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雲臺母校瑣憶,寫了我們在母校的求學經歷,書接前文,再憶憶在母校的從教經歷。
一九七二年,雲臺中學校長李延調任掌裡中學校長兼學區校長,同時高治平、張述秀兩老師由民請轉為公派,調入新的單位。王靜波調入雲臺中學任校長,龐效賢老師調入雲臺中學任教。一九七五年王校長調出,楊滿春校長調入,至一九七七年楊校長又調出,楊怡校長調入。教師也出出進進,前後教中學數學者有龐效賢,王靜波,楊友峰,楊正昌,王常仁和我。教語文者有楊慕震,陳士雄,竇仁,劉炎和我。教物理者有龐效賢,王常仁和我。教化學者有王靜波,我和楊友峰。
我從一九七三年初涉教壇,到一九七七年底考試轉正,在雲臺中學整五年。其中一九七六年第一學期在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師資班培訓,所以在雲臺中學教學實際只有四年半。在這四年半內,教小學課一學期,教中學課四年。其間擔任小學班主任一年,中學班主任三年。下面我就這段教育教學經歷梳理一下。
一、步入教壇
一九七三年正月的一天,天氣晴朗,已經結束高中生活的我,正在本隊祁家灣口和兩位農民挖收集雨水的水窖。兩個人在窖內一個用鐵鍁往筐內抄土,一個往上打土,另一個在窖口倒土。一天四歇,三人相間輪換。
正當我在窖底揮汗如雨抄土時,窖口一暗,只聽頭頂上面有一個聲音響起:「表弟,表弟,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話是對我喊的,喊話的是我的一個表兄,復員軍人,生產隊的民兵排長,剛從大隊開會回來。聽到喊話,我停下了抄土,「我能有什麼好消息?"「大隊決定你到雲臺中學當教師。"「真的嗎?"我真有點不相信。因為當時一切都是貧下中農優先,我家是中農,還是老上中農。「真的,大隊領導做過調查,認為你的學習成績最好,只有你能把學生教好!」看來真的是老天開眼了!
不幾天,學校開學了,我來到了學校。校長是王靜波。王校長分配我擔任小學三年級班主任、並教三年級語文,二年級數學。別看只是小學課,但對我來說還是具有挑戰性。首先漢語拼音對我是缺門,上小學時從沒學過。好在同辦公室的陳老師教了多年低年級,對拼音教學內行。我趕緊拜他為師,突擊學習漢語拼音。好在我已學過英語,所以拼音字母的書寫沒犯什麼困難。
經過一番努力,我掌握了聲母、韻母、複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以及它們的發聲方法,明確了陰、陽、上、去四聲的標調和發聲。對於課文,我從字詞句篇研讀,對字從字形、字意入手,辨清字形,理解字意,組詞、造句、說話。讀準字音,辨清字形,做到會認會寫。對比同音字,根據字意連詞要求會寫。掌握字意,能組詞造句,會用。組詞成句,一句話的主旨要明,其意要懂。段由句組成,一句話一層意思,各層意思之間要連貫,不重複。幾句話的主旨就是這段話的要意,幾段話的要意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不但要會概括,還要會應用。同類事物、同類過程可用相同的話來表達,這就有了寫作的訓練基礎。
就這樣,我走上了講臺。
我的教學,雖然不合大套路,但教學效果尚可。因為當時村上學生多,還有幾個三年制班,校內還有個平行班。每次考試學生成績都不落人後,往往還高於其他班。為了克服我拼音四聲不準的缺陷,充分發揮小先生的引領作用。陳士康等四聲讀得準,我就指揮他先為大家正音,給大家領讀。就這樣撕爛、嚼碎、消化。算是我的小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學入門。
二、燃情歲月
我的教學,是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練習、檢查都做成了卡片,減少時間浪費。調動學生積報性。做題要求既對又快。那就得專心聽講,掌握正確方法。我著意強調容易出錯的地方和容易出錯的原因,把錯誤解決在學生練習和做題之前,注意選好提前量,打好預防針。要求學生要學的輕鬆,課堂任務課堂完成,作業也要在下課之前全部完成,課堂上全部學會。
小學教學,要使教學效果好,一要嚴要求,上課注意力要集中。二是要激發學生興趣。學生有興趣了,愛學樂學就容易產生疑問,就容易"憤",就好「啟",有「悱"就好「發」。所以,在小學教學中,組織教學尤為重要。我用教鞭組織教學,不同的過程用不同的方式指揮。就像大型樂隊指揮手中的指揮棒,對每一個教學進程都有不同的方式指揮。比如讀音、組詞、書筆畫、組詞、提問(每個人都有序號,只在黑報上用教鞭畫出序號),教師一般不動口指揮,而是用教鞭說話。這就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容不得半點分心。再就是激發學生互相競爭的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有個共性,就是家長的話由於驕慣多不理採,你叫複習、你叫作業他說老師沒安排而不採。你輔導不管正確與否都不聽,要聽老師的。這就叫向師性。教師的責任主要要因勢利導,要培養正確整齊書寫的習慣、作業按時完成的習慣、作業認真檢查的習慣、第一時間完成作業以及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等等。再就是比學趕超的芬圍的養成。差不多程度的相互比,跟進步了的比,跟自己的昨天比,與假想的比自己超前者比……
為教好學生,使他們養成求知的欲望和好的學習習慣,我上課時,心無旁鶩,時刻觀察教學對象的一舉一動,甚至緊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他們眼睛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到你的教學是不是吸引了他,是不是超越了他的認知基礎,超越了,學生就迷茫,就需要補充複習已有舊知。問題提得大了,就要拆解成小問題。籠統了,抽象了,就換個簡單的,具體的。一種啟發不成就要換個方式啟發誘導。學生懂了,顯示的眼光就是欣慰,你就沒必要多講再重複再強調,而是應因勢利導,加深加難,使其跳起來摘桃子。
正是因為我對教學專注,所以才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杜甫有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老師的付出就如這春雨,淅淅瀝瀝,又仿佛無影無聲。他們對國家、社會、家庭以及學子們的作用不是狂風雷霆,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浸潤,是遷移黙化。其教誨,就如這春夜喜雨一樣,是循序浙進,是潤物無聲。
一九七三年下半年,遼寧發生張鐵生白卷事件後,教育形勢就一直不太樂觀,七四年又有黃帥事件,接著會寧也有蒲海城典型的出現,全國學朝農的推廣,會寧遠學朝農近學中川現場會的推波助瀾,所以,這幾年的班不好帶,教學不好搞。
不過,既已踏上教育之路,就得跟著初心走。在此其間,我先後教過化學、數學、物理、語文等中學課程,由於擔任班主任既得教政治,還得進行班級管理。
七四、七五年間,我接手一個初中班,教數學,並擔任班主任。
先是引入農業學大寨運動,師生要參加興修水平梯田建設。為此,作為班主任要帶學生下隊參加修水平梯田的勞動。數學課也引入高程測量教學,服務於興修水平梯田。還要自制土水平儀,進行實測和實修。
我在帶學生參加過幾個生產隊的一個輪次的修梯田體驗後,校門口操場南邊一塊學農基地就責無旁戴,成了我們教學和實習的工地。
那塊地大約四五畝,屬於斜坡地。我們把地先分割成了多個方塊,編上號,每塊又取四個測量點,在施工圖上標上序號,分別測出標高,填入施工圖中,再進行土方計算,取高填低,求得中位線。教師教方法,學生實測實填實算。學會了高程測量和土方計算,又運用優選法確定各塊地塊的取填出路。使取土運輸以最省原理處理,減少物工浪費。學生都測過、記過、算過、規划過,經親自參加施工,進行了實踐檢驗,高程測量學會了。
這時公社正組織各大隊及主要社隊修梯田技術員進行測量培訓,公社水利水保員胡永楨帶他們進行了現場參觀和觀摩,在當年的教學中可是一次獨特的公開教學。數學其他教材,我還是採取抽空擠時,該講的講,該練的練,抽象難懂了,畫圖,畫線段,儘量使其直觀易懂。記得一元方程應用題中有一道小鬥出大鬥進的應用題,其數量關係學生較難理清,我畫出兩個鬥圖,他們把數量關係對應一理,方程就一下子列正確了。
記得那時化學的教學,因條件所限,大部分的實驗開不了,我就講實驗,現場描述現象,意淫真實。
如電解水,畫上啟普發生器,畫上氣體收集裝置。講電解操作,講氣體發生,冒泡後收集。講排水法收集、排空氣法收集,手中拿試管用火柴在試管口演示助燃和可燃(點燃)現象。氧氣助燃,餘燼火柴梗復燃,做出燒手指的誇張舉動。氫氣點燃爆鳴,口技爆鳴,用手捂耳做出誇張舉動,有如身臨其境之感。該實驗在當年一沒儀器,二沒電,只能講,只能心領。
物理教學也是儘量創造條件,一個是多打比方,一個是多動手。實在沒辦法,原理都一定要講透。如簡單機械講滑輪,舉農村都見過的轤轤,指出它就是定滑輪,也可以改裝為動滑輪。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不省力,動滑輪省力,但要多餘通過距離。等等能聯繫實際的儘量聯繫實際,能打比方講通俗的儘量講通俗。
而對於中學語文教學,我自認為是我的弱項。但在一九七七年,楊怡任校長,讓我管教務,這時原來的語文教師楊慕震、竇仁等相繼調出,語文教師緊缺,學校又決定要我除教物理、化學外,還要教語文。
教語文,分析課文,講讀課文,同樣就是要多鑽研,多下苦功,多提煉,多概括。另外力求講練結合,邊講邊練。再主要引導、鼓勵學生多閱讀。常以自己在無書可看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借書,擠時間閱讀,就連推磨都抱著書本的親身經歷教育引導學生。
那時,我家裡條件艱難。記得常常母親晚上做飯時,煤油燈放在碗板上,我則擠到灶臺前,飯前飯後都陪著母親、伴著油燈讀書。當年的我嗜書如命,讀書如痴。經常燈焰燒了頭髮,燒了帽子還不覺得。
面對紛煩複雜的教育局面,幾年來,我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手段,並使其貫穿教育於生產勞動之中。如,我曾經讓學習相互差不多的同學自動結成小組,從到校學習習慣、作業的整齊正確、對學習過程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探討解決等等方面進行對比和交流,促進共同進步。
同樣是秋收,完了之後,讓他們各自寫出記敘文章,相互交流,我又適當點撥。
同樣是修水平梯田,休息時讓他們互相討論簡單機械的支點、力臂、力矩等問題,以及如何省力和不省功的道理,還有高程測量,土方計算等等。我是捕捉到一點,及時總結推動。
總之,不搞單純的勞動,抓住機會灌輸學生以學為主的宗旨。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習慣,養成處處留心皆學問的意識。
當年的教學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許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現在只能記起一鱗半爪,且前後並不連貫。但有一點,我對當時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擔責的,是認真對待的,沒有絲毫的敷衍塞責。正是由於自己的認真負責,也為自己結出了豐碩成果,轉正考試,如願以償,以較好成績摘得正果!
三、難忘軼事
一曰畢業推薦。七五年底,我所帶班當年小學時大家公認基礎比較差些,為此七三年學校搬遷時還留在老校區,好處是七四年升入初一時補充了幾個外大隊外公社的年齡小者,他們比較聰敏些,經一段培養,學習習慣形成後,是班上的中堅力量。和班內唯一的一個合起來共五人,都是屬虎的,我稱之為五隻虎。
在推薦的時候,兵分三路,一部分上城關中學,一部分上甘溝中學,一部分留級(謝天謝地,沒有絕情到回隊勞動)。
從當老師的良好願望來說,還是喜歡讓學得好的升學,學得差的留級。推薦講明上面的政策和人數後,學生經一番爭爭嚷嚷、拼鬥之後推薦出了名單。
我一看基本還能說得過去,提交後,大隊黨支部通不過,原因是有些貧下中農子女的結果不理想,而推薦上高中者幾位學習好年齡小者除一人外,都有社會關係不是清一色貧下中農或有這樣那樣原因而通不過。
推薦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第一次還容易些,一反覆那可是難上加難。你想已推薦上的,都想繼續被推薦上且不能低於第一次結果,都想爭取更好的結果,如已推上甘溝者除要繼續推上且還想上城關中學。
推薦返工從下午一直進行到晚上十點,連個小便都不敢去。再沒有一人管你,你得咬牙堅守著,動員著,安撫著,防止動武,防止出事故,真是心力交瘁。最後總算有了結果,按大隊黨支部意願,幾位學習好,年齡小者被拉下留級,我的內心實是受傷不淺。
好在他們留級後仍保持原來的學習勁頭,繼續是好學生,所以第二年終於升學了,七九年高考時都如願以償,高考錄取。他們中就有正廳級的何宗仁,副廳級的王效騫,副高職稱、西北師大附中化學教研組長李學斌等。
當晚推薦結束之後,我以劉皇叔的眼淚安撫同學,並做了詳細嚴密安排,分成了幾大組,把路遠者全安插到幾處就近入住,每組強調必須互相吆喝知會安全到家,我也帶回了四人到家住宿。慶幸這時學生才十三四歲,十四五歲,年齡小,也單純,容易安撫,沒有出事故。此事到現在憶及,都有些後怕。
二曰兩把三稜豆。1973年暑期,張灣新校區的建設如火如荼,正到了節骨眼,大隊決定民請教師假期全部參加建校勞動,我和另一教師白天參加建校,晚上還要看校,主要是看護建校現場,防止物料丟失。七三年、七四年的生活困難跟六O年的困難有得一比,只不過七十年代,有返銷糧,每天有八兩原糧。暑期階段,所供應返銷糧是三稜豆。
現在我們查百度,指出三稜豆不能食用,但在當時卻是一種返銷供應糧。豆面燒湯不及玉米面更不及莜麥麵,清湯寡水。加上野菜也稠不了。
我中午放工回家,路上要走近一個鐘頭,因為餓,走在路上東倒西歪的極不精神。但自己初為人師,還得注意下形象,為此手中拿張報紙,樣子在看,這樣才能走的更慢,遮掩一下疲態。
同時,為了減少運動損耗,我也決定晚上不再回家。母親每天中午給我另留一塘瓷碗湯,裝在一個小罐內下午帶回,晚上休工後一熱,不再跑路。
記得有一天下午從家中返回時,天氣炎熱,走到校時,上氣不接下氣,下午又是高強度的和泥、供泥和搬運基子(土塊),一個沒忍住把罐內的晚餐提前喝上了。晚上休工後,在爐子上燒了些水,再無它吃,怎麼著也難以安定。於是就在校園轉,找尋看有什麼進口。當我轉到前面教室時,發現教室門開著,地上堆著些三稜豆植株。便走進去捜尋,還好有一些秕豆莢,於是便慢慢摘下,剝掉皮,將秕豆子集到一塊,有兩把。拿回房間放到爐盤上烙了烙,沒管生熟,三下兩下就食入肚內。總算支吾了一頓,且還是一頓特色加餐。
三曰洋芋就蜂蜜。吃蜂蜜可用會寧叫做油草帽的千層油餅,也可用熱饅頭,但最愜意者為蕎麵攤饃饃,但都不及那頓煮洋芋就蜂蜜吃得香,吃得記憶猶深,其情難忘!
那是七四年國慶節前後的事。學校照例要帶學生下隊收秋。本次是到李灣隊拔蕎。當年由於天旱,糧食長勢遠不及現在的糧食長勢。蕎也長得很稀疏,學生拔起來很容易過去地場。到下午老早就完成了收拔任務。照例要分開到老百姓家中去吃煮洋芋。
這時我是王俊英的班主任,家長和隊長協商安排我和陳士雄老師、龐效賢老師、張述賢老師到王俊英家去吃煮洋芋。一進門,端來了一大木盤挑揀的一樣大綻著相同花朵的煮洋芋,每人還端來七分一碗蜂蜜。
王老忸怩不安,促侷著雙手,說學生的班主任、任課老師來了,應該烙塊饃,……。
我們幾個深感王老的誠心,將洋芋剝皮後泡入蜂蜜之中,美美吃了一頓別有風味的蜂蜜洋芋大餐。蜂蜜吃完,給每人又端來一碗莜麥麵湯,王老真是動了所有家藏,在當年農村僅有極少蜜蜂,所以蜂蜜是稀罕物,莜麥麵更是少之又少。為了招待學生的老師,傾其全力。
王老祖籍通渭,在當年農村是少有的務農多面手。為了招待老師,傾其所有,其心誠,其情真!我衷心感謝王老!我永遠都記著這頓充滿濃濃情意的待師大餐!
四、同門師者
1. 王靜波校長
王靜波,1942年生,會寧縣漢岔鄉人,大約1.72米的個頭,1966年靖遠師範畢業。1975年調塬邊中學校長兼學區校長。1981年為照顧家庭,就近調入漢岔臺子七年制學校校長。1989年調漢岔鄉教委任專職督導員。1992年被評為白銀市教育局衛電中師師資培訓先進管理幹部。1995年被評為會寧縣優秀工會工作者。1997年被評為會寧縣優秀教育工作者。王靜波家學淵源,其父是會寧縣教育界元老、老先進、創辦過多所學校,第一個以農村學校校長參加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的王允讓校長。
王老師來雲臺學校之前,參與創辦了漢岔臺子七年制學校初中部,並任校長多年。
他是有車的人,一輛甲種新永久自行車,隨車帶著他十歲的女兒王珏。從漢岔臺子村到雲臺學校,路上耗時五六個鐘頭。雖風塵僕僕,但還是很乾練精神。人很隨和略帶點口吃,更顯出其擔任校長的沉穩。喜喝罐罐茶,大隊黨支部的李華堂、任毓卿、李登侃、以及縣革委政治部駐隊工作組李琨等多在他辦公室內喝茶甚至召開工作會議。
他的罐罐茶建校的工匠、社員有時也喝,學校教師有時也喝。為了拉近跟大家的關係,他自暴其醜,講自己喝茶的笑話。說是有一次老丈人登門,老王校長一邊招呼一邊喊他把茶爐子的火生著。
他找來了柴火,端來了水,很快就把爐火生著了。不一會兒,茶開了。倒入茶碗中,加上了水,添上了柴火,便順手端起茶碗,"吱"一聲,他頓時頭大了。隨著茶開的響聲,他又倒入茶碗中,加上水,添上柴,又是順手端起了茶碗……,老校長一看,將道,「火生好了,幹你的去"。他如逢大赦,臊得臉通紅通紅。一段老丈人跟前丟底的往事一揭,喝茶者與王校長的關係拉近了一截子。王校長與大家相處融恰,這是不爭的事實。他也很關心師生生活,很有人情味,對困難者能施以援手。我就曾深受其惠。
記得1973年,我在雲臺學校任民請教師,當時連續幾年的大旱,生產隊的糧食都幾無收成,全靠國家的返銷糧過活。無論大人小孩全是八兩原糧,並且有時還是八兩三稜豆、紅薯片,整天餓得慌。王校長為了照顧我,將學校原來養豬時剩餘的油渣補助給我。他讓我把幾個油渣栓底子都收拾到一塊,裝了一袋子,約有四十多斤重。這些油渣,因是栓底子,裡面不乏灰塵和蟲串串子,但我卻欣喜若狂。另外還收拾了一袋糜子,由於天旱,光合缺水,澱粉不足是秕糜,所以稱的話還不到四十斤。
這些油渣拿回家,挑揀出蟲串串子後,用石磨磨了,糜子將土簸淨,也磨了,糠皮沒出,全部混在一起,每天母親用油渣,糜麵粉再加上些酸菜,烙成菜餅子,給全家人每人分上一塊,很是補充了一段時間。
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次受惠,我終生難忘!
正是由於王校長的無私幫助,使我產生了極大的工作熱情,我努力鑽研,想方設法,教好功課,育好人。
王校長工作責任心強,深知打鐵全憑本身硬的真諦,一到雲臺學校就擔任了初中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和初二的化學教學。教學紮實認真,方法適宜,效果顯著。進校後經一年教學畢業的一班學生在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一中)升學考試中成績普遍突出,李望鴻還取得數學單科第一名,總分第三名的好成績。七四屆更是普遍成績齊茬,考入後在五七普遍搶眼。奠定了雲臺初中名校的基礎,進一步提高了學校聲譽。
王靜波到雲臺學校時正趕上雲臺學校的一次大變革時期,老校區適應不了日益發展的學生就學形勢,是張灣新校區建設、大李老校區搬遷時期。所以王校長教學建校雙肩挑,演譯出了可歌可泣之曲!
輾轉收到當年學校大師家李老「王校長當年為建校欠了帳,連車子都還上帳了!」的傳言,又經本人證實其信息時,我正在做飯,一看解釋:「當年由於雲臺學校遷址建新校,我跑料拉料。要車要運費要個人生活攪費,料錢也不足。當時工資37.96元,欠帳400多元。調離雲臺時把我的自行車都賣了還債,還欠學校200多元,到塬邊後才借款還清雲臺學校的錢。我清楚記得臨走時李儀的父親深情地說:王校長你來時騎的車,走時賣了,還了建校的欠債了,我真不忍心啊!"真是震撼啊!一頓飯我幾乎是哽咽難以下咽。
老王校長五十年代時就帶頭捐款捐物,集資建起了臺子學校,後來一連又辦起了劉岔、金灣、漢岔等多所學校,走一方辦一所學校,走一方辦一所學校,並一直擔任校長。1979年退休後還關心家鄉教育,熱心公益活動,自籌資金,設立獎學金,鼓勵資助貧困學生。1991年被甘肅省教委評為先進個人,1998年獲甘肅省老有所為精英獎。
受老校長影響,王校長為建校墊錢墊資。這就是家風的影響,是榜樣的力量,是德的傳承。為了建校,為找車運料,當年司機地位可高,你還得買盒煙吧!為了開料錢、付運費,講個價,有時還得進個館子吃頓飯吧!為了少耽誤時間,得快裝快跑,人只有得了好處,才可為你加快服務進度。為了……等等一系列都需要錢處理。真的,這裡的難腸大家都懂的。就是沒有建校通行的出差補助。
王校長繼承了老校長稟賦,只有付出,不計回報。自己給自己補助還難以張口。所以,最後連自行車都搭上了,還欠了200餘元,車子當年最少也值150元吧。合起來整整一年工資。按現在算,不要說是中學校長了,就是普通小學教師,一年帳面工資也要四五萬元,起碼夠一輛夏利小車吧?
我想當年雲臺人還不知情吧!我在校都不知情呀!只知道雲臺學校建得快,搬遷順利。也只知王校長開始騎車帶女兒開學,放假來回往返於漢岔臺子和韓集雲臺。到調走時不見自行車,還以為他先期送回去了呢!
近五十年了,凡是雲臺人,凡是在雲臺學校上過學的人都直接受惠於王校長而不知情,我們有愧!
同樣在漢岔還有多人也直接或間接受惠於兩代王校長建校恩惠者也不乏其人。
老王校長各級還有表彰,王靜波校長的建校付出多人還不了解,在雲臺大家的共識是黨支部領導得力,老百姓積極肯幹,唯獨就是不知還有個默默奉獻的王校長。王靜波校長墊資搞建校,豐碑永存!
2. 楊滿春校長
1975年王靜波從雲臺調離,楊滿春調入。
楊滿春,1942年生,會寧縣四房鄉人,1964年隴西師範畢業,先在隴西任教5年,調回後四房、藺家灣工作幾年,1975年到雲臺。1977年從雲臺調入甘溝田岔七年制學校校長,1982年調入四房三房中學校長。1986年調入甘溝中學任後勤主任,一年後調教育局籌組教育工程隊任工程隊隊長數年。1990年調回四房鄉教委任專職督導員。2002年退休。
七四、五年,正是文革影響最嚴重階段,張鐵生、黃帥、我縣還有蒲海城,還有朝農。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生要走出校門參加農業學大寨活動,主要就是修梯田。學校課程數學主要是高程測量,計算土方量。為此學校決定在校門外操場高處劈了一塊地進行高程測量教學。楊校長是農活專家,很不放心,用他的經驗法親自測量後二者中線不謀而合,從此這塊梯田他就再不理會了,由我帶領學生全權完成。
1976年,三位偉人相繼辭世,全國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十月,英明領袖華主席一舉粉碎了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陰謀,政治清明,出格的政治活動沒有了,教育開始走上了正軌。學生出外興修水平梯田的活動基本停了。
楊校長也把心思全放到了以學為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正確軌道上來了。他組織師生到焦灣河灣背來了砂子,買了水泥,通過關係搞來了鋼筋,親自動手自製了兩付水泥桌球臺。從此,師生鍛鍊身體增加了新的方式一一打桌球。
為了製作桌球臺,他可費盡了心機。因為我們都是農村人,只跟泥土打過交道,水泥活無從著手。他讓建校木工做了八根一定寬度的直條,在院裡釘了兩個矩形框,然後擺上了鋼筋。鋼筋有橫有豎,用細鐵絲綁紮。再就是澆築,先用石子、砂子、水泥製成了粗漿,倒入矩形框內,邊沿低於木框。然後又用細砂、水泥和了細漿,用抹子上了面子,整個臺面跟木框齊平。這些匠工活都是他親自操作。壓光收漿後,拆開木框,又依樣進行第二波操作。就這樣製作了四塊兩付水泥臺面。
接著砌支撐臺面的磚柱子。他在教室後院子裡取好兩付球案的距離,劃上線,開始砌磚。每個案子四角四個二四柱子,中間兩個三七柱子。用砂漿和磚砌成。待臺面養護好後,架起來,兩付桌球臺成了。從此楊校長教師生打桌球,校園體育活動又添了新景觀。
快到學期未時,縣教育局局長劉基檢查教育工作,正好來到學校,一看桌球臺,球網也是新的,好奇心起,揮起球拍,想練一場。我們都才初涉此運動,與局長不能匹敵。楊校長只得親自出場了。正值中午休息,師生全都觀戰助陣。為領導的精彩球技叫好!一時喝彩聲,叫好聲不斷。兩位領導也一時拉得興起,前兩局各贏一局,第三局,劉局長必竟年齡大些,漸漸落了下風,楊校長還贏了劉局長。這正是領導帶頭進行體育鍛鍊,精彩表演引人入勝!
楊校長和教師的關係親密,相互也處得好,他這時三十多歲,也愛熱鬧。因有慢性鼻炎,常吊口上一句清鼻吸不住。他關心民請教師生活,深知民請教師生活困難,總是想方設法給以幫助。學校農場有些糧食,大隊決定只進行上灶補助,民教都沒條件上灶,無形中享受不到補助。但楊校長知道民教比公派教師更困難,他決定由大師每周蒸一次饅頭,給每個教師分三個饅頭。這三個饅頭對我來說,無比珍貴。拿回家後父親一個,老奶奶和侄女分吃一個,母親和我及兩個妹妹分吃一個。我幾乎只嘗到一口,比點心珍貴得多。
1977年正月,我和老伴結婚,生活條件所限,無法待客。楊校長為使婚禮有紀念意義,跟王常仁老師買了些畫兒,親自寫上了祝福語言作為賀禮。楊校長也是年青人心性,有時也捉弄人。一次陳老師看到他桌面上有瓶止咳糖漿,拿起就喝。過了兩天糖漿喝完後他從灶上往糖漿瓶中裝了些醬油,故意讓陳老師看到糖漿瓶子,當陳老師要喝時還欲擒故縱,作勢往來搶,陳老師上當了,美美喝了兩口醬油,鹹得眼淚都出來了。楊校長也曾被人捉弄。那一天,最老實的楊老師發現有個學生拿著條塑料蛇在嚇同學,便一時心血來潮,從學生手中拿回塑料蛇,悄悄放到楊校長的被子中,晚上睡覺時,被子拉開,可把楊校長嚇得不輕。
楊校長懂簡譜,會唱歌,教唱歌時有時用二胡自己伴奏,但不太方便,他為學校添制了一架腳踏風琴,從此,唱歌音準了,有伴奏了,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唱歌的興趣。楊校長的毛筆字也寫得好,他買來了紅紙和黃廣告,給每個教室都寫上了毛主席語錄,把教室布置得整整齊齊。楊校長的美術也是學校中獨自第一人,再無出其右者。他是音體美全才,語數也教得挺紮實,他所教四五年級語文,調出後,學生升入中學,成績都好。正趕上升學不在推薦,靠成績升學。這兩級學生升學考試成績優異,效果很好。楊滿春校長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全能型教師。
3. 龐效賢老師
龐效賢(1929.03—2016.04),會寧縣韓集鄉袁坪村老灣社人,曾於1950年~1952年5月就學蘭州工業學校,(因故未畢業)。1955年9月起開始從事教育事業,先是本鄉袁咀小學任教,後輾轉於縣內多所小學,1971年調入雲臺中學,教初中數學、物理曾兼班主任,不兼班主任時,兼小學一年級數學。1976年9月調韓集中學任教至1989年11月退休。1988年9月被會寧縣教育工會授予「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1989年9月,被白銀市委、市政府授予白銀市「園丁獎」稱號。
龐效賢老師是七二年到七七年期間,雲臺中學主要的數、理教師,教學要求嚴格,紮實認真。七一屆校友憶及龐老師教物理熱平衡方程,至今還津津樂道。七二屆校友李望鴻還欣慰地回憶龐老師教數學,她在一中升學考試數學奪得第一名之事。
七三屆學子還憶及龐老師數理作業嚴格要求,讓作業做得潦草者重做的情景。七四屆同學還憶及他當班主任的情景等等。韓集鎮教委為其起草的悼詞中寫道:「愛崗敬業,愛校如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刻苦鑽研每一課的教案,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為了學生,他披肝瀝膽,嘔心瀝血;為了學生,他循循善誘,廢寢忘食。他用親切的話語,去溫暖學生,他用自己陽光雨露般、公正無私的關愛照耀滋潤了一批又一批學子」。真是「片片丹心為學子,一心一意育英才」。「想見風範空有影,欲聞教誨杳無聲」。「龐老師誨人不倦的師者風範永遠留在學生們的心中」。(悼詞由韓集鎮教委中學高級教師、督導員曹秉坤提供。)
4. 楊慕震老師
前文曾介紹過,楊慕震老師這時和我一樣是民請教師,但是雲臺中學主要的語文教師,在雲臺教學期間一直為初二語文把關教師,一九七六年調入韓集教高中語文。
一個既嘔心瀝血授教,又競競業業啟人的引導者。
當年由於形勢的需要,批判稿大多數學生還能應付,而記事、記人多數都較欠缺。楊老師強調:記敘文的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要齊全,文章要有畫面感,要有感情線串起來。要求學生記人、記事要通過仔細觀察生活,才能寫得生動形象。還要有詞彙積累,要運用修辭手法。所以引導學生、培養學生進行閱讀積累。
楊老師作文批改,從來不會用對號或簡單的「閱"字搪塞,而是實實在在的批改點評。有時侯是關於遣詞造句,有時候是關於立意主旨;有時候是一句話,有時候是一段話;有時候是贊同,有時候是批駁,是斧正……。總之是跟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是實實在在的點撥、引導,鞭策與鼓勵。
楊老師講課最大特點是語言風趣幽黙,既旁徵博引,又精練概括。所以使學生樂學愛學。再加好看的板書,聽過其課的,沒有不嘆服的。他常要求學生學習要勤學苦練,書山有路勤為徑。
他不斷培德育人,以慈祥睿智的人格魅力感染授教學生,使其做到少有的外相與內修的統一。難怪會被樹為全國先進教師。
在雲臺中學期間,楊老師擔任過班主任,負責過教務。其分析課文、板書,至今為學子們津津樂道。
5. 楊友峰老師
楊友峰,女,生於1948年8月,1968年畢業於會寧一中。1969年開始任民教,1979年11月轉為公派教師。1970年至1988年在雲臺任教其間教過初一數學、初二化學等初中課和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1988年至1996年在郭城新堡子小學任教,其間曾任教導主任。1996年至2004年2月在郭城幼兒園任園長,小學高級教師。
6. 楊正昌老師
楊正昌,生於1940年2月,會寧縣韓集鄉東西坡村人,1965年8月參加工作,中師學歷,中學一級教師。2000年8月退休。
楊正昌老師於七五、六年間在雲臺中學教過初一數學,後調袁咀中學,一直教初中數學。詳細經歷暫未了解到。也是韓集鄉有一定名望的教師。
7. 陳士雄老師
陳士雄,(1924.12~2002.11),會寧縣韓集鄉雲臺村人。前文曾詳細介紹過其從教經歷。雲臺中學遷到張灣新校區後,陳老師這時侯已經五十歲過了,年齡較大,但他一直教初一語文,我記得從七四年到七八年連續五年都教初一語文。始終都是紮實認真,責任性極強,教學方法靈活,適應學生求知慾望,教學效果好,是有一定名望的教師。
8. 竇仁老師
竇仁,1947年5月生,侯川鎮候川村人。會寧一中六七屆高中畢業生,畢業後在侯川學校任民教,1971年暑期轉正,並在臨洮師範培訓半年。1972年調韓集中學任教,1976年9月~1977年7月雲臺中學任教。1977年8月調黨峴高中教語文並管教務。1984年秋季調候川中學任教直至退休。曾於1989年和1994年獲得縣級「園丁獎」。在雲臺中學先後為兩個初二班教語文,教學紮實認真,教學效果好。在黨峴中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是最忙的階段,也是最高光之時。除教幾年高中外,教了近三十年的初中畢業班語文,吃虧在於沒有高校文憑,職稱只為小學高級教師。竇老師退休後居蘇州,師生關係親密,我了解其從教簡歷時正與部分在上海工作的學生聚會。當教師者老了,還有學生記得,能與學生親密相處,實是人生之大幸!
9. 劉炎老師
劉炎老師(1935.10~2018.02),會寧縣韓家集鄉東西坡村人。1958年7月畢業于靖遠師範,先在皋蘭一中任教三年,以後輾轉於韓集鄉多所學校。1961年9月至1970年2月在袁咀小學任教,並於1966年開始擔任校長。1970年3月至1973年2月在韓集七年制學校任教。1973年3月至1977年8月在周灣小學任教並擔任校長。1977年9月至1978年8月在雲臺七年制學校任教。1978年9月至1995年10月在韓集中學任教至退休。1989年被評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教育事業38年之久,先後在兩所村小學任校長,教中學語文二十多年。在擔任周灣小學校長期間,由於在勤工儉學工作中成績顯著,獲得了縣鄉教育主管部門的表彰獎勵。在雲臺中學任教其間,工作負責,教學紮實認真,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歡迎。
10. 王常仁老師
王常仁老師,中師畢業,那年代的中師生,因是推薦的,所以多數程度欠缺。但王常仁屬少有的具有真才實學者。在雲臺一直教中學數學和物理等課,並擔任班主任。他所擔任班主任的一級,由於學制改制,延長半年初中畢業,於七八年暑期畢業。這時升高中也已實行招考錄取,當年升學可觀。經兩年高中學習之後,高考也獲得好成績,前後考取了好幾位大學生,考取中師中專的也不在少數。
……
此其間:楊怡、李玉春、張述賢、牛兆奎、張淑桂、楊承選、張宗昌、王天福,楊茂青、楊國楨等都先後在雲臺中學教過。民教主要有:陳土偉,李偉,方文成,楊希仁,康希仁,馬秉惠,張效文(後推薦上了師範)等。另外,曹新民、康希友,陳琳、陳嘉興等也於後段相繼進校。
五、優秀學子
雲臺中學,一直秉承毛主席學生應該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指示,領導抓得緊,教師本人學得好,教得正確,所以教育教學質量較好,各級都出了些出類拔萃的學子。七O屆一級,前文已經簡單介紹了。比我們低一級的七一屆,就有定西教育處副處長張效文,縣教育局資深科員、中學高級教師陳琳,會師中學政史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李芝,國土局原副局長李曉玲,韓集鄉政府牛壽山,雲臺村支書李雄基以及小學教師馬富民,陳士仁,和最先招工的李志丹等等。
七二級,除前文介紹過的省農科院研究員李望鴻,蘭州二中中學高級教師曹建洲外,2000年左右,相繼擔任靖遠,會寧人行行長的李仁基、陳士茂以及七八年高考考入中師的李文舉,服務於商業供銷的李海玲,進工廠的陳碧霞,在鄉鎮機站的高進山等等。
七三屆除前已介紹過的首次高考上大學、正教授級高工、博導王佟外,李維雄,陳嘉言,李慶堂,康彥珍等都是首次高考考取中師中專者,都是行業骨幹,副高職稱。苟子彪,馬應彪,藺福洋,張繼義,王信、李誠、馬治國等或為行業領導,或為鄉科級幹部,或為民教轉正。
七四屆王作,苟學思,張富貴,沈貴川,李志堅,王俠等都是副高職稱或事業骨幹。
七五屆從教者:牛範、李瑞珍。入伍從軍提幹者張定清,從警者武安國。從事工商行政者張志紅,先從軍再從工者馬簡,上中專技校、招工從工者:盧禮,王俊英,李紅,李獻雄等。
七六屆高考升入高校者:何宗仁,李學斌,王天傑,升入中師中專者王效騫,武全國,陳旭東。入伍從軍者,張述恩,從政者李慶喜。從教者,陳自強。還有曹俊花,黨亞智等公職人員。有的是廳級、副廳級,縣(處)級行政職務,有的是正高、副高事業編或企業技術骨幹。
七七屆由於學制延長半年,到七八年七月畢業:這時高中實行招考,升學人數理想,只介紹高中之後考入高校者和自後任民教轉正和上師範者。上大學者李玉基,李雪琴,張忱,陳士敬,沈萬川,張兆平等。上中師中專者,陳永言,李河,張述仁,牛愛民等,從軍轉業者李漢雄。任教者,李軍,曹秉軍,王耀信,李雲峰等。其中李玉基是甘肅政法大學校長、教授。
雲臺中學的學生,在這前面的幾屆中,基本上二三十人的班,每級都有十多人任公職,大多還幹得出色。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應當都是很不錯的成績。
總之,雲臺中學自開辦至我七八年調出,其間先後四任校長,八屆學生。
期間教師也換了幾茬,總體情況,校長認真負責,教師無論公派還是民請,首先其本人程度都好,能勝任中學課的教學。其教學態度普遍紮實認真,教學方法雖有差異,教學效果包括我這初涉教壇的民請教師也都還說得過去。實屬可遇不可求的。
就這時的教師隊伍,最低都做到了為學生解惑答疑,達到了業精於勤的業師級別;有的專業突出,為學生走上專業之路起了引領作用,使學生做到又紅又專,既增長拓寬了知識,又提高了素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是不可多得的經專之師;最高境界者,能為有一定悟性、各方面特優的學生點撥指明方向,成為有引導之功的導師。總之,難能可貴的是在當時那種形勢下,反潮流動不動就成英雄了的大氣候下,人人都還是盡職盡責施教,做到了問心無愧,所以也培養出了許多出眾之才。這是我們回憶當年任教無愧於心,而倍感欣慰之處。
文中由於篇幅所限,只介紹了中學教師,小學教師末作介紹,且多位老教師他們當年的任教工作只有個大概介紹,極不詳盡,甚是遺憾!所提到的學子也多都天各一方,未曾謀面,只是聊天或潛意識中知道他們是各自行業骨幹,成就滿滿,但具體情況介紹難免掛一漏萬,做不到準確無誤。望見諒!
本文在寫作完成後安保中同志在結構等方面給於了調整參謀和修改建議,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