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著作,時代的思想取向和關注點,對研究對象保持客觀性

2020-12-14 欣彤談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欣彤談歷史

18世紀,希羅多德可靠性的爭論雖仍然存在,但他的著作已成為古代希臘史和東方史的權威與嚮導。在浪漫主義時代來臨的前夜,赫爾德把希羅多德看作他的盟友,伏爾泰也以希羅多德為範型構建他的歷史,力圖將歷史研究的中心從政治與軍事轉向希羅多德注重的社會文化方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會產生怎樣有趣的故事呢?大家一起和小編去看看吧!

不過伏爾泰的這一思想與方法在當時並沒有對實際的歷史研究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一時期,東方學家依靠考古學和語言學的幫助,詳細地考察了希羅多德的記載。他們的研究表明,希羅多德較真實地描寫了他所看到的,並且誠實地報導了他所聽到的事件。《歷史》中的不實之處,有可能是因為他的告知者誤導了他,或者是他誤解了告知者轉述給他的事情。

20世紀以來,學者們對希羅多德及其歷史的熱情仍然未減,而真正回歸希羅多德精神的則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史學新銳年鑑學派的總體史研究。尤其在年鑑學派第二代領導人布羅代爾的身上,更是體現了希羅多德的精神。在他的《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我們明顯看到了希羅多德《歷史》中的一些基本因素,如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奇蹟以及政治史。

當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方法上,立足於20世紀的年鑑學派都不是對希羅多德歷史的全然復興,而更應將其視作一種繼承上的創新,它們在精神上是遙相呼應的。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希羅多德的可靠性在西方史學界再一次受到眾多質疑。與此同時,維護古典史家聲譽的著述也隨即出現。總之,對《歷史》一書「真實性」問題的關注的確是由來已久。

古至今,歷代學者對希羅多德的評價主要都是圍繞著他所採用的文體和敘述的真實性兩個方面展開的,但是各種討論背後的時代精神、問題意識、評判標準卻很不一樣。因為在不同時期,歷史寫作被賦予和承載的意義不同,人們思考的角度不同,想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對這同一個問題的評價自然也就不相同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究其根本是研究者對歷史及其研究歷史的這門學科一歷史學的理解和要求有所不同。

而一個時代、一個群體的表述可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關注點和思想取向。我們認為,儘管不同時代的學者所面對的問題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同。然而,在研究古人及其經典時,首先需要尊重研究對象並秉持客觀性,不應完全以今人的知識架構來看待古人,而更應該思考其本身的問題意識以及問題產生的歷史語境,從而就其自身的特點來理解古典著作。

具體到希羅多德及其《歷史》,我們在充分注意到希羅多德的局限性的同時,也不可否認,《歷史》中的絕大部分內容仍是我們擁有的最好的資料。希羅多德的世界是一個不同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他的想法及其出發點也與我們不同但無論希羅多德與現代史學家之間存在著多麼大的距離,這種距離都不能使我們因此而否認他是真正的歷史學家。

也不能因此而否認其作品的真實性及其價值,更不能動搖他作為西方「史學之父」的地位,正如義大利古典學家莫米利亞諾所說,「沒有希羅多德,沿臘史和東方史的研究不會在17、18和19世紀取得那樣大的進展。信任希羅多德是我們卓有成效地探索遙遠過去的首要條件」。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持續關注和留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及其客觀性
    社會科學方法論》等著作提出,價值中立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必須遵守的方法論準則,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客觀性的重要保證。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本身就是意義豐富的行動和事件。相對於自然科學領域可測量、可實驗、可分析操作的物質化的研究對象,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動。而「人」,除了是物理化學意義上的肉體結構之外,還是有喜好、厭惡、希望、目的、欲求等情感和動機的思想與行為的主體,其行動或事件是有「價值預設」的。不僅如此,人的「意義」往往具有某種主觀性。
  • 文化史研究的三種取向
    社會的文化史",即文化視角下的社會史,是把文化史作為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研究對象擴大到各種社會歷史現象,明顯突破了傳統的文化史範疇;該取向注重文化內部因素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尤其強調文化和個體意識在社會歷史中的價值、意義和作用。"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百年研究歷程與經驗啟示
    文本閱讀和思想闡發是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兩大基本向度,研究方法的自覺反思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趨向成熟的重要前提,在新時代徵程中譜寫經典著作研究新篇章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百年研究歷程與經驗啟示,有利於在新時代深入挖掘經典文本的重要價值,進而更好地激發經典著作研究的創新活力。
  • 【前沿成果】張昭軍:文化史研究的三種取向
    「文化轉向」促進了文化史的新生,但也帶來了新問題,如約翰·霍爾(John Hall)在《文化史死了》一文中指出:文化已經滲入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眾多研究領域,它不再擁有一片獨特的疆域,文化史作為一個特定知識實體在這個時代已經終結。在霍爾等人看來,「文化轉向」對歷史的客觀性提出了挑戰,但並未就文化史的出路給出答案。文化史研究該何去何從,值得認真思考。
  • 立足歷史背景深入研究梁啓超學術思想
    今天從多學科角度研究梁啓超,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角度都有借鑑意義。」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原館長鍾賢培說。  華南師範大學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鵬軍也表示,梁啓超涉足的範圍極為廣闊,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新聞、學術、藝術、文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對近現代之際的中國文化史作出了重大貢獻。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紀德君表示,梁啓超開創了報刊史上的政論時代。
  • 百年美國史學:從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挑戰
    他主張「讓史料說話」「如實直書」,倡導史學家回到檔案館去,認為歷史研究應該保持客觀的不偏不倚的立場,摒棄史學家自身的主觀色彩,不要讓自身的政治立場、自己的好惡影響歷史史料的選擇和解釋,只要保持這種態度,歷史的本來面目是可以還原的。除此之外歷史學家也就沒有什麼任務要做了。蘭克式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原文分析批判來尋找事實)為其贏得了「科學歷史之父」的美名。
  • 波考克:一位從歷史研究進入政治思想的大家
    不過作為一個學派,這些人的研究仍然有可以觀察到的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都關注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時期的政治思想,致力於發掘古典政治中的共和主義傳統;另外,他們在其研究早期都面臨著共同的「學術敵人」——洛夫喬伊的觀念史和和社會經濟取向的馬克思主義。相比較斯金納在國內的名聲和著作翻譯成果而言,波考克遠遠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
  • 毛澤東著作及版本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不能單純就毛澤東思想來研究毛澤東思想,而應該從多個層面來研究,應該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別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創新跟實踐創新結合的方面找到這些著作,一些代表性的、經典著作的結合點來進行研究。現在習近平高度關注意識形態建設、高度關注黨史研究(包括毛澤東思想發展史的研究),同時,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建設。
  • 當代歷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向
    更有學者注意「情感的團體」,探討人們在家庭、教會、學校和單位等場合,情感表現差異。有關情感史的研究,可參考《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情感的歷史研究」的紙上論壇(2012/11)。學界關注的課題有心理疼痛、抑制疼痛的阿司匹林與情感、近代生產的產育之痛。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這一方面是因為該類著作對作者要求太高,一不小心就會貽笑大方;另一方面是此類著作註定不可能深入,能把該講的問題講清楚,而不要強不知以為知就不錯了。但是,嚴肅的學術著作不就應該以深入思考和探討一些重要的問題為目的嗎?這部著作的寫作取向即基於上述想法。它並不試圖對中國現代思想史作全面的描寫和論述,只想對中國現代思想史上自己感興趣的人物、觀念和思想作較為深入的探討。
  • 《歷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革命史範式、現代化範式、「衝擊—回應」範式與「中國中心觀」取向、「社會—國家」範式與市民社會理論等,一方面為研究近代中國歷史提供了分析工具,從不同方面豐富和深化了中國近代史研究,並帶來歷史敘事的變革。另一方面,這些範式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學術淵源,也各有其局限。
  • 談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和價值性
    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提,它也伴隨社會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因此,可以說,價值性或價值關聯性也是社會科學的顯著特性。其次,要注意社會科學研究與社會科學成果的應用,尤其是與思想宣傳的區別。社會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社會行為過程,社會科學家作為社會的人,與研究對象之間有共通性或相似性,這使得社會研究出現了特殊的困難,同時,也使社會研究在規範和方法的運用上產生了與自然科學不同的要求。
  • 圓桌︱思想史研究的新問題、新視野和新方法
    思想史除了關注人物的思想結構外,按照錢穆的說法我們得關注更多的層面,其中之一就是錢穆所說的「具體方面」,例如一本書的籤注、摺痕是如何產生的,每本書背後都和哪一群人有關聯,以筆名發表文章的作者其真實姓名為何。關注舞臺的方法論意義在於,我們知道舞臺不僅僅要知道人們在歷史中行動的變與不變,我們還要知道人們在歷史行動中的種種限制。
  • 談史學理論視域下的「歷史敘事」研究
    一、「歷史敘事」何以備受今人關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歷史敘事」成為中外史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考其緣由,在於大量哲學、社會學和文學等方面的理論衝擊歷史學傳統的研究領域和理論體系,致使歷史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有人甚至預言有「亡史」的威脅。
  • 林毓生先生談思想與治學的取向和方法
    閱讀林先生的著作,再跟林先生交談,好像跟他上了一門專題研究課(independent study),使我對他治學的取向和方法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訪談涉及許多有趣的話題,事後根據錄音和筆記整理時,為了突出主旨,與方法不直接相關的內容只好忍痛割愛。
  • ...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教授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蒞臨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並介紹了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指出吳滿意教授主持的「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重大項目,就是依託學校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數據應用為特徵,以數據事實為信息來源,藉助數據的客觀性、全面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可預測的研究,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
  • 蔣竹山: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當代歷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向
    研究者可以關注書籍史家較少探討的出版活動與書籍文化層面及其時代(圖書出版與銷售活動),旅行指南的書寫及出版與旅遊文化的關聯性,甚至關注性別、閱讀與出版的關聯。像是2015年亞洲研究學會(AAS)的李文森獎,頒給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何予明(Yuming He)教授。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
    作為一個科學的、開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的行動指南,而不是束縛行動的教條。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必須與變化著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及時汲取新鮮的營養成份,與時俱進,始終保持時代的先進性。一旦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僵死不變的教條,黨內就會迷信盛行,黨的事業就會受到嚴重損害。所以,決不可僵化地、一成不變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更不能對馬克思主義抱迷信的態度。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這些譯文通過對歷史規律、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研究的對象等問題進行闡釋和說明,論證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主要觀點。同時,譯文也包含了對諸如克羅齊「歷史主義」、比爾德「相對主義」等所謂資產階級歷史哲學的批判④。國內對舊的唯心史觀的批判主要集中於對胡適「多元史觀」等的批判上。
  • 對新聞客觀性的辯證分析
    所以,我們是不能絕對否定新聞客觀性的,正如某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其實,那些批判、否定客觀性的文章所採用的標準,仍然是客觀性的」[1]111。對於後一種觀點,在理論上缺乏有力的論證,在新聞實踐上又存在諸多問題,以至於有學者指出新聞客觀性原則是「態度和方法的悖謬」[2]。這裡我們在諸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對新聞客觀性做一番梳理,以期對新聞客觀性有一個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