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到底在哪裡呢?筆者想從精神動力所包含的知識力和道德力等方面破題,尋求使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力量。
人的精神動力有不同的層次
「任何精神都離不開物質,因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黴,受到物質的『糾纏』。」關於精神問題,馬克思這樣說。人類社會發展實踐表明,對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相互交織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使得人類文明走向更加輝煌燦爛。
拿破崙曾說:「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遠來說,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相對於物質動力來說,精神動力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並且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精神動力的作用尤為重要。
人的需要具有不同層次,因此人的精神動力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我們可以根據精神因素具有不同層次的特質,把精神動力劃分為不同層次。人的本能、情慾、激情等精神因素激發所產生形成的精神動力,是最低層次的精神動力。這一層次的精神動力主要是人們在滿足最低層次需要過程中所產生形成的,如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馮友蘭提出的為滿足人的自然境界而產生的需要。人的愛情、榮譽、興趣、志向、尊重等精神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是較高層次的精神動力。如馬斯洛提出的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馮友蘭提出的達到功利境界的需要。人的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是高層次的精神動力。如馬斯洛提出的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馮友蘭提出的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職能是激發人的精神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於其主要探究人的思想觀念、精神世界問題,著重解決的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它通過提升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彰顯:一方面,能夠為人們的社會實踐提供正確的精神動力導向;另一方面,為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職能。
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精神動力歸根結底可分為知識力和道德力這兩種形式。知識力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產生形成的精神動力;道德力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所蘊含著的道德素質、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精神動力。
關於知識的力量,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顯然,一個明智、聰慧、精密、深刻、善辯的人潛藏著巨大的精神動力,其能量的釋放會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量。正是由於知識的力量作用,特別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導的力量作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促使人類社會飛速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理論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僅具有理論教育的一般特性,而且具有其特殊性,它所蘊含著的思想道德素質、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相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所提供的精神動力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所迸發出來的道德榜樣力、情感力、意志力等精神動力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為此,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絕不要僅僅局限於對其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應該傾向於開發挖掘其所蘊含的道德力量,更應該傾向於對道德力的內化,引起人們在心靈上的共鳴,並且能夠把道德力轉化成為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此,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絕不僅僅局限於知識傳授、知識學習方面的評價,而應該傾向於對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思想道德素養提升的評價。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知識化傾向。具體表現為,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往往傾向於對完成了多少教學工作量、發表了多少有關教學改革方面的學術論文與專著、召開了多少次教學改革方面的學術會議等外在方面的關注,把本來屬於手段的東西當作目的本身,偏離了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這一本質訴求,其實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應該把「立德樹人」這一道德標準作為衡量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敗與否的根本標準。
從道德力的視角來激發大學生主體的精神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務就是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它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其內在的激情、熱情能夠得以迸發,為他們的社會實踐提供正確而強大的精神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動力,主要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形成高尚的精神動力,從而健康地成長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精神動力,主要通過知識力和道德力這兩種形式。其中,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信仰等知識方面的傳授,所激發出的精神動力就是知識力;而對於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信仰等道德觀念方面的薰陶,所激發出來的精神動力就是道德力。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高低關鍵在於其精神動力的開發過程中能否凸顯道德力的作用,並把道德評價標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標準。
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多年以後可能會遺忘,但教給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會讓他終生難忘。
因此,從道德力的視角來激發大學生主體的精神動力,理應成為今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這樣才有利於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馮東飛系該校教授,本文為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動力問題研究[13A082]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