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2020-12-15 老胡說科學

加拿大數學家西蒙柯亨在他對哥德爾的致敬中回憶道:

在博士考試中,我被要求寫出5個哥德爾定理。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每一個定理要麼催生了一個新的分支,要麼徹底改變了現代數學邏輯。證明理論、模型理論、遞歸理論、集合理論、直覺邏輯——所有這些都被哥德爾的工作轉化了,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從哥德爾的著作中得到了它們的起源(Goldstein, 2005)。

但在哥德爾的輝煌成就中,有一個格外突出——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一個人不需要成為一個實踐數學家來掌握不完全性定理的基本思想和信息。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結果在流行的科學辯論中獲得了如此多的勇氣的原因。但這種巧妙的簡潔只是1931年的作品與這位奧地利知識巨人的其他傑出作品區別開來的眾多方面之一。

在我看來,當我們第一次遇到不完全性定理時,它不僅僅是許多數學結果中的一個。也就是說,它的目的不是確定某個抽象對象X是否具有屬性。相反,它屬於某一領域內可言數學命題的總和。人們可能會說,它說明了一切。

當然這樣的論點有點過早,因為原始論文只是把句子集表述成數學原理的形式,但由於系統在包含基本算法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不完備性,我們可以恰當地得出結論,認為這個結果中有一些非常深刻和非常深遠的東西。然而,哥德爾本人,儘管他很謹慎,直到1935年看到圖靈對可計算性的分析,他才相信所有形式系統都有一些精細的算術的不完全性。正是圖靈的工作讓不可判定性成為一個普遍的、具有哲學魅力的概念。在普林斯頓兩百周年數學問題會議上,哥德爾說:

塔爾斯基在他的演講中強調一般遞歸概念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這種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這個概念,人們第一次成功地給一個有趣的認識論概念下了一個絕對的定義,也就是說,不依賴於所選擇的形式主義。

哥德爾指的是一種形式系統,其中某些真實的表述是無法證明的,圖靈證明了人們可以想像的「計算機器」無法計算某個函數的值。由於他對可計算性概念的分析,圖靈的情況不受形式系統選擇的限制,因此是絕對的。他解釋說:

哥德爾已經表明(在數學原理的形式主義中)有命題U使得既不U也不U是可證明的。結果表明,在形式主義內不能給出數學原理(或具有基本算術的任意形式系統的K)的一致性的證明。[…]我將證明,沒有通用的方法可以判斷給定公式是否可以在K中證明。(圖靈,1936年)

的確,這是反思數學真理概念的一大步,可能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以一種獨特而簡單的方式向我們表明,真理並不立即意味著可證明。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數學的結果對哲學家比數學家更重要。因此,包括哥德爾和圖靈在內的哲學家,開始反思這個驚人定理的哲學意義。

現在,一般來說,由於圖靈的工作為計算機科學奠定了基礎,並最終導致了第一臺計算機的建立,人們可以問關於計算機的數學能力:它們證明數學定理的「能力」的限制是什麼?

一些思想家,如約翰·盧卡斯和著名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他是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相信哥德爾和圖靈的工作以數學精度證明了人類的思維「無限超越機器」。儘管盧卡斯和彭羅斯的觀點不同,他們的推理的要點是:

考慮一個具有遞歸公理和足夠表達能力來表述算術真理的正式系統S,它在圖靈機M中有一個對等物。你可以找到這個系統的一個哥德爾句子(一個從系統的角度無法判定的句子),它的真實性對人類來說是直觀可見的。由於M不能證明哥德爾的這句話,所以它的數學能力不如人腦。因此,人類的大腦具有某種機器所缺乏的製造數學的能力。哥德爾還認為,大腦的認知能力比機器更強。他認為,分析基本數學概念,從而建立新的、更完美的無窮公理的過程,是我們優於機器的證據。他聲稱:

在系統地建立數學公理的過程中,新的公理(這些公理與先前建立的公理之間的形式邏輯並不一致)一次又一次地變得明顯起來。它並沒有完全被前面提到的否定結果所排除,儘管如此,每一個明確提出的數學「是或不是」問題都是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的。因為正因為如此,基於機器無法模仿的原始概念的意義而產生的越來越多的新公理就變得顯而易見了。(哥德爾,1995年,第385頁)

哥德爾堅信,每一個數學上的「是」或「不是」問題都可以被回答,這種信念被稱為「理性樂觀主義」。雖然他公開支持這個觀點,但他發現,他的不完整定理(以及圖靈的工作)並不一定意味著人類現在和將來都將站在機器之上。

因為誰能說我們自己不是機器,只是比圖靈機更有能力?也許我們可以用哥德爾的一句話:誰能證明人類思維的一致性?即使大腦超越了機器,也許它還有一些未知的東西。哥德爾在今天所謂的「哥德爾分離」中表達了可能性的範圍:

要麼人類的思維超過了所有的機器(更精確地說,它能比任何機器決定更多的數字理論問題),要麼存在著人類思維無法決定的數字理論問題。

每一種可能性都令人著迷:如果人類的思維能力超過了機器,那麼我們的大腦中肯定有一些IT工程師無法構建的東西。換句話說,大腦不能被映射到電腦中。因此,我們的人工智慧夢想被擊碎了。這個選擇激發了對意識本質的詢問。人們可能會想,之所以不可能把它構造成機器,是因為它是非物質的。

第二種選擇似乎更不現實。如果某些數學問題有一個答案,而這個答案是人類思維無法觸及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談論一些柏拉圖式的「數學」——獨立於我們思維的對象(定理),客觀且不變。

還有第三種選擇:雖然析取是以「非此即彼」的形式陳述的,但這兩種可能性似乎並不相互排斥。兩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我們可以想到某種認知能力的層次,它從圖靈機開始,然後進入人類的思維,然後到達後者無法到達的領域。這種選擇引入了大量的本體論差異,因此是非常不經濟的,但我們仍然不能排除它。

必須強調的是,第二次吸取並不意味著答案是不可接近的。也就是說,它仍然可能是沒有「數學」的情況,而數學純粹是人類心靈自由活動的果實。如果人類沒有答案,那麼就沒有答案。這條路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能否從一個接一個的「實際」任務中,以某種方式研究數學問題是否有抽象的答案?也許數學中使用的概念具有某種固有的形式,從而導致給定問題的「不合理「?也許有一些深奧的數學語法,可以告訴我們「沒有確定一個任意問題的一般程序」,但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可以進一步對初始情況進行問題分析。既然心智實際上是一臺機器這一觀點沒有被證明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假設存在某種「超級機器」,它能夠看到我們的不完整性。這將把這個定理最初的哲學結論顛倒過來。

圖靈相信,他和哥德爾的研究結果表明,抽象的人類大腦在數學上總是比一臺人造計算機更有能力。但是,當所有計算機「聯合起來」時,它是否會超越所有計算機的總和,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明顯。圖靈也看到了這個問題,他在1951年的BBC廣播中說,機器不可能是智能的,我們不可能從機器的研究中學習到關於我們自己大腦的任何東西。

另一方面,哥德爾相信大腦無限地超越機器。在1936年的論文中,他(錯誤地)採用了圖靈的推理,認為大腦可以等同於機器。他把這種說法稱為「哲學謬誤」。後來在與王浩的談話中,他這樣說

大腦在使用中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的。

機器不能以這種方式發展。這種開發過程是非算法的、非機械的、機器無法追蹤的。因此,機制和反機制之間的新論述開始於兩位為計算機科學奠定理論基礎的研究成果之父的陳述。

當然,在討論中還有很多需要澄清的地方。「人類思維」、「抽象思維」以及「機器」的概念仍然需要一些解釋。更不用提圖靈的「獨創性」和「直覺」概念,以及哥德爾的「數學直覺」,這些概念在這場爭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仍然非常模糊。

我們在問題中越陷越深。一段時間以前,不完全性定理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個決定性的論點,結束了許多討論。但最近我傾向於看到相反的情況:它激發了多少問題,以及這件藝術品在哲學上有多麼豐富。

相關焦點

  • 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被譽為「邏輯和數學史上的一座裡程碑」。由它產生的對「可證明」與「真」的討論,直到圖靈所產生的「可計算」與「不可計算」的討論,再到如今「計算」與「超計算」、「可計算」與「可學習」的討論,構成了對心靈、智能研究的一條線索。佩德羅·多明戈斯《終極算法》一書提出的「終極算法」理想,對於解決上述主題的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及其哲學意義
    哥德爾定理的提出不僅具有數學意義,而且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意義。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數學定理能夠如它一樣,對人類文明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哥德爾思想的深刻性和豐富性,必將在人類理性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突顯出來,並不斷為人的思維所理解。一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是數理邏輯學中論述形式公理化系統局限性的兩條重要定理,它由偉大的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於1931年提出。
  • 心靈與機器:論可計算主義(一)
    1983年,被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授予第一屆「數學定理機械證明裡程碑獎」,以表彰他在數學定理機械證明研究領域中所作的開創性貢獻。有《數理邏輯概論》、《從數學到哲學》、《哥德爾》、《超越分析哲學》等專著。 可以設想(雖然遠遠超出今日科學的界限),腦生理學將發展到這樣的高度,讓人們能夠在經驗上肯定:(1)人腦足以解釋所有的心智現象,它在圖靈的意義上就是一臺機器;(2)人腦進行數學思維的部分,其物質結構和生理功能不外是如此這般。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雖然當時是1952年,但已宣稱此定理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可見此定理的重要性,不僅可說是空前,亦可稱為絕後了。「不完備定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定理?本文將簡介此定理的背景、證明及它對數學、計算機和哲學的影響,盼望大家對這個定理能有較深入的認識與體會。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其實揭示了這種基於數論有限公理的形式主義邏輯的不完備性。即人們可以在其中添加無限多的公理而與之前的公理沒有任何矛盾,且這些新加入的公理無法用之前的公理遞歸枚舉得出。這對當代的計算機科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眾所周知,現代的計算機都是基於馮·諾依曼提出的二進位數字運算的基本原理和一系列基礎公理,其執行一般由輸入、處理和輸出組成。
  • 哥德爾定理的證明
    這充滿矛盾離奇的說法超越了我的想像,但讓我記住了這個名字,一直到幾十年後,有了足夠的基礎,我才了解他是怎麼說的,如何證明這個革命性的定理。現在網際網路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信息,從網上很快能了解到哥德爾定理(G?del's Theorem)的嚴謹陳述【1】,但是進一步的解讀往往似是而非,一些推論或反駁多是從字面上的聯想和發揮。
  • 認識世界本質的一個及其重要的數學規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說「在一個非常大的數學命題集合中,總會有許多命題,既無法證明是對的,也無法證明是錯的」我對這個宇宙的目前的認識是,這個世界的底層是數學,數學比生物、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但是,哥德爾25歲時發表的令人震驚的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這一夢想。他證明了任何可以作為數學基礎的公理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關於這些數字,總會有真實的事實不能被那些公理證明。他還表明,沒有任何一套公理能夠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意味著,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進行數學理論,對可證明的和真實的事物也無法統一。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但是,哥德爾25歲時發表的令人震驚的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這一夢想。他證明了任何可以作為數學基礎的公理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關於這些數字,總會有真實的事實不能被那些公理證明。他還表明,沒有任何一套公理能夠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意味著,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進行數學理論,對可證明的和真實的事物也無法統一。
  • 講座:哥德爾定理與認知科學的局限
    認知涉及學習、記憶、思維、理解以及在認知過程中發生的其他行為。因此,語言和心理、腦和神經是認知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就人類心智而言,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因此,語言和哲學、文化和進化,以及人所特有的工具——計算機及其科學理論也成為認知科學研究的對象。近代以來,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身心問題一直是困擾哲學家的一個根本問題。笛卡兒的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反映了人類能夠認識自身的本質特徵。
  • 什麼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我們先來看不完備定理說了什麼——第一不完備定理一個包含皮亞諾算術的形式系統如果是一致的那麼是不完備的。第二不完備定理對於一個包含皮亞諾算術的形式系統,該系統的一致性不能在系統內部證明。我先來解釋一下皮亞諾算術是什麼。
  • 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如本文作者所說:不了解哥德爾就不了解人類已達到的智力水平與人類智力奮鬥的歷程。 二十年前,曾經有一本關於哥德爾的書在中國懂邏輯或不懂邏輯、懂數學或不懂數學的讀書人中熱過一陣。那本書把艱深的哥德爾定理與畫家埃舍爾和音樂大師巴赫的作品放在一起,並且有一個非常詩意的書名:《GEB——一條永恆的金帶》。當時,人們看到的只是一本節譯本。以後,此書在中國有了全譯本,但它似乎已被中國讀者冷淡了。
  • 再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保守性:證明可以不依賴『理想對象』(比如不可數集合)。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四個性質還要在這個系統內被證明。這個想法倒是非常美好,但就在希爾伯特退休後一年,即1931年,哥德爾的兩條不完備定理直接宣判了希爾伯特計劃的死刑。3.
  •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悖論說謊者悖論、卡羅爾悖論、芝諾悖論、希爾伯特悖論,所有這些悖論都與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有關,並在歷史上導致了這個定理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是一位邏輯學家,生於 1906 年,卒於 1978 年。
  • 拉康精神分析角度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實際上,試圖通過有限個符號公理,哪怕無限個符號公理完成數學的形式化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從拉康哲學甚至是福柯有關語言與符號背後意義的論斷來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正是這種語言哲學論斷的絕佳證明,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表徵了數學作為人類想像界最直接在象徵界的載體,與語言一樣,同樣具有社會性、共識性、不穩定的關聯性,以及可變革性,這就為數學作為一種思維科學螺旋上升提供了某種可探索的路徑。
  • 專欄 | 聊聊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theorems如果你要我說一個和廣義相對論一樣對人們的思想觀念有著深刻影響的數學定理,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然而經過時間的洗滌,它不僅成為邏輯學裡最深刻的定理,還和塔爾斯基(Alfred Tarski)的形式語言理論、圖靈機判定問題被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被看作是現代邏輯史上的裡程碑。簡單說就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橫空出世又一次打破了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
  • 【學 · 知】淺釋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因為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保證了數學家永遠可以發現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算是數學裡比較出名的結論,然而比起費馬大定理這樣雖然難以證明卻表述直接明確的定理,人們對不完備性定理有著諸多疑惑和誤解。「不完備」的成立受限於定理描述的種種條件,並非一切體系都不完備;這種不完備性也不簡單是數學家工作的保障,而是一種對特定體系內在缺憾的描述。
  • 哥徳爾不完備定理
    第二天一早,三人驅車直奔新澤西州府的聯邦法院.當面試的法官看到兩位赫赫有名的見證人時簡直驚呆了,法官說道:「.德國曾在罪惡的專制制度下……不過幸運的是,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當「專制」這個詞蹦出來的時候,哥德爾立即大聲反駁道:「不,恰恰相反,我知道這如何可能發生.而且我可以證明它!」
  • 機器之心2015閱讀計劃
    《別鬧了,費曼先生》,這是一本」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生動描述了諾獎得主、近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的理察·費曼從小頑童成長為老頑童的人生歷程。《1Q84》,村上春樹的超現實愛情長篇小說。《攻殼機動隊 原畫集》,我想攻殼是所有關於人工智慧的文藝作品中最讓我驚豔,迷戀的了,它所構築的未來景觀於我而言如同一隻玻璃器皿中的玫瑰水母,精緻,華麗,冰冷,荒涼。「生死去來,棚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磊磊」是機器之心還是缸中之腦?各種關於機器的哲學命題,妙不可言。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到底說了些什麼?
    今天,我們一般籠統的把論文中提出的定理稱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80多年過去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影響仍然持續、深遠,特別是引起了很多非數學界人士的興趣,引發了各種各樣的解讀。很遺憾,有一些解讀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更為嚴重的是,有一些人出於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一知半解,甚至開始懷疑、批判人類的理性,以至於發展到相信、鼓吹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