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這告訴我們,要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尋找精神力量,鼓足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思想政治教育底氣溯源
從文化心理視角看來,只有「理直」,才可能「氣壯」,因此,底氣來自事理、來自物理、來自道理,對理的明了,就產生了自信。財富、學識、家庭背景、專項技能、對未來的預測和判斷這些統統都能成為你的「底」,有了這些,心裡就有了「底」,說話辦事就有了力量,心裡感到順理成章,於是就感到理直氣壯,表現在心理和文化上就是一種「底氣」。因此,構成底氣的文化要素必然與自信的文化要素構成有關。
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作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具體到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自信源自哪裡?我們可以從成效、經驗、言說與情感等角度去尋找。
從微觀層面看,自信源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語勸說能力與對被教育對象的情感喚起的功底。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講究對教育對象的價值引領和文化薰陶,給教育對象更多的選擇機會以及更寬鬆的言語表達環境,通過主流媒體文化的正嚮導引、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情感沐浴、心理認同等現代文明的方式來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因此,這種自信更加持久、更加穩固,更加人本。
從宏觀層面看,自信源自我們黨建黨九十多年來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特別是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文化、創新發展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過程中,在促進國家取得的民族團結、國家富強、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國際地位躍升、文化空前繁榮和發展的巨大歷史成就中,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都作出了不可小覷的歷史貢獻。
從歷史維度看,自信源自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和教育經驗的認識和把握。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生命線」的論斷,並在革命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後,結合經濟建設和教育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改革開放時期,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學科化、精細化發展需要,我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高校設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專門設立了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並在全國高校啟動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逐漸向理論化、系統化、人本化方向發展。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方面的自信已經由對傳統經驗的自信轉向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底氣的三維支撐
文化自信何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這既有深刻的理論支撐,也有廣泛的實踐支撐,還有跨越時代的歷史支撐。
從理論支撐來看,文化自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心理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為民族繁榮和發展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事業,其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至關重要。如果有民族的文化自信,就能時刻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方向和基本立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立足之「本」、民族文化發展之「根」,始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追求和發展方向。如果有民族的文化自信,就能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強大的心理動力和不竭的精神活力,就會對其他文化有一個正確的取捨態度。
從實踐支撐來看,文化自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提供了依據,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量制定了新的標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發展指明了方向。文化自信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儘量多選擇那些能增強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教育內容。這一文化導向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的原則。從長遠來看,如果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那麼西方文化的「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就會化為泡影,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我們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就能在新的時代得到繼承和傳揚。
從歷史支撐來看,文化自信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歷史規律,也總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它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歷史發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標就是要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永葆發展的青春和活力。文化自信的保持和增強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終圍繞文化自信來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時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也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
升華文化自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底氣的途徑
要提升文化自信、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底氣,可以從增強文化認知、文化自覺、保持受教育者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以及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等角度來進行。
文化認知途徑。要通過文化教育增強受教育者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從而升華文化自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文化自信的發生,源於對民族、國家傳統文化、當代文化、未來文化的認知和把握,缺乏對於自身文化的歷史洞察、現實認同與未來憧憬,文化自信無從發生。有了文化認知,受教育者就對文化歷史全貌有了基本了解,就能夠樹立起歷史認同,就有了文化自信的「資本」;有了文化認知,文化自覺就有了理性根基,就不會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有了文化認知,文化的價值判斷才有了標準和依據,倡導文化認同才有可能;有了文化認知,文化建設就有了現實的、科學的基礎;有了文化認知,就有了對未來文化的認同,文化發展就有了正確的方向,文化進步就有了不竭的動力,文化自信的建設責任擔當就有了堅定的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底氣十足。
文化認同途徑。要通過文化教育始終保持受教育者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從而升華文化自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潤心靈、涵養精神、啟迪創新。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有了強有力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就得以升華,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就無比充足。
文化自覺途徑。要通過文化教育啟迪受教育者的文化自覺,牢固樹立受教育者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從而升華文化自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在當代中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和繁榮興盛的歷史重任,已經莊嚴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肩上。這種責任擔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疑要表現為更高層面的文化自覺,應該是包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理念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的責任擔當,是一種永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擔當,是一種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責任擔當,也是一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視野的文化擔當,只有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中國文化才能更顯文化的自信和底氣,才能更加彰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李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