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2020-09-16 錦江檢察

□ 陳曉明

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是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和觀念,它是屬於思維意識形態範疇。推動法治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核心任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踐行法治理念,對於培養大學生道德素養,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強化「依法治國」法治理念

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既艱巨又複雜的系統工程,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環境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適應,並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強調「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以此促進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進程。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未來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在對大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理念,融入「依法治國」思想,對於塑造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於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一是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依法治國」內涵。培養大學生法治思想,樹立大學生法治理念,就要了解「依法治國」的思想內涵。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據憲法和法律精神治理國家。「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文明社會的顯著標誌,也是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大學生法治意識和責任意識。二是培養大學生法治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法治理念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促進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對於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三個自信」,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三是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法律規範人的外在行為,道德約束人的內在心靈。把法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融合起來,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以法育人」教育目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法治理念,目的是實現「以法育人」的教育目標。所謂「以法育人」,就是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培養法治觀念納入學校教育目標,把培養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學計劃,讓法治走進學校課堂,培養教育學生具有法治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理念,貫徹「以法育人」教育目標,首先是依法治校,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把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實現法治文化與高校文化建設有機融合,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學校的網絡、校報、廣播、宣傳欄等媒體上開闢法治宣傳專欄,形成濃厚的法治宣傳氛圍,以法治精神構築文化精神,形成全方位法治宣傳教育格局。其次是培養法治教育主力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承擔著培養法治理念的重任,承擔著法治教育的內容,因此,秉持「以法育人」教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積極制定科學的法治教育培養方案。再者是構建高質量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構建完整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是高校開展法治教育的根本保證。高校要分門別類地規劃法治教育課程體系,深入開展法治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法治教育課堂教學質量,突出強調法律意識內化,讓法治精神根植心靈,讓大學生樹立法治信仰和法治價值觀。最後是開展豐富的法治教育活動。法治教育是一種全域性教育,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社會的緊密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開展多種方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法治教育與實踐活動有機融合,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大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採用「融情於法」教育方法

法治是一種遵循和行為準則,也是一種追求和生活方式,法治是有「情」的,法治社會中的「法律不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還包含了她的情感,她的直覺和獻身,以及她的信仰」。當法律符合人的心理和情感,並從內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時,法律才算是真正發揮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法治理念,促進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就要採用「融情於法」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是把「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於違紀犯錯的學生,在批評教育的同時,更多的是以德育人,用道德感化學生,要避免當眾批評學生,更不能羞辱學生,要尊重學生尊嚴,樹立學生信心,避免傷害學生心靈。要把法治教育更多地融入到對學生的關愛中,消除學生排斥心理,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法治教育內容,最終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標。另一方面是把「法」與「情」相結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開設法治教育大講堂,邀請著名法學專家進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融情於法,以情動人,用情感打動學生,以更人性化的法治教育,以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更強烈的人文關懷,提升大學生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以此實現法治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作者單位:吉林師範大學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相關焦點

  • 多維度加強新時代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
    最後,在教師中進行民主和法制教育,使每個教師在正確看待自己權利的同時,增強以法治校的觀念。日常性的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對學校教職工進行校史、校情以及規章制度的教育,強調學校規章制度是學校在國家相關法制的基礎上,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來,並且有利於學校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需要廣大教職工共同遵守和維護。
  • 高校思想政治課應用啟發式教學的必要性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舊的矛盾不斷解決,新的矛盾繼續產生,從而推動學生的身心發展向著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邁進。而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應用啟發式教學,就是著力於學生身心發展的內部矛盾上,引導和啟發學生深入認識自身已有的基礎知識以及不能滿足心理期望的現狀,促進課堂教與學的相互磨合與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幫助學生掌握駕馭矛盾轉化過程的主動權和實現認識發展的飛躍。
  • 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講究對教育對象的價值引領和文化薰陶,給教育對象更多的選擇機會以及更寬鬆的言語表達環境,通過主流媒體文化的正嚮導引、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情感沐浴、心理認同等現代文明的方式來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因此,這種自信更加持久、更加穩固,更加人本。
  •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變遷與整合
    摘 要:網絡的流行與普及,新型的信息傳播與信息接受機制形成,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發生變遷:一是教育主體思想傳播與交流的非中心化;二是教育客體情感人格的「異化」;三是教育環境中社會意識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一對客觀的矛盾關係,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掌握的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與教育客體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3]高校教師與高校青年學生這一基本矛盾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動力。新形勢下的網絡流行與普及,教育客體思想政治素養的變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基本矛盾的焦點變化。網絡生活是當今青年學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習總書記談高校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他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 「書訊」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用手冊
    《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用手冊》作者:陶陶 著出版日期:2020年7月開本:16開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小編推薦《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用手冊》的定位是工具書,與以往其他同類刊物不同之處在於創新性地按照時間順序,結合時間節點特徵,以「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舉措
    現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就業競爭機制的不斷健全,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校教育育人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因此,高校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學過程中,而保證其牢固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的實現路徑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既屬於實踐範疇,又是一種對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的理論形態。從實踐過程來看,它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一種方式方法的探索。從本質內容來看,它又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使其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理論探索。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育人探究
    新時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將網絡嵌入高校育人實踐,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判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
  • 《教育家》雜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創新與實踐...
    本站訊(記者 呂虹)9月29日上午,「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創新與實踐探索」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秦世成、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處副處長趙妍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京內外26所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農大馬院師生等共1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華東政法大學成立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三十二位來自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在現場作主旨發言,十二位專家進行精彩點評,與會專家梳理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框架, 圍繞全面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進行了學術闡釋,從多個角度解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要義,專題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不同領域中的運用問題,貢獻了富有洞見的理論觀點。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力和道德力
    知識力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產生形成的精神動力;道德力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所蘊含著的道德素質、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精神動力。關於知識的力量,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 楊忠明,蔡慧敏: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歷史回顧與時代展望
    [6](P41-42)1964年,中央宣傳部、高教委、教育部提出改進高校政治理論課程和教材,貫徹"少而精"的理念,明確今後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設置為"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哲學""形勢與任務"等課程。[7](P50-51)  以上可見,這一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為主,呈現出單一政治理論課程形態的特點,同時也逐步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教育特點。
  • 基於突發事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價值和路徑
    基於應急管理相關理論,分析黨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作用,以期在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階段進行實效性價值及路徑研究。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應急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突發事件的類型及產生原因新時期,中國正處於經濟、文化等社會的全面轉型時期,高校社會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高校內突發事件的增多。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創新的必要性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由課堂教學結構、校園文化結構、網絡技術結構、個體心理結構、社會結構等眾多小系統,在精神生活空間、溝通交往空間、網絡虛擬空間、制度安排空間、社會生態空間的多層次互動中形成的超級複雜巨型系統。
  • 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努力方向
    2017年5月11日山東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省委書記劉家義表示,「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切實防止窄、空、軟、虛、失範的問題,「抓住了、抓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反之,就會迷失方向。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現代媒體的影響與提升方法
    現代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學場所,同時也憑藉著自身的多媒體技術促進了高校思政教學手段的創新、豐富了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進一步加強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斷深化思政教育的現實實踐價值。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矩陣式協同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使「高校思政教育L型矩陣圖」呈現出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匹對因素得以聚合效應體現。4、加強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和協同工作通過協同各院系各專業加強本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一方面加強「高校思政教育L型矩陣圖」中自然科學與思政、社會科學與思政結合的協同聚合作用,另一方面對專業教師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 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引領性的主導作用,必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從國際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構成現實挑戰。
  • 做好新時代法學研究華東政法大學成立「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作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所屬的首家市屬高校基地,研究中心將立足上海,與全國一流法學專家和理論骨幹攜手合作開展相關研究、闡釋工作;中心將在廣泛汲取各方面智慧和資源的基礎上,持續深化理論研究,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三進」工作,把習近平法治思想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選拔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紮實、教學能力突出、建言獻策踴躍的專家學者,更好地建設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和闡釋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