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理性審視我們黨面臨的紛繁複雜的國內外環境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全局的戰略高度出發,針對新時代的政治生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政治生態建設規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塑造良好政治生態的行動指南。全面把握新時代政治生態建設的豐富內涵,對於切實營造積極向上、幹事創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始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更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政治生態建設是全面提升政黨質量的現實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康潔淨的黨內政治生態」是生成「黨的優良作風」、保持「黨的旺盛生機」、「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重要條件,「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標誌」。
新時代政治生態建設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迫切需要。政治生態是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風清才能氣正、氣正才能心齊,心齊才能事成。政治生態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汙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有鑑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鍛造優良黨風政風、確保改革發展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保障。
新時代政治生態建設基本方略,主要包括七大方向性舉措,系統化地形成了七個「一以貫之」的整體布局。
一以貫之地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黨不到位是造成政治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因此,為了全面淨化政治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整行裝再出發,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
一以貫之地推進作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改進作風來優化政治生態的基本思路,即為了「努力營造廉潔從政的政治生態」,「抓作風問題就要積小勝為大勝,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通過抓黨風政風帶社風民風」。
一以貫之地開展反腐敗鬥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嚴懲腐敗分子……黨內如果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態必然會受到汙染……必須做到有腐必反、除惡務盡」。「要全面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堅決糾正各種不正之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一以貫之地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為了「全面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必須「要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同時,要「要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
一以貫之地堅持正確選人用人。明確選人用人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這個20字好幹部標準。同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
一以貫之地抓住關鍵少數。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營造良好從政環境,要從各級領導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做起,必須抓住「關鍵少數」。為此,他對高級幹部尤其是中央委員會成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出了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 「五個過硬」的要求。
一以貫之地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鬥、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係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
(作者為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蘇州大學基地研究員、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