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2020-12-18 華山網

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屬於典型的城郊鄉。相較於「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特困地區來說,貧困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是因人均土地少,貧困戶自身的脫貧能力較弱等特點,脫貧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

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下轄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43個自然村,共有6659戶279950口人,耕地面積5.12萬畝,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鎮辦。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轄區611戶2069名貧困戶脫貧成為信義街道辦發展的重中之重。信義街道上下一心因地制宜謀出路利用產業幫扶促脫貧,截止目前,已有565戶1990人脫貧(2019年脫貧退出75戶197人),剩餘52戶72人,脫貧率96.2%。

如何引導村集體經濟的迅速壯大,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如何助力更多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形成「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成為信義街道脫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經街道辦多方調研考察,逐漸摸索出了利用自主優勢資源發展經濟,利用上級扶貧資金入股轄區發展前景好的涉農企業,以企業託管的方式發展扶貧產業兩種模式。先後投入資金175萬元,分別在星火、陳南、南焦、任李、郝家、蒼渡、信義等7個村建立產業發展基地,集體經濟規模初步形成。

其中信義街道辦事處以「黨工委+」模式入股星火村集體經濟組織,支持博華秦川牛養殖場發展,以每年按照總利潤的70%提取資金為貧困戶分紅。

陳南村以「村支部+」及村集體股份經濟模式先後入股醬菜廠和潔康達紙杯加工廠,所得股份分紅每年不得低於1.5萬元交於村委會作為扶貧基金。

南焦村採取黨支部+經濟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模式種植「玉露香」梨基地,用於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引導資金,扶貧資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紅」的方式讓貧困戶做「股民」拿分紅。

任李村以「村支部+」模式投資蓮藕產業基地建設,基地建成體現了「五五分紅」原則,50%的利潤歸村集體經濟,50%的利潤用於當年貧困戶分紅。

郝家村採取「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入股花卉基地,利用上級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分紅,讓貧困戶感受到了來自政府產業扶持項目所帶來的紅利,讓村民的生活像鮮花一樣綻放希望。

蒼渡村以村級合作社建設秀美田園葡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葡萄專業村產業優化再升級。

信義村以「村支部+」的模式入股信義肉牛養殖基地,按每年盈利30%用於產業再發展,70%用於貧困群眾分紅,助力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新模式,讓貧困戶以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分紅和務工的形式參與其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貧困戶人均收益在5000元左右,讓貧困戶感受到了來自政府產業扶持項目所帶來的紅利。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貧困群眾帶來了持續的經濟利益,先富帶動後富,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開拓創新為民謀福祉,大膽實踐尋求新發展是信義街道在扶貧道路上不變的信念;把有限的扶貧資金使用出最大的效果,並發揮資金孵化作用,這是信義街辦在產業扶貧中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對於扶貧而言,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實現從傳統的『輸血』式扶貧跨越到『造血』式扶貧。信義街道將繼續支持和帶動村集體經濟建設,爭取打造1至2個全市特色亮點產業基地,為轄區全面脫貧、產業持續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更好服務。

相關焦點

  • 我市農業產業扶貧促農增收
    本報訊 記者萬明報導:日前,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6年以來,上饒市農業農村局切實履行部門工作職責,紮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和各項巡視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實現高質量、確保可持續」工作原則,圍繞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強化產業扶貧提質增效,持續推進產業扶貧精準到戶,為全市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 江西特色產業促增收
    (央廣網發 通訊員傅建斌 攝)央廣網都昌11月17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傅建斌)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引導當地農民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種植、加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11月16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陽峰鄉金星村村民在晾曬麵條。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近年來,廣大南疆地區依託產業扶貧,實現了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作為棉花主產區,阿克蘇近年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建立了自治區級開發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
  • 宋農鎮鳳凰寨村:政策兜底保民生 產業扶貧促增收
    秀山網訊 在深化脫貧攻堅工作中,宋農鎮鳳凰寨村立足當地實際,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為貧困群眾撐起保障傘;以合作社為牽引,全力以赴抓實產業發展,通過產業扶貧帶領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向世友(右一)與村民一起打包三紅蜜柚。
  • 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黨建引領謀發展 產業調整促增收
    走進七星關區三板橋街道靈峰社區,處處生機盎然,平坦整潔的通村路、通組路如絲帶般環繞著黛瓦白牆的居民小樓,安靜而祥和。「由於開採和砍伐嚴重,曾經的靈峰社區生態逐漸惡化,水資源匱乏,群眾只能依靠傳統作物獲取微薄的收入。」靈峰社區副支書夏永軍說。
  • 扶貧「小香薯」變身增收大產業
    省交通運輸廳建管處副處長、駐上饒市廣信區湖村鄉西龍崗村第一書記廖曉鋒最近開始填寫和整理貧困戶「幸福帳單」,看到農戶的一項項收入,他不禁感嘆:扶貧「小香薯」,甜入農戶心。昔日「空殼村」因地制宜種植「小香薯」據了解,西龍崗村全村580戶、2260人,其中「十三五」期間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3戶34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5%,是廣信區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 鍾靈鎮:興產業 促增收 助脫貧
    近年來,該鎮結合傳統產業優勢,合理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各村情況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目前,我們以鍾靈水庫為中心,沿梅雲公路、鄧鍾公路、平大公路建成『三路一庫』產業布局。」鍾靈鎮人大主席張凌雲介紹。在合理布局下,目前鍾靈鎮茶葉、中藥材兩個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2019年,全鎮主導產業茶葉、中藥材實現產值1.9億元。真正實現鎮有主導產業,村有規模產業、戶有增收項目。
  • 臨沂沂南鄉村振興服務隊因地制宜謀發展
    隨後服務隊協調村裡以1000元/畝的價格流轉了村裡50畝地,通過平整土地,建設田間道路,立柱、鋪管、拉網、建隔離網、立苗,用39.6萬扶貧資金建立了一個獼猴桃採摘示範園,然後以5畝一個號,通過抓鬮方式轉租給村裡的村民。村民每畝地每年要交1400元租金,其中1000元返給出租戶,400元交給村裡,作為村集體收入,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萬元。
  • 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人民網重慶12月18日電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 「我的扶貧故事」幹事情潑辣帶勁 謀發展風風火火丨貴陽市烏當區下...
    脫貧攻堅還得靠產業扶貧。結合谷金村資源稟賦,我帶頭扛鋤頭、下田地、建大棚,帶領大家做豆腐、種金瓜、育松茸、栽黃桃。卡堡豆腐在當地一直小有名氣,但由於產量低、交通不便,而且是都是村民零散加工,產業發展不起來。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後,為用好「卡堡豆腐」這塊招牌,讓這一特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場。
  • 扶貧精準發力 致富力拔「窮根」——山東科技大學省派「第一書記...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扶貧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為脫貧攻堅指明了方向。山東科技大學第一書記工作隊謹記總書記指示,積極探索,精準發力,多措並舉帶領幫扶村脫貧致富「拔窮根」。
  • 明通:產業驗收嚴把關 政策獎補促增收
    明通鎮產業驗收志願服務小分隊與養殖戶現場核對驗收信息。通訊員 郭凡 攝    近日,明通鎮以《城口縣2020年產業到戶扶持實施細則》為驗收標準,以分村實施、逐戶清點為驗收模式,組建「村社幹部+機關職工+義務監督員」為主的志願服務小分隊6組,對全鎮6個行政村含非貧困戶在內的2000餘戶家庭進行了為期7天的逐戶產業驗收。
  • 歡快的「小雞苗」帶來致富新希望 行唐縣因地制宜抓好產業扶貧
    原標題:歡快的「小雞苗」帶來致富新希望 行唐縣因地制宜抓好產業扶貧   一隻只小雞從生產線上傳送過去,分揀員把公母雞分揀出來,然後對雛雞進行紅外線斷喙和免疫注射
  • 百裡杜鵑:因地制宜興產業 確保群眾穩增收
    近年來,依託區位優勢,百裡杜鵑各鄉(街道、管理區)嚴格按照「二二四三三」發展思路,抓牢產業「八要素」,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科學定位特色產業,揚長避短、厚植優勢,對發展潛力大、協作帶動能力強、市場競爭優勢大的產業予以重點發展,因地制宜興產業,一村一品保就業。
  • 衡水故城縣「五金」扶貧產業助力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 河青新聞網...
    近年來,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企業挑兩端、農戶居中間、科技先行官、信貸做支撐、保險防風險、黨委政府是靠山」的思路,積極做好資源、資金、資本、資產四篇文章,著力培育「金雞」「金蟬」「金奶牛」「金豬」「金棚」「五金」產業扶貧模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
  • 遂平縣政府縣長侯蘊一行到褚堂街道辦事處調研
    2月12日下午,遂平縣政府縣長侯蘊一行到褚堂街道辦事處調研在當前疫情防控之下如何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侯蘊一行深入到褚堂街道屈莊村欣欣種植合作社等地進行實地查看,詳細了解了該地特色種植產業中馬鈴薯、胡蘿蔔等的種植品種、成熟季節、產量和經濟效益等情況,並現場聯繫當地大型連鎖超市,解決了胡蘿蔔銷售難題。褚堂街道黨工委書記馮濤匯報了當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是積極探索開發公益性崗位。
  • 雲南漾濞:因地制宜種草莓促增收
    種草莓促增收眼下雖正值隆冬時節,但走進位於漾濞縣漾江鎮的桑不老村,會看到有一片紅綠相間的草莓地,綠的是草莓樹,紅的是草莓果,每天都有人到這裡採摘草莓,儼然成了冬日田園裡的一道風景。種草莓促增收這片草莓的種植戶是桑不老村民常興平,他們一家有五口人,前幾年靠在外嫁接各種苗木增加家庭收入。去年以來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有外出務工,於是在家裡種植了4畝多草莓,品種為紅顏草莓和牛奶草莓,經他一家精心管理,草莓長勢喜人。常興平說釆了帶走的每斤15元左右,人最多時每天能達到幾十人,賣得好一天可以有2000多元錢收入。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事情還得從縣裡的產業規劃說起。」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扶貧故事 | 無線電集團: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促增產增收
    扶貧故事 | 無線電集團: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促增產增收 2020-12-01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產銷對接促消費扶貧,品諾福利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品諾福利積極響應扶貧號召,切實踐行企業擔當,深入開展 「產業對接+消費扶貧」專項工作。集團總裁丁海玉組織公司骨幹成員成立了扶貧助農工作組,積極參與北京市朝陽區對口扶貧縣的幫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