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怎麼丟掉學生腔|鳳凰副刊

2020-12-15 鳳凰網讀書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學生腔

文/老舍

何謂學生腔?尚無一定的說法。

在這裡,我並不想給它下個定義。

不管怎麼說,學生腔總是個貶詞。那麼,就我所能見到的來談一談,或不無好處。

最容易看出來的是學生腔裡愛轉文,有意或無意地表示作者是秀才。古時的秀才愛轉詩云、子曰,與之乎者也。戲曲裡、舊小說裡,往往諷刺秀才們的這個酸溜溜的勁兒。今之「秀才」愛用「眾所周知」、「憤怒的葡萄」等等書本上的話語。

不過,這還不算大毛病,因為轉文若轉對了,就對文章有利。問題就在轉得對不對。若是只貪轉文,有現成、生動的話不用,偏找些陳詞濫調來敷衍,便成了毛病。

為避免此病,在寫文章的時候,我們必須多想。想每個字合適與否,萬不可信筆一揮,開特別快車。寫文章是極細緻的工作。字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全看用的恰當與否。連著用幾個「偉大」,並不足使文章偉大。一個很俗的字,正如一個很雅的字,用在恰當的地方便起好作用。不要以為「眾所周知」是每篇文章不可缺少的,非用不可的。每一篇的內容不同,它所需要的話語也就不同;生活不同,用語亦異;若是以一套固定的話語應付一切,便篇篇如此,一道湯了。要想,多想,字字想,句句想。想過了,便有了選擇;經過選擇,才能恰當。

多想,便能去掉學生腔的另一毛病——鬆懈。文章最忌不疼不癢,可有可無。文章不是信口開河,隨便瞎扯,而是事先想好,要說什麼,無須說什麼,什麼多說點,什麼一語帶過,無須多說。文章是妥善安排,細心組織成的。說值得說的,不說那可有可無的。學生腔總是不經心的泛泛敘述,說的多,而不著邊際。這種文字對誰也沒有好處。寫文章要對讀者負責,必須有層次,清清楚楚,必須叫讀者有所得。

幼稚,也是學生腔的一病。這有兩樣:一樣是不肯割捨人云亦云的東西。舉例說:形容一個愛修飾的人,往往說他的頭髮光滑得連蒼蠅都落不住。這是人人知道的一個說法,頂好省去不用。用上,不算錯誤;但是不新穎,沒力量,人云亦云。第二樣是故弄聰明,而不合邏輯,也該刪去或修改。舉例說:有一篇遊記裡,開篇就說:「這一回,總算到了西北,到了古代人生活過的環境裡了。」這一句也許是用心寫的,可是心還沒用夠,不合邏輯,因為古人生活過的地方不止西北。寫文章應出奇制勝,所以要避免泛泛的陳述。不能出奇,則規規矩矩地述說,把事情說明白了,猶勝於東借一句,西抄一句。頭一個說頭髮光滑得連蒼蠅都落不住的是有獨創能力的,第二個人借用此語,便不新鮮了,及至大家全曉得了此語,我們還把它當作新鮮話兒來用,就會招人搖頭了。要出奇,可也得留神是否合乎邏輯。邏輯性是治幼稚病的好藥。所謂學生腔者,並不一定是學生寫的。有的中學生、大學生,能夠寫出很好的文字。一位四五十歲的人,拿起筆來就寫,不好好地去想,也會寫出學生腔來。寫文章是費腦子的事。

用學生腔寫成的文章往往冗長,因為作者信口開河,不知剪裁。文章該長則長,該短則短。長要精,短也要精。長不等於拖泥帶水,扯上沒完。有的文章,寫了一二百字,還找不著一個句號。這必是學生腔。好的文章一句是一句,所以全篇儘管共有幾百字,卻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越長越糟,白耽誤了讀者的許多時間。人都是慢慢地成長起來的。年輕,意見當然往往不成熟,不容易一寫就寫出解決問題的文章來。正因為如此,所以青年才該養成多思索的習慣。不管思索的結果如何,思索總比不思索強的多。養成這個好習慣,不管思想水平如何,總會寫出清清楚楚、有條有理的文字來。這很重要。趕到年歲大了些,生活經驗多起來,思想水平也提高了,便能叫文字既清楚又深刻。反之,不及早拋棄學生腔,或者就會叫我們積重難返,總甩不掉它,吃虧不小。思路清楚,說的明白,須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勤學苦練是必不可少的。

說到此為止,不一定都對。

(選自老舍《出口成章》/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歡迎關注鳳凰網讀書頻道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怎樣丟掉學生腔》練習題與答案
    怎樣丟掉學生腔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字注音   輒()捫()咂()戮()   2.給下列橫線上填上恰當的字   盡刪支____話不由_____我行我____________心自問   ____心妄想出類拔_____淺嘗____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事實證明我錯了,人怎麼能不變呢?事實上我在多年寫作中已經變成了一個知識分子。這變化使我非常不舒服又無可奈何。● ● ●對我而言,知識化的過程是一個被概念化的過程,從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機器的過程。從八三年初到九一年底,整整八年我處於職業寫作狀態中,除了寫字就是看書。離人群遠了,離社會遠了,偶而上街也如隔著玻璃魚缸看新鮮。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瞎子阿炳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致殘的?有一種說法是阿炳「遭受日寇的迫害」,因而被弄瞎了眼睛。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在本文中,就通過史料,去探個究竟。先來聽一聽瞎子阿炳生前的朋友、無錫人闞獻之的說法。不料想,闞獻之的說法,令人大跌眼鏡:阿炳的眼睛,是患梅毒致殘的,並非出於日寇的迫害,相反,阿炳和當年侵佔無錫的日軍,關係似乎還不錯。
  • 寫作如戀愛,就看你怎麼調情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既然詩人平斯基敢把美國總統競選比作寫詩,稱小布希「像一首『頹廢』的後現代詩」,競選對手戈爾則「恍若一首十五世紀的『尚古』詩」,如我這般後知後覺的人,也不免後現代起來:寫作這件苦差,如戀愛,就看你怎麼調情。摘自黃亞明《別對世界撒嬌》
  • 帕慕克:春季的午後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董橋:中年是下午茶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梁文道:庭中枯葉|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這類人似乎是看著照片學盤飾的,怎麼好看就怎麼擺,違背了日本美食精髓而不自知。利休這個舉動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製造瑕疵,於無瑕的狀態中打開缺口。這種追求是茶道的特色,也一樣貫注在食物的味道之中,如秋刀魚的苦,多一分就不堪入口,差不點則平凡無奇;又如魚生之鮮,壽司飯之酸,幾乎就要呈現出腥腐的感覺,卻停在不可增不可減的那一點,永遠不是完整的肯定或否定。
  • 史鐵生: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實在碰上貪官非送財禮不可,也是鬼鬼祟祟的才對,怎麼竟敢大張旗鼓去佛門徇私舞弊?佛門清靜,憑一肚子委屈和一沓帳單還算什麼朝拜?摘自《病隙碎筆》>>>>>歡迎關注鳳凰網讀書頻道相關內容: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梭羅:然而我們依然生活得卑微,像螞蟻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高校校報副刊與校園文學生活調查
    因此,以高校校報副刊為研究對象,勾勒其間作者、作品及讀者心理嬗變的軌跡,是把握高校文學創作與消費心理,發掘高校獨特文化個性的一個非常特別且又不可替代的路徑。為此,我們以山東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主要對象,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就「對您影響最大的校園媒體是什麼?」「您怎麼評價校報文藝副刊上的文章?」「與主流文學相比,您覺得發表在校報文藝副刊上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 帕斯卡爾: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我們也許從不曾聽說過由於沒有三隻眼睛便感到難過的,可是若連一隻眼睛都沒有,那就怎麼也無法慰藉了。 對立性。在已經證明了人的卑賤和偉大之後——現在就讓人尊重自己的價值吧。讓他熱愛自己吧,因為在他身上有一種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愛自己身上的卑賤吧。讓他鄙視自己吧,因為這種能力是空虛的;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鄙視這種天賦的能力。
  • | 鳳凰副刊
    慈禧太后最喜歡別人叫她「老佛爺」。
  • 梁文道:只限於壞人的一種量詞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蔡康永:髒話到底髒在哪兒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對方的媽,本身絕對是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你如果真有興趣和她上床,就好好施出你的手段去吸引她,向她求歡,怎麼可以不但不顧她本人的意願,還一味地把她「簡化」為別人的媽,把她「簡化」為自己變成對方爸爸的「工具」,最終把她「簡化」為吵架吵贏對方的字眼。髒話當然只是髒話,每個民族的髒話都很「古老」、「幼稚」。日本人老是罵對方「笨蛋」,美國人常常罵對方「大便」,都很淺,很幼稚。
  • 梁實秋:何謂「饞」|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劉瑜:咱們美國工人有力量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哥大一般的文科系院裡,剛受僱傭的助理教授一般年收入就是6萬美元左右――而且要當一個教授,要接受10年左右的高等教育訓練,這個過程的艱辛不說,競爭慘烈難找工作不說,往往還要使在讀學生背上一屁股債務――難怪我的同學要"明智"地轉行去做地鐵工人了。紐約公交工人活得這麼爽,為什麼還要罷工呢?這部分當然是因為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 村上春樹:我們年輕,新婚不久,陽光免費|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詹宏志:咖啡應有的樣子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咖啡應有的樣子西方人在提到他們的日常飲料時,有一句俏皮話形容咖啡應有的面貌說,它應該「黝黑如暗夜,炙熱如地獄,甜蜜如愛情。」諸位要知這杯咖啡怎麼地成,或許諸位喝慣了不注意。它便是一個「存」,同時又是一個「神」。你喝它,它會在你身內起變化,那不是「神」嗎?為了解釋孟子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大師神來之筆,以咖啡作譬,說水是水,咖啡是咖啡,混在一起,咖啡粉不見了,水也變黑了,但它們不是消失了,而是「化」(改變)了;形體雖然變化不見,卻還是一種存在,並且有一種「神」(作用)。
  • 老舍誕辰120周年:不該被忘卻的老舍之死
    因為吐血住進醫院的老捨出院回家。在22日晚上,《光明日報》的副刊編輯黎丁和老舍有過一次長談,據他回憶,他們講起「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老舍是「很興奮的樣子」,「很激動」,表示「我們不能落後」。黎丁和老舍夫人胡絜青都勸他先休養身體,不要去,但老舍堅持,說他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