現了嚴重的發熱問題,最終不得不以降價1000元清倉收場。
相比之下,三星很早就在技術評估中發現了這一風險,並決定放棄使用這款晶片。另外,蘋果早在2013年底就推出了指紋識別和指紋支付,可小米的Note系列卻沒有跟進,這讓不少「米粉」感到失望。
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小米的銷量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明顯下滑,很快在2016年第一季度跌出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的前五名。
面對困境,小米將怎麼做?
七、 重新出發:整頓創新,擁抱未來
雷軍意識到,小米走到這一步,本質是管理有問題。首先是結構太過扁平,管理不夠系統,等員工規模達到幾千人的時候,就變得隨意和混亂。其次是各部門的配合不夠緊密,尤其是手機硬體部門太過強勢。最後,團隊的業務能力沒跟上成長的速度,而過高的估值又讓人開始膨脹,這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摔跤。
2016年5月,經過反覆的糾結和權衡,雷軍換掉了手機部的負責人,自己親自接手。隨後廢除項目組結構,組建了產品、研發、供應鏈和質量四大模塊,加大了對核心器件的研發力度和質量檢測,還把做了小米移動電源的張峰請來負責供應鏈體系。
同時,小米開始調整商業模式,探索線下銷售的新渠道。於是,2015年9月,小米在北京試著做了第一家線下店,不僅賣小米手機,也精選了一些熱門的生態鏈產品。
雖然店鋪的位置不太好,左右鄰居賣的都是被子、毛巾之類的家紡,可是幾乎每個來商場的人都會到小米的店裡來轉轉。結果,因為客流量大,銷量高,這個店竟然很快就盈利了。有了這次的經驗,小米全面開啟了線下擴張之路,一方面把「小米之家」開到更多的城市去,另一方面也和零售商展開合作,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小米。
而隨著消費升級和智能家居風口的到來,小米此前在生態鏈和物聯網上的布局也終於得到了回報。2016年,小米來自生態鏈部門的收入已經達到100億元。藉助生態鏈產品上搭載的物聯網模組,小米成功把手機打造成為智能家居的核心,更是在2017年,進一步推出了智能音箱「小愛同學」。
和市場上其他智能音箱相比,「小愛同學」不僅可以實現播放音樂、播報天氣、規劃交通路線等智能音箱的一般功能,還可以讓用戶通過語音來控制家裡的小米智能硬體,和小米智能插座上的第三方產品。到2018年底,「小愛同學」已經有超過3400萬的月活躍用戶,總的設備連接數超過1.3億臺。
2019年,小米登上《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榜單,並被歸類為網際網路企業。這證明,「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是成功的,也為小米的第一個十年點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