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本當是有能力者居於高位,可是我們常常發現現實中並非總是如此,
為什麼有些能力最強的人,卻往往做不了大領導,這是為什麼呢?
文中的一個詞眼「最強」讓我十分在意,在職場之中能以「最」字自居的人那便不再是那個「最」了。
真正的強者都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謙遜自知地立身於職場。
當今社會上,我國的在人力資本方面,即便跟發達國家相較,其實也沒有太大劣勢。
企業所需的各類人才都十分富足,有大才、抱大器的能人也有如過江之鯽般數量眾多。
作為員工下屬,能力再強也有更強的人存在,即便有咬文嚼字之嫌,文中「最強」這個措辭依舊很不得當。
馬雲曾說過:「再牛逼的人也要進火葬場,再厲害的企業也會有破產倒閉的時候。」
作為職場人士,當知自己不過是企業這艘巨輪上一枚「螺絲釘」,本就是可以被替代的平凡一員,能力再出眾也不過是優質可靠的組件。
做大領導需要能力,這自然無可非議,但做到多大的領導,需要多大的能力,其實都無法一言以蔽之。
能力強的人其實也多有做領導的,文中的觀點本就有失偏頗,只是企業終歸是一個集體,個體究竟多重要也並不盡然。
文中提到能力較強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領導,其實也不無道理。
都說人才資源是企業創造收益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能人更是戰略資源中的重中之重,能人本應由兵而將、由將而主,幫助企業謀求更大的收益。
然而這些能人在其中沉沉浮浮,做出過功績、產生過效益,卻因著他們的性格、情商不得重用。
現實的職場中,我們卻常常看到真正的能人,在職場上或許混得並不差,但混得也並不好,庸庸碌碌地希聲沉默著,遠不比能力有限、位高權重的後者。
正如上文所述,這些能人未能成為大領導,而真正成為大領導的達者則是風光名噪,在企業中佔據重要的一席。
或許人們認為他們並無真才實學、只是鑽營權術,其實同樣也不盡然。
做大領導的人不僅要有能力,更要有情商與人際交往的能力,藉助溝通的技巧化解不同的見解、需求、願望、意見與感受。
而這些並不是一般的能人可以做到的,更多地需要這種能力並不單一的綜合型人才。
讀罷題目後,個人認為題中的「能力」其實可能指的是專業技能,職場人士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固然重要,其實要想成為大領導還遠遠不夠。
儘管專業技能確實是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不可缺失的基石,但是在職場中依舊是片面的。
如果職場人士精通專業,去坐到管理型領導的位置,其實也是讓他們「屈才」了,他們本可以在在技術崗「發光發熱」,卻在不熟悉的管理領域碌碌無為。
管理是經營「人」的事業,做大領導自然嚮往,其實也需要與相應的權力和責任相匹配的管理能力,給予每個員工實現個人理想和施展抱負的機會。
因此職場人士在追求晉升空間時,不能只是看待地位的上升與薪酬的增長,更要看看這份工作的發展方向是否適合自己,能否讓自己的個人價值得到實現。
管理「人」的大領導也有自己的工作任務,「能者多勞」並不全對,「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卻適用於此。
有些職場人士雖然有能力,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職場品德,造成德才不均的現象,其中最常見的便是他們出現恃才傲物、功高蓋主的言行。
這種情形其實古來有之,韓信作為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演繹出國士無雙的形象。
然而當王朝建立之後,他一人全任王侯將相,後因謀反被貶,斬於鍾室,並夷其三族,成為典型功高蓋主的事例。
其實在當今社會,「功高蓋主」少有發生,畢竟自身難以居功,自然也蓋不了主。
在現在的企業模式下,領導更是掌握著下屬的升降大權,這種情況一旦出現,領導便會有所行動。
一些領導會將員工樹大招風的行為當作是對自己地位的挑戰,甚至視為對他們領導權威的挑釁。
他們或許不會給你「穿小鞋」,也不會給你「使絆子」,他們本身就是掌握著權威,下屬的晉升空間盡在他的一念之間。
「主」之所以能成為「主」,必然有他們不凡之處,輕易地僭越領導所在,即便是有多大的能力,也會被斬去鋒芒、淪為平凡。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如果你喜歡鄙文,那就在下面點個讚呀,也可以轉發或讚賞!
您的鼓勵是老夏最大的動力和支持,歲月靜好,願你幸福,一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