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2020-12-12 科技領航人

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

那個時代的數學家們為數學尋求了堅實的基礎:一系列基本的數學事實或公理,這些事實既是一致的——不會導致矛盾——也是完整的,是所有數學真理的基礎。

但是,哥德爾25歲時發表的令人震驚的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這一夢想。他證明了任何可以作為數學基礎的公理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關於這些數字,總會有真實的事實不能被那些公理證明。他還表明,沒有任何一套公理能夠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

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意味著,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進行數學理論,對可證明的和真實的事物也無法統一。數學家可以證明的內容取決於他們的初始假設,而不是所有答案所依據的任何基本事實。

自哥德爾發現以來的89年中,數學家偶然發現了他的定理所預言的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哥德爾本人幫助建立了關於無窮大的連續性假說是不確定的,而停止問題則是不確定的,該問題詢問使用隨機輸入的電腦程式將永遠運行還是最終停止。物理學中甚至還出現了無法確定的問題,這表明哥德爾式的不完備性不僅影響數學,而且以某種不被理解的方式影響現實。

這是哥德爾如何證明他的定理的簡化的非正式總結。

哥德爾數

哥德爾的主要策略是將有關公理系統的陳述映射到系統內的陳述,即關於數字的陳述。這種映射使公理系統能夠輕鬆地談論自己。

此過程的第一步是將任何可能的數學陳述或一系列陳述映射到稱為哥德爾數的唯一數字。

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

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和詹姆士·紐曼(James Newman)在1958年出版的《哥德爾證明》中,對哥德爾方案進行了略微修改,最初以12個基本符號作為詞彙來表達一系列基本公理。 例如,存在的陳述可以用符號expressed表示,而加法則用+表示。 重要的是,符號s表示「的繼任者」,提供了一種指定數字的方式。 例如,ss0指的是2。

然後為這12個符號分配哥德爾數字1到12。

接下來,代表變量(以x,y和z開頭)的字母映射到大於12的質數(即13,13,17,19,…)。

然後,這些符號和變量的任何組合(即可以構造的任何算術公式或公式序列)都將獲得自己的哥德爾編號。

例如,假設0 =0。公式的三個符號對應於哥德爾數字6、5和6。哥德爾需要將此三數字序列更改為一個唯一的數字——其他符號序列將不會生成的數字。為此,他採用前三個質數(2、3和5),將每個質數提高到序列中相同位置的符號的哥德爾數,然後將它們相乘。因此0 = 0變為2^6×3^5×5^6或243,000,000。

該映射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沒有兩個公式會以相同的哥德爾數結尾。哥德爾數是整數,並且整數僅以一種方式分解為質數。因此,243,000,000的唯一質數分解是2^6×3^5×5^6,這意味著只有一種可能的方法可以解碼哥德爾數:公式0 = 0。

然後,哥德爾又走了一步。數學證明由一系列公式組成。因此,哥德爾也為每個公式序列賦予了唯一的哥德爾數。在這種情況下,他從之前的質數列表開始——2、3、5,依此類推。然後,他將每個素數提高到序列中相同位置的公式的哥德爾值(例如,如果先出現0 = 0,則為2243,000,000×……),然後將所有內容相乘。

算術化數學

真正的好處是,甚至有關算術公式的語句(稱為元數學語句)也可以自己轉換為具有自己的哥德爾數的公式。

首先考慮公式(0 = 0),表示「零不等於零」。 這個公式顯然是錯誤的。 但是,它有一個哥德爾數:2乘以1的冪(符號的哥德爾編號),再乘以3乘以8的冪(「空心括號」符號的哥德爾編號),依此類推 ,得出2×3^8×5^6×7^5×11^6×13^9。

因為我們可以為所有公式甚至錯誤的公式生成哥德爾數,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討論它們的哥德爾數來明智地談論這些公式。

考慮以下語句:「公式(0 = 0)的第一個符號是波浪號。」關於(0 = 0)的(真實)元數學陳述轉化為關於公式的哥德爾數的陳述——即,其第一個指數為1,即代字號的哥德爾數。換句話說,我們的陳述說2×3^8×5^6×7^5×11^6×13^9隻有2的單個因數。如果(0 = 0)以除波浪號以外的任何符號開頭,則其哥德爾數至少應為這是2的兩個因數。因此,更準確地說,2是2×3^8×5^6×7^5×11^6×13^9的因數,而2^2不是因數。

我們可以將最後一個句子轉換為精確的算術公式,可以使用基本符號記下*。這個公式當然有一個哥德爾數,我們可以通過將其符號映射到素數的冪上來進行計算。

內格爾和紐曼寫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非常普遍而深刻的見解,這是哥德爾發現的核心所在:可以通過討論大型整數的質因子屬性,以間接但完全準確的方式談論長鏈符號的排版屬性。」

對於超數學陳述,也可以轉換為符號:「存在一些數為x的公式序列,可以證明哥德爾數為k的公式」,或者簡而言之,「可以證明哥德爾數為k的公式。」將此類陳述「算術化」的能力為意外而成功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G本身

哥德爾的獨到見解是,他可以用公式本身的公式代入自己的哥德爾數,從而避免麻煩。

要查看替換的工作原理,請考慮公式(x)(x = sy)。 (它顯示為「存在一些變量x,它是y的後繼」,或者簡而言之,「 y有一個後繼」。)像所有公式一樣,它具有哥德爾數——一些大的整數,我們將其簡稱為m 。

現在讓我們在公式中用m代替符號y。 這形成一個新公式(formulax)(x = sm),表示「 m有一個後繼」。我們怎麼稱呼這個公式的哥德爾數?需要傳達三點信息:我們從具有哥德爾數m的公式開始。在其中,我們用m代替了符號y。 根據前面介紹的映射方案,符號y的哥德爾數為17。因此,讓我們指定新公式的哥德爾數sub(m,m,17)。

替代構成了哥德爾證明的關鍵。

他認為,「無法證明具有哥德爾數sub(y,y,17)的公式」的形而上的數學陳述。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學到的符號,具有哥德爾數sub(y,y,17)的公式是通過取帶有哥德爾數y(某些未知變量)的公式並將該變量y代入有哥德爾數為17(也就是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

事情變得撲朔迷離,但是,儘管如此,我們的超數學陳述(「無法證明具有哥德爾數子(y,y,17)的公式」)肯定會轉化為具有唯一哥德爾數的公式。我們稱它為n。

現在,進行最後一輪替換:哥德爾通過將數字n替換為先前公式中存在y的位置來創建一個新公式。他的新公式為:「無法證明哥德爾數為sub(n,n,17)的公式。」我們將此新公式稱為G。

自然,G有一個哥德爾數。它有什麼價值?瞧,它必須是sub(n,n,17)。顧名思義,sub(n,n,17)是公式的哥德爾數,它是通過將哥德爾數為n的公式代入n並代入帶有哥德爾數為17的符號的任何地方而得出的。G正是這個公式!由於素數分解的唯一性,我們現在看到G所討論的公式就是G本身。

G宣稱自己無法證明。

但是可以證明G嗎?如果是這樣,則意味著存在一些公式序列,可以證明該公式具有哥德爾數sub(n,n,17)。但這與G相反,後者說不存在這樣的證明。相反的陳述G和G在一致的公理體系中都不可能成立。因此,G的真相必須不確定。

但是,儘管G不確定,但事實確實如此。 G說:「無法證明哥德爾數為sub(n,n,17)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發現的事實!由於G是真實的,但在用於構造它的公理系統中無法確定,因此該系統是不完整的。

您可能認為您可以提出一些額外的公理,使用它證明G並解決悖論。但是你不能。哥德爾表示,增強的公理系統將允許構建新的,真實的公式G(根據與之前類似的藍圖),而該公式無法在新的增強系統中得到證明。在努力建立完整的數學系統時,您永遠無法擺脫困境。

沒有一致性證明。

我們了解到,如果一組公理是一致的,則它是不完整的。那是哥德爾的第一個不完全性定理。 第二種方法很容易遵循,即沒有一套公理可以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

如果一套公理可以證明它永遠不會產生矛盾,那意味著什麼?這將意味著存在根據這些公理構建的一系列公式,該公式從數學上證明了「這組公理是一致的」。 按照第一個定理,這套公理就必然是不完整的。

但是,「公理集不完整」與「有一個無法證明的真實公式」相同。這個陳述等於我們的公式G,我們知道公理不能證明G。

因此,哥德爾創造了一個矛盾的證明:如果一組公理可以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那麼我們將能夠證明G。但是我們不能。 因此,沒有一組公理可以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

哥德爾的證明扼殺了對一個一致、完整的數學系統的追求。內格爾(Nagel)和紐曼(Newman)在1958年寫道,「不完全性的含義」還沒有被完全理解,今天仍然如此。

相關焦點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但是,哥德爾25歲時發表的令人震驚的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這一夢想。他證明了任何可以作為數學基礎的公理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關於這些數字,總會有真實的事實不能被那些公理證明。他還表明,沒有任何一套公理能夠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意味著,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進行數學理論,對可證明的和真實的事物也無法統一。
  • 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被譽為「邏輯和數學史上的一座裡程碑」。由它產生的對「可證明」與「真」的討論,直到圖靈所產生的「可計算」與「不可計算」的討論,再到如今「計算」與「超計算」、「可計算」與「可學習」的討論,構成了對心靈、智能研究的一條線索。佩德羅·多明戈斯《終極算法》一書提出的「終極算法」理想,對於解決上述主題的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證明理論、模型理論、遞歸理論、集合理論、直覺邏輯——所有這些都被哥德爾的工作轉化了,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從哥德爾的著作中得到了它們的起源(Goldstein, 2005)。但在哥德爾的輝煌成就中,有一個格外突出——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一個人不需要成為一個實踐數學家來掌握不完全性定理的基本思想和信息。
  • 專欄 | 聊聊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然而經過時間的洗滌,它不僅成為邏輯學裡最深刻的定理,還和塔爾斯基(Alfred Tarski)的形式語言理論、圖靈機判定問題被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被看作是現代邏輯史上的裡程碑。簡單說就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橫空出世又一次打破了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
  •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悖論說謊者悖論、卡羅爾悖論、芝諾悖論、希爾伯特悖論,所有這些悖論都與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有關,並在歷史上導致了這個定理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是一位邏輯學家,生於 1906 年,卒於 1978 年。
  • 講座:哥德爾定理與認知科學的局限
    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不完備性定理是他在1931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使數學基礎研究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更是現代邏輯史上很重要的一座裡程碑。該定理與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圖靈機和判定問題,被讚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哥德爾證明了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只要包括了簡單的初等數論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偽的命題。
  • 哥德爾定理的證明
    1920年,當時數學界領軍人物希爾伯特,提出一個計劃,根據《數學原理》的思想,將所有的數學形式化,稱為形式公理系統(formal axiomatic system),在這裡用精確的形式符號語言來敘述數學命題,根據形式邏輯的規則來操作這些字符串的變換和生成,稱之為「形式證明」。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哥德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邏輯學家,他和愛因斯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愛因斯坦說過一句非常有趣的話:我之所以每天堅持來普林斯頓的辦公室上班,就是因為來回途中可以和哥德爾一起步行。愛因斯坦還曾這樣評價哥德爾:我在物理學界得到的一切榮譽,哥德爾教授都應該在數學界得到。
  • 什麼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而且哥德爾給出的『包含皮亞諾算術』的限制其實都很強了,給一個弱得多的限制,理論依然是不完備的。哥德爾提出第一不完備定理後不久,Rosser就給出了一個更強的(更強的意味著限制更弱)不完備定理:一個系統只要包含羅賓遜算術就足以產生不完備性了(羅賓遜算術只有加法和乘法)。哥德爾當時強調皮亞諾算術(原文其實更模糊,是『基本算術』),主要是針對希爾伯特計劃。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由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而得的一個結論,就是「皮亞諾公設是不完備的!」有些關於自然數的敘述是對的,但皮亞諾公設無法證明它,哥德爾的證明也的確告訴我們如何找到這個敘述。同樣的,皮亞諾公設也沒那麼特殊,就像不完備性的結果一樣,由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任一個足夠強的公設系統,皆無法證明它本身的一致性,所以要證明數學具有一致性,即數學中不會產生矛盾,你將無法由數學中得到,你必須靠數學以外的東西,也許是你個人的哲學或神學,來相信數學是有意義的,這可說是粉碎了「希爾伯特計劃」,難怪當希爾伯特由他的學生伯內 (P.
  • 來認識一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任何無矛盾的公理體系,只要包含初等算術的陳述,則必定存在一個不可判定命題,用這組公理不能判定其真假。」但是,天不隨人願,作為整個數學大廈基礎的集合論,就是康託爾這貨發明的那套理論,被輕輕一戳,倒了。你說,你要是作為一個數學家,該多麼的沮喪啊,自認為高大上的老祖宗,原來是個贗品(現代的思密達和國中哈士奇該多麼顏面無存啊)。於是,天下大亂——括號,數學界。但是,亂世出英雄。
  • 再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保守性:證明可以不依賴『理想對象』(比如不可數集合)。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四個性質還要在這個系統內被證明。這個想法倒是非常美好,但就在希爾伯特退休後一年,即1931年,哥德爾的兩條不完備定理直接宣判了希爾伯特計劃的死刑。3.
  • 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這是我們理解柏拉圖、理解休謨、理解康德以及以後邏輯經驗主義的一條路徑。 數學家、邏輯學家與哲學家不同,他們不滿足僅僅給知識的確定性一個形上學的解釋。他們企圖用邏輯與數學為人類的知識建立一個嚴格的、自滿自足的、與形上學無關的基礎。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到底說了些什麼?
    文章把理解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分為了五重,建議只是想初步了解的讀者,可以重點看第一重;希望了解一些背景的讀者,可以修煉到第二重;希望較深入理解哥德爾證明思路的讀者,建議修煉到第三重;如果確實感興趣,希望詳細了解哥德爾證明過程以及其嚴謹性的讀者,可以修煉到第四重;如果還想多知道一些知識的讀者,可以練到第五重。
  • 哥徳爾不完備定理
    第二天一早,三人驅車直奔新澤西州府的聯邦法院.當面試的法官看到兩位赫赫有名的見證人時簡直驚呆了,法官說道:「.德國曾在罪惡的專制制度下……不過幸運的是,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當「專制」這個詞蹦出來的時候,哥德爾立即大聲反駁道:「不,恰恰相反,我知道這如何可能發生.而且我可以證明它!」
  • 20世紀初數學界的三國混戰時代,最終被他一統天下
    而「排中律」就更好理解了:一件事要不是真的,要不就是假的。希爾伯特計劃就是指建立一組公理體系,使一切數學命題原則上都可由此經有限步推定真偽,這叫做公理體系的「完備性」;希爾伯特還要求公理體系保持「獨立性」(即所有公理都是互相獨立的,使公理系統儘可能的簡潔)和「無矛盾性」(即相容性,不能從公理系統導出矛盾)。
  • 認識世界本質的一個及其重要的數學規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說「在一個非常大的數學命題集合中,總會有許多命題,既無法證明是對的,也無法證明是錯的」我對這個宇宙的目前的認識是,這個世界的底層是數學,數學比生物、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及其哲學意義
    哥德爾定理的提出不僅具有數學意義,而且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意義。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數學定理能夠如它一樣,對人類文明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哥德爾思想的深刻性和豐富性,必將在人類理性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突顯出來,並不斷為人的思維所理解。一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是數理邏輯學中論述形式公理化系統局限性的兩條重要定理,它由偉大的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於1931年提出。
  • 逃離上帝之路:從羅素悖論、哥德爾不完備性到測不準原理
    【2】第二次數學危機第二次數學危機的發端,出現在大約公元前450年,芝諾注意到由於對無限性的理解問題而產生的矛盾,提出了關於時空的有限與無限的四個著名的悖論,即「兩分法」悖論、「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操場或遊行隊伍」。芝諾悖論揭示的矛盾是深刻而複雜的。
  • 拉康精神分析角度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關鍵詞:數學;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拉康;語言哲學;數學哲學在這樣的極其具有現代性進步色彩的數學發展思想支持下,大量數學家投身於建造一個「放之於四海皆準」的數學大廈,哥德爾與眾多數學家一樣試圖去建構這樣一個數學大廈,但意外的,哥德爾卻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並提出了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一共兩條,第一條: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類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