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411字,閱讀時長3分鐘
近日,搜狐CEO張朝陽在直播節目中表示,一般女孩上了高中數理化不行,不是腦子不夠用,而是因為老被人看,覺得比枯燥的數學公式有趣,就沒心思學,所以一般女學霸裡長得好看的不太多,而男孩小屁孩中學沒人看,所以就去研究數學了。
看到張朝陽對女生學不好數理化的解釋,很多網友都吐槽這是歪理、是一種偏見。
有人留言說:「看漂亮女孩的男生,心理變化更大,數學公式比起漂亮女孩來說不是更枯燥,這麼理解男生豈不是更沒心思聽老師講課,更學不好數理化嗎?」
那麼這種解釋究竟合理不合理,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數據就知道。
根據媒體統計的數據,2020年我國高考狀元共44人,其中女生24人,佔狀元總人數的54.5%;在新高考不分文理的四個省份中,男女生各佔一半;此外,湖北、貴州、河北和重慶直轄市的文理科狀元都是女生。
由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文科還是理科,女生都佔據了半壁江山,其數理化成績並不比男生差。
1999年,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者邀請兩位女性A、B和一位男性C參加同一場數學考試。考試開始前,女性B被單獨告知,這份卷子男性的得分會更高。考試結果出來以後,B的成績低於A和C,而A和C兩人的成績則基本一致。
該實驗表明,女性在正常狀態下,對數學的考試能力並不弱於男性;但若女性被施加了某些暗示,比如「你不如男生」時,不自信、焦慮等負面認知和情緒會影響了女性的數學考試發揮,表現低於正常水平。
德國也有研究學者認為,由於女生長期生活在對數理化負面的心理暗示之中,久而久之對自己也就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影響了成績。
由此可以說明,女生在數理化的先天能力上並不存在問題。至於張朝陽認為的是被過多關注而導致了沒有心思學習,目前並沒有科學的證據表明這一假設普遍成立。
首先,張朝陽之所以會給出這樣的結論,我認為更多是性別的刻板印象導致的。
男生中實際上也有很多對理科不感興趣,同時也並不是沒有漂亮女生一心撲在學習上,對數理化公式充滿興趣。
有些家長或者老師自己的認知就有偏差,當他們把錯誤的認知信息傳遞給女孩時,潛移默化中讓女孩自我貼了標籤,她們會覺得「我數理化不行就因為我是女孩」,進而在日常學習中逃避數理化,或者忽略了真正不行的原因,比如學習方法不當等。
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讓女孩的數理化成績差成了某種「必然」。
其次,中學時期的學生,無論男生女生都需要克服自己的好奇心,保持對學習的專注力。
舉例來說,某個男生高一時數理化成績差,其父母片面地認為男孩子天生就有學好數理化的天賦,只要給他時間到了高三時自然就能得到提升。
然而該男生數理化成績差根本的原因是經常玩手機遊戲,不重視學習所導致的,假如一句性別優勢的解釋就可以成了成績差的「遮羞布」,那麼大概率到了高考時也不會有很大改觀。
張朝陽的解釋,讓我聯想到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薩莫斯也曾經有過類似的觀點,他在官方組織的一次演講中提到:由於生物差異,男性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的表現要優於女性。
言論一出,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受到了美國社會四面八方的批評,最終這位校長黯然辭職。
國家數學特級教師王志江在《玩遊戲、學數學》一書中明確提到:數學能力的好壞和性別無關,關鍵在於家長的教育方法,是否能讓孩子對數學知識保持強烈的好奇和求知慾。
因此,我想對家長朋友說一句:在女孩小的時候不要給她貼標籤、下結論,要相信孩子未來無限的可能性,鼓勵她突破自己、不斷進步才是父母該做的事情。
各位朋友,您對張朝陽的觀點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