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是浙江最南端的山區縣,隸屬溫州市,距離省城杭州400多公裡,也是該省26個加快發展縣之一。1997年,浙江建立定點掛鈎扶貧制度,23年來,省紀委監委機關專門成立結對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和駐村幫扶工作組,先後選派7位副秘書長、11任農村指導員,幫扶泰順4個鄉鎮12個村,累計落實項目80多個、資金8500多萬元,一步一步幫扶當地脫貧奔小康。
以茶興鄉鋪就富民之路
「1997年的泰順,貧困程度真的超乎想像。結對幫扶的萬排鄉,多數村集體經濟為零。當地一座水電站吸引了我們的注意,通過多方協調,水電站自主經營的第一年分紅就解決了5個『空殼村』問題。」時任省紀委幫扶工作組的有關負責人回憶道。23年後的今天,萬排水電站已成為當地最大水電站,每年收益達40萬元,大部分用於各村公益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時隔一年,省紀委扶貧接力棒交到了時任省紀委副秘書長方芳手裡。幫扶工作組在對萬排鄉深入調研後,為當地梳理出一條「以茶興鄉,產業並舉」的富民之路。
搞農業,紀委幹部是「門外漢」,怎麼辦?幫扶工作組邀請了專家到當地指導,引進了浙農117、龍井43等新優品種,在一次次組織實用技術培訓和規劃基地選址後,將第一筆70萬元的幫扶資金投入上排村茶葉示範基地建設。此後3年間,當地所有的村子都建起了茶葉示範基地,全鄉茶園實現了良種化。
方芳退休後,繼任的省紀委副秘書長曾江一在此基礎上,狠抓茶葉附加值提升。幫扶工作組引導當地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與企業籤訂單,同時幫助茶廠在大城市建立銷售網點,形成了「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發展模式。
生態旅遊帶動整村提升
村尾村是省紀委在2012年結下的「新親戚」,也是2019年開始精準幫扶的唯一結對點。村尾村山清水秀,擁有古道、古樹、古廊橋、古民居、古民俗等「五古」資源,但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後,多年來「養在深閨無人識」。
「村尾村山林多田地少,發展種植業很難形成規模。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旅遊業才是最好的出路,現在最緊要的是提升村莊整體環境。」幫扶工作組深入調研後的一席話,得到當地幹部群眾的認可。不久,20幢民房改造項目落地,原本普通的民房變成了整齊劃一的白牆黑瓦。
民房改造後緊接著是推進強弱電「上改下」項目,但線路「上改下」涉及諸多部門。幫扶工作組連續跑了多家主管單位,一次次爭取政策和項目資金的幫助,經過3個月的施工,村尾村成了全縣強弱電「上改下」第一村。
隨著村尾村「美麗鄉村」的品牌越來越響,原本冷清的小山村逐漸熱鬧起來。但狹窄的通村唯一公路仙嶺線成為制約旅遊發展的瓶頸。
2019年初,幫扶工作組經過調研,決心把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作為新一輪精準幫扶的重點。此後,幫扶工作組協調省交通廳落實扶持資金,協商電信、移動、國家電網等遷移沿路杆線。現在,仙嶺線拓寬工程已經如期通車,原來不足4.5米的路面拓寬到了6米。
「路一通,外地遊客就多了,下個星期的民宿和農家樂已經提前被預約了,真的是『一路通、路路通』了!」村尾村委會主任潘成注樂呵呵地說道。
清廉村居建設推動基層治理
隨著村尾村一系列建設項目的穩步推進,村級財務支出大幅增多,如何管住人、財、物尤為重要。
「在幫扶工作中,我們注重發揮省紀委監委政治機關優勢,堅持資金籌集、項目推進和黨建引領、廉潔建設兩手抓,著力推動構建鄉村善治新格局,打造清廉村居建設的示範點。」 現任駐村指導員、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張壽利介紹。
為此,幫扶工作組協同泰順縣紀委監委,以省紀委監委部署開展的「強化清廉村居建設,有力推動基層治理」專項工作為契機,把全省各地湧現出來的好做法,因地制宜「移植」到村尾村。
「我們村正在實施一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項目,大家有什麼好的想法都提一提。」今年7月25日,在新開闢的村民議事監督廣場上,一場議事會正在進行著,幫扶工作組、村「兩委」幹部還有村民們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為村裡即將實施的民生項目建言獻策。
「現在只要是涉及到村尾村的大事小事,都會在村民議事監督廣場上公開講,老百姓猜疑少了,我們做事也更踏實。」潘成注說。
去年年底,村尾村集體總收入已達到34.7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395元。
23年來,從杭州到泰順的400多公裡路上印下了無數車轍,也刻下了一任任扶貧幹部對泰順群眾的深厚情誼。(記者 顏新文 通訊員 陳信翰 林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