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國家的全面二孩政策的頒布,加上部分地區對生二胎的鼓勵,使得許多有能力的家庭也在考慮生二胎了,但是我們生了二胎,面對的問題確實方方面面的,有顯性的問題也有隱形的問題,顯性的問題還好,畢竟是擺在明面上的問題,最令人犯難的卻是隱形的問題。
其實這方面的隱形問題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學家們系統的研究過了,最後科學界一直認為:隱形問題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出生順序對孩子智力的影響,這就像「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樣,即使是一個家庭中、一個媽媽肚子裡出來的孩子,也會因為他們降生順序的不同而影響他們的智力。
阿德勒的研究
對這方面問題研究的最早的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阿德勒,阿德勒就是著名的心理學書籍《自卑與超越》的作者,他曾經研究了許多多子家庭中不同孩子的特點,最後總結出了以下結論:
長子得到父母的關愛會隨著家裡其他兄弟姊妹的降生而逐漸遞減,最後完全失去關愛;中間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存在;次子則是一個家庭中最受溺愛的。
雖然阿德勒對這方面的研究是最早的,但是由於阿德勒自己就是多子家庭孩子,而且是第二個孩子,所以有些理論就不免有失偏頗,不斷的受到了後來研究者的質疑。
經典的瑞文測試和家庭智力集合模型
為了駁倒阿德勒的理論,探求孩子出生順序對孩子智力的影響,荷蘭組織了一個空前盛大的瑞文測試,這項測試抽取了35萬名荷蘭男子作為樣本,並且通過羅伯特·桑瓊的家庭智力集合模型方法進行分析實驗結果,最後得出了以下結論:
多子家庭各個孩子之間最大的差別並不是得到自己愛的程度,而是由於出生順序的不同,才導致了自己未來的智力發展程度,孩子的智力會隨出生順序出現階梯式遞減的趨勢。
可作為參考,但不完全準確
誠然,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沒有永恆的定論,況且以上的實驗也只是用的國外的實驗數據和國外國情作為分析最後得出的理論,也就是說即使瑞文測試得出的結論已經趨近科學,但也並不是完全適用各個國家的所有家庭。
比如:在一個多子家庭裡,長子總是因為是家裡的孩子中最大的,總是被父母冠以「長兄如父」的思想,一切苦和累都要長子儘可能的承受,最小的孩子因為是孩子中最小的,所以肯定會受到家裡人大部分的疼愛。
因為他在小的時候其他的哥哥姐姐大部分都懂事了,一般也不會和他一般見識了,而中間的孩子因為不大不小、不老不少,就很容易被別人忽略。
這樣的話,孩子的智力水平就可能不完全是像瑞文測驗那樣,呈逐漸遞減的趨勢,反而是一種呈U型分布的趨勢:
也就是說最大的孩子因為要承擔著一個家的責任,所以總是去鍛鍊,這就使得自己的智力發育的很快;
最小的孩子會因為父母兄長的寵愛,好吃的好喝的都先給小的吃,使得最小的孩子的發育永遠是兄弟姐妹中最好的,智力也就相對高一點;
中間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總是被忽略,長時間活在老大的陰影裡,又沒有最小的孩子那樣受寵,所以智力相對低一點。
但是無論是阿德勒實驗,還是35萬人的瑞文測試,都是要告訴我們廣大家長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在面對家裡孩子多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出生順序,對不同的孩子採用不同的培養方式。
孩子出生順序與智力的研究,對父母有何啟發?
1)對老大老大總是會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得到的關愛會逐漸變少,所以我們對老大一定要給予相應的關愛,不要總是認為長子就要承擔很多,其實他哪怕有再多的責任,其實對我們來說不還是孩子麼?
2)對中間的孩子我們極其容易忽略中間孩子的情感和教育,因為長子是肯定會被父母重點「敲打」的培養的,次子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但是中間的孩子就是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所以我們對中間的孩子一定要多加重視,多多關注。
3)對最小的孩子一般父母在生最小的孩子的時候,自己的年紀也已經很大了,生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給最小的孩子足夠的關愛,所以總是竭盡所有的溺愛著小孩子,這樣的小孩子就很容易恃寵而驕。
所以我們一定要科學地給小孩子愛,做事不能全憑寵愛,不能有失公心。
4)對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是最容易出現媽寶男了,就是三個家庭的寵愛都在這一個孩子身上,孩子是非常容易仗著自己這份獨一無二的愛而為所欲為,所以我們對待獨生子女教養的時候,一定要在不溺愛的前提下,給予孩子科學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