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年」是一種猛獸,每到歲末最後一天出來,食人傷生,殘暴無比。不過,年獸害怕紅色和爆竹,於是這一天家家戶戶貼春聯,放爆竹,趕年獸。
傳說中的年獸現實中是否有原型?我們不妨先看看「年」的由來。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穀物成熟。於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釋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穀類全年的成熟而言。」
《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 由於五穀成熟需要一個周期,於是「年」逐漸演變成為時間單位,可見《詩經·豳風》,「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爾雅·釋天》也有記載:「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對此做出解釋:「歲,取歲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 載,取物終更始」。這裡詳細的解讀了年的演變。古籍中明確記載了年的由來,卻和「獸」沒有絲毫關係。
據祝淳翔考證最早提及「年獸」的文獻出現在1933年《滬壖話舊錄·歲時風俗之回憶》裡的一篇,「其有懸紫微星畫軸者,畫家每繪一石柱,柱上鎖一似狗非狗之獸,或雲是獸即天狗星,或雲是獸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鎖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惡,而使人不逢年患,故過年時懸此最宜。」
1959年《新民晚報》上曾刊載一個故事《「年」的故事》詳細描述了年獸的外貌:「年」長著兩個頭,四隻耳朵,八條腿,專門吃人過活。但是『年』很懶惰,一年四季它都在昏沉沉地睡覺,一直到除夕的夜晚,才從陰暗的山洞裡爬出,尋找它的犧牲品。『年』害怕日光,不喜歡紅色,尤其討厭喧鬧的聲音。」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年獸並非古代就有,而只是近現的民俗演繹。
即便是傳說,也得有其原型吧。不過,根據現有的描述,現實中還真的找不到與年獸吻合的動物。那麼,年獸可能是人們所畏懼的多種動物的合成體。
各個版本對於年獸的描述幾乎都包含「食肉,且危害人畜」,足見年獸必然有猛獸的成分。
能夠威脅人畜的猛獸,多數是狼和豺。中國境內存在的大型猛獸中,老虎雖然兇猛,不過數量稀少,對人類的實際傷害少。而狼和豺分布廣泛,對於早期人們的威脅比較大。尤其是冬季,食物短缺,進入村莊獵殺家畜的可能性極大。即便是現在,新疆,青海等地也多有關於狼襲擊牧民牲畜的報導,更何況是古代。
有關狼和豺的成語,如聲名狼藉、狼狽為奸、引狼入室……沒有一個褒義詞。如果說年獸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動物,那其中必然包含豺狼的成分。
靈長類動物基本上都是雜食性和葉食性,對於人類的危害有限,不過對於人類的襲擾,卻經常發生。靈長類動物身體靈活,搶劫後就逃走,令人苦不堪言。再加上一些靈長類動物,長相怪異,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諸如藏酋猴,很容易被人妖魔化。
野外靈長類動物體內缺少鹽分,它們有食土的習性,可以從土壤獲取所需的鹽分。如果是距離農戶比較近,它們盜取食鹽是完全有可能的。章炳麟在《噀傖文》說得更清楚:「毋作山魈,鼠竊狗偷。」這裡的山魈不是非洲的山魈,而是國內的某一種靈長類動物,「鼠竊狗偷」也符合靈長類動物的習性。
民間關於年獸的典籍少之又少,可是關於年獸的畫像卻屢見不鮮。年獸多出現在紫微星畫裡。
紫微星就是北極星,畫上除了紫微星君外,還有一隻被鎖在石柱上的猛獸,這猛獸便是年獸,其類似於獅子和狗的結合體。祝淳翔考證年畫可能是從羅聘《胡人異獸圖》、明代佚名《西旅貢獒圖》等畫中演化而來,所不同的是畫中的漢人取代了胡人。
此外,畫的主題和杜甫的《天狗賦》不無關係。《天狗賦》:「夫何天狗嶙峋兮,氣獨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忽不樂雖萬夫不敢前兮,非胡人焉能知其去就。向若鐵柱攲而金鎖斷兮,事未可救。」賦中包含天狗,鐵柱,胡人,和畫中的信息吻合。據此信息,畫中的年獸很有可能是天狗,而天狗就是西北獒犬的原型。
根據年獸的描述,很難找到動物界的準確原型。年獸也可能並不是動物,而是人們對自然災害的恐懼被高度抽象化。
中國歷來是農業大國,威脅農業的自然災害以及其他瘟疫,在當時被視為無法抗拒的超自然力量。百姓無法抗拒,於是將其轉化為年獸怪物,這和龍的產生如出一轍。通過過年趕跑年獸,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