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芳又在抱怨, 抱怨她的朋友玲玲對她不再真誠了,因為玲玲有些家裡的事沒有告訴她,後來因為說漏嘴才說出來。麗芳說的義憤填膺,好像玲玲這樣做,已經嚴重傷害了她們之間的友誼。
我和麗芳也是好朋友,我了解她喜歡八卦的習慣,喜歡打聽人家的家事。但是她人品並不壞,不會去傳播。所以當她的朋友沒有告訴她自己家這幾天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她馬上覺得玲玲對朋友不實在,不真誠。沒有把她當作朋友。
其實,麗芳的生氣是因為她非常想和玲玲靠近,在潛意識裡,她希望自己和玲玲是一體的。這就是她和別人的心理距離。也說明了她是一個沒有界限感的人。
自我界限的定義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有界限感的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要為自己負責任,有選擇的能力。知道因果,敢擔當。安定獨立,有資源。無界限感的人,不會說不,貫徹力差,不能言行一致,願意替別人負責,處理關係難,無法獲得真愛,是受害者,喜歡抱怨,沒有自主感,敏感,易受他人影響。
麗芳就是一個沒有界限感的人。經常地抱怨,喜歡替別人負責。打探別人的隱私。所以自己活得特別累,對他人充滿了抱怨。這類人,更深層次的是因為自己的安全感不夠,所以極力想掌控住周圍的一切,以免自己受到傷害。
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很容易產生界限感不強的現象。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隨著孩子的長大及時調整自己,依然把孩子當成幾歲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隨著孩子的生理成熟,孩子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父母更是諸多的不放心。所以會偷看孩子的日記,盯著孩子不要早戀等。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建立規則和界限,才能給孩子安全感呢?
第一,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兩歲開始,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外界,開始了和父母的第一次對抗,這個時候,只要不是涉及到安全和危險的事情,我們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這個世界,每個孩子,都是在親自體驗到自己的世界,才能有最真實的感受。
第二,給孩子一些隱私權。家長有時候特別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覺得這樣才是在保護孩子。這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每個人都有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秘密,這也是一個人建立自主感的必要條件。所以尊重孩子的隱私,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第三,教孩子自我保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教給孩子自我保護是父母的職責。讓孩子知道那些地方,那些時間,那些人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對孩子的性教育,要提早告訴孩子。
第四,人際關係中的界限。我們不僅要尊重孩子的隱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還要告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捲入他人的界限,也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界限。這樣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做到保護自己,關係和諧。
界限是我們心的籬笆,而不是圍牆,當自我意識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們可以拆掉,自如地做好自己,當自我意識不夠強大的時候,界限讓我們有足夠的安全感。朋友們,對照一下自己,看看在人際交往中,你的心理距離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