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屬於典型的城郊鄉。相較於「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特困地區來說,貧困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是因人均土地少,貧困戶自身的脫貧能力較弱等特點,脫貧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
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下轄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43個自然村,共有6659戶279950口人,耕地面積5.12萬畝,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鎮辦。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轄區611戶2069名貧困戶脫貧成為信義街道辦發展的重中之重。信義街道上下一心因地制宜謀出路利用產業幫扶促脫貧,截止目前,已有565戶1990人脫貧(2019年脫貧退出75戶197人),剩餘52戶72人,脫貧率96.2%。
如何引導村集體經濟的迅速壯大,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如何助力更多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形成「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成為信義街道脫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經街道辦多方調研考察,逐漸摸索出了利用自主優勢資源發展經濟,利用上級扶貧資金入股轄區發展前景好的涉農企業,以企業託管的方式發展扶貧產業兩種模式。先後投入資金175萬元,分別在星火、陳南、南焦、任李、郝家、蒼渡、信義等7個村建立產業發展基地,集體經濟規模初步形成。
其中信義街道辦事處以「黨工委+」模式入股星火村集體經濟組織,支持博華秦川牛養殖場發展,以每年按照總利潤的70%提取資金為貧困戶分紅。
陳南村以「村支部+」及村集體股份經濟模式先後入股醬菜廠和潔康達紙杯加工廠,所得股份分紅每年不得低於1.5萬元交於村委會作為扶貧基金。
南焦村採取黨支部+經濟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模式種植「玉露香」梨基地,用於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引導資金,扶貧資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紅」的方式讓貧困戶做「股民」拿分紅。
任李村以「村支部+」模式投資蓮藕產業基地建設,基地建成體現了「五五分紅」原則,50%的利潤歸村集體經濟,50%的利潤用於當年貧困戶分紅。
郝家村採取「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入股花卉基地,利用上級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分紅,讓貧困戶感受到了來自政府產業扶持項目所帶來的紅利,讓村民的生活像鮮花一樣綻放希望。
蒼渡村以村級合作社建設秀美田園葡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葡萄專業村產業優化再升級。
信義村以「村支部+」的模式入股信義肉牛養殖基地,按每年盈利30%用於產業再發展,70%用於貧困群眾分紅,助力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新模式,讓貧困戶以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分紅和務工的形式參與其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貧困戶人均收益在5000元左右,讓貧困戶感受到了來自政府產業扶持項目所帶來的紅利。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貧困群眾帶來了持續的經濟利益,先富帶動後富,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開拓創新為民謀福祉,大膽實踐尋求新發展是信義街道在扶貧道路上不變的信念;把有限的扶貧資金使用出最大的效果,並發揮資金孵化作用,這是信義街辦在產業扶貧中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對於扶貧而言,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實現從傳統的『輸血』式扶貧跨越到『造血』式扶貧。信義街道將繼續支持和帶動村集體經濟建設,爭取打造1至2個全市特色亮點產業基地,為轄區全面脫貧、產業持續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更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