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新京報記者探訪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發現,醫院在戶外區域設置了專用的核酸檢測和發熱篩查門診通道,可現場排隊預約做核酸檢測。檢驗科的工作人員介紹,每日可檢驗上千個樣本。工作人員介紹,早上7點、下午3點兩個時間段人員較少,排隊等候時間短。
18日,該院一座新建立「臨時方艙」也投入使用,被用於提供核酸檢測服務。
6月14日,北京98所醫療衛生機構面向公眾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6月17日,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日均核酸採樣約40萬人。不少檢測點前排起了長龍。
6月17日,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工作人員用喇叭提醒前來進行核酸檢測的人們保持安全距離排隊。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早7點、下午3點人流量少
6月17日,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急診樓東側的道路上,新京報記者看到,醫院設立了長達數十米的核酸檢測預約、掛號通道。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核酸檢測通道自14開始設置,開設已有4天,每日都有數百人前來檢測。其中14日、15日,有不少社區、市場及餐飲行業人員集體來檢測,排隊的人「基本處於爆滿狀態」。
現場,正在預約和掛號的市民排起長隊,不斷有工作人員提醒排隊人員要保持一米間距。自費檢測的市民排隊掛號後,繳費180元開出檢測單據,便可前往採樣。
隊伍中的曾先生說,他在海澱一商店內從事銷售工作,因僱主要求要持有核酸檢測報告才能上崗,所以他來此預約。正在排隊的徐女士則說,因自己喉部不適,「希望檢測有個結果能讓自己放心」。
17日下午,新京報記者看到,排隊的人數明顯減少。工作人員介紹,在人流量較小時可直接檢測,免去排隊等候時間。「建議早上7點或者下午3點左右來,這兩個時間段人比較少」,工作人員說。
在檢測通道處,數名工作人員在此接受預約諮詢,同時將發熱病人引導至不遠處的發熱診區,以減小感染風險。發熱診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發現確診病人,將聯繫定點醫院轉移治療,疑似病人則會被安排在隔離區留觀。6月16日,有近800人參與篩查,其中有50餘例發熱,但該院至17日還未收到疑似新冠病例。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副院長王海英介紹,6月11日,在接到北京市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報告後,醫院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應急隊伍,做到核酸檢測「應檢必檢」,同時保證原有病人的正常就診。
為緩解前幾日出現的檢測人員排隊情況,醫院在空地上新建了一座長約十五米的「臨時方艙」。醫院信息中心工作人員王磊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臨時方艙」 由3個長約5米的房間組成,從6月16日晚間開始修建,目前搭建完畢,已通電通網。「臨時方艙」 作為核酸檢測掛號收費和集中採樣的新增場所,已在18日正式投入使用。
6月17日,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醫護人員為市民採集咽拭子。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每天站立檢測10小時採樣
「摘口罩,抬頭,張大嘴」。6月17日,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急診樓旁的一處紅色帳篷下,兩名身穿白色防護服、頭戴防護面罩、戴手套的護師,正對排隊的市民依次進行咽拭子採樣。棉籤在被檢測者的喉內刮過,不到十秒鐘,樣本便被收集到一個試管當中。使用消毒液消毒手部後,護師再進行下一次採樣。
消化內科護師劉思宇主動報名,從14日開始在採樣點值班。14日之後,被安排前來核酸檢測的人員大量增加,當日的隊伍即使「拐了彎」也延綿數十米,排到了急診門口。
15日晚間,在發熱門診幫忙的劉思宇,臨時接到了區裡下派的核酸檢測任務。當晚,200多位來自蘋果園東附近市場的市民,手持社區的介紹函前來檢測,她和同事一直忙到凌晨3點,將全部樣本送往了檢測實驗室。
她和另外兩名同事,每天要在採樣點站立將近10個小時。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為了緩解疲乏僵硬,她會時不時微微蹲下或者伸伸腿。
儘管有一臺電風扇對著她擺頭,但30多度的高溫下,隔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劉思宇還是被悶得全身溼透。實在受不了,她會在中午休息時完成消毒後,稍微拉開臉部的縫隙,讓風吹進去,「那個時刻特別舒服」。
聲音也因防護被層層包裹。劉思宇只能喊出來,才能讓面前的檢測者聽見。她常常覺得「嗓子冒煙,腦瓜子嗡嗡的」。15日晚間,大批市場人員前來檢測時,劉思宇怕大家聽不到,只能將急診門口的擴音器拿來維持秩序,回答諮詢。
一些被檢測者喉部敏感,採樣時會忍不住咳嗽。劉思宇告訴他們,要儘量憋住一口氣,張大嘴不要呼吸。她操作時,也會稍微偏下頭,防止唾沫飛濺到面罩或防護服上。還是有不可避免的情況,她總能感覺到患者咳嗽後,一股熱氣噴在她手套上。這次採樣結束後,她只能更換手套,清洗手部。
試劑準備區,檢驗技師準備將樣本滴到用於核酸提取的預製板內。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檢驗科一日檢測上千個樣本
在住院樓二樓的檢測實驗室,樣本被放在一個金屬制的「傳遞窗」內。這個銀色通道是樣本進入實驗室的第一步,表面貼著「新冠核酸檢測標本接收處」字樣。採樣點工作人員將閥門打開後,將樣本放在通道中。
一牆之隔的實驗室有高度的安全防護要求。據檢驗工作人員介紹,樣本經傳遞窗進入實驗室內部後,將被工作人員消毒、掃碼、錄入、核收,並放入56℃溫箱中滅活30分鐘。
實驗室內,檢測人員身著密閉的防護服、護目鏡,雙手帶著手套在生物安全櫃中,用「加樣槍」將檢測者的樣本吸入,滴進提取試劑盒的預製板中,完成「加樣」。
實驗室由多個具備不同功能的房間和區域組成。樣本的實驗操作經過分工,通過各個房間的「傳遞窗」傳遞完成。「傳遞窗」同時僅有一方可打開,中間設有紫外燈用以消毒。室內均處於負壓狀態,防止氣體外洩造成可能的汙染。
樣本此後需要在一臺「擴增儀」中進行基因擴增。「通俗地來講,試劑盒有可以找到核糖核酸的『偵察兵』,經擴增儀找到之後擴大,我們就可以根據圖表分析出結果」。檢驗技師許月鵬介紹。兩小時後,相關數據便顯示在電腦中,工作人員判斷結果,並將報告審核發放。
從周日(14日)開始,隨著篩查人數上升,核酸檢測量陡增。檢驗科工作人員介紹,實驗室在14日當天檢測樣本約500多個,15日600多,到16日完成了1200多個樣本的檢測。17日中午,又有500多份樣本在這裡等待檢測。
實驗室明顯忙碌了起來。許月鵬和同事們將一波樣本檢測完成後,馬上便要開始下一批次的檢測,連續幾日來都在晚上12點以後才能回家。「基本停不下來」。平時的核酸檢測大多來自住院,2個人可以完成工作,但現在,6個人都忙不過來。
從14日開始,檢驗科副主任鄭鳳芝已連續三天沒有回家休息,為了將檢驗任務完成,她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兩三點。因為太困,她便直接在值班室內睡覺,第二天六七點繼續起床工作。在實驗室拿著加樣槍「加樣」,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幾個小時下來,身體總會疲憊。但鄭鳳芝說,自己的體質不錯,能熬得下來。
「對於我來說,就是工作擺在這裡,我必須要去完成」。
新京報記者 張熙廷
編輯 康佳 陳婉婷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