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趣了!重陽節的玩法原來都在敦煌壁畫上!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10月21日(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你是不是已經被「回家陪老人」刷了屏?可咋陪才能好玩又傳統?古老的敦煌壁畫已經手把手教你啦!

寺院小聚(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跟咱現在慶祝國慶、中秋假期一樣,吃喝玩樂也是古時重陽節的主題。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活動,在風景名勝之地修建的寺院中,吹吹風、賞賞菊,可謂愜意之極。

把酒言歡(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重陽節,九月初九,正當秋高氣爽。秋日菊花盛開,古人又大多嗜酒,於是在重陽節斟一杯菊花酒也是古人的心頭大愛。

載歌載舞(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還記得你追的《琅琊榜》、《甄嬛傳》嗎?雖說裡面的情節杜撰成分較多,但是古人愛好歌舞,我們看得分明。如同時下流行的文藝晚會,重陽節古人也會唱歌跳舞來慶祝佳節。

合家拜佛(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好容易過個節,除了和朋友相聚,第一要義當然是陪伴家人,古人也一樣,重陽節也是家庭團聚的好日子。

有信仰的中國古人,家庭團聚時會選擇集體頂禮膜拜。看,畫中的奶奶和孫子一起坐在水牛背上,奶奶和主婦手持花朵預備供佛,興趣盎然。

登高望遠(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重陽節,九月九,自古九為最大,登頂登高自然是古人必須遵守的重陽節習俗。而古人登高,並不僅限於登山,寺廟、亭臺水榭,都是常去之處。

贍養老人、病人(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當然,從古至今重陽節還是有敬老、祛病之意味,鼓勵人們贍養老人、病人。

在北周時期的莫高窟第296窟的《福田經變》中就保留有鼓勵人們贍養老人、病人的珍貴畫面。

遊子懷鄉(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重陽節正值秋天,飲一杯菊花酒,看著空中明月,秋風寒涼,萬物蕭索,在外遊子不經意便會思念起故鄉。所以古時重陽節也是遊子思鄉的日子。

相關焦點

  • |神鹿與告密者|中文自修·聰明小豆丁|敦煌壁畫|壁畫|敦煌研究院
    遇見敦煌壁畫上海市朝春中心小學 隗家然這個周日有點忙,我匆匆結束了數學思維班的學習,快步趕到位於仙霞路的中版書房,為的就是與我心中的聖地——敦煌來上一場相遇。伴隨著敦煌研究院的金牌講解人——關關老師對敦煌壁畫、敦煌莫高窟的精彩介紹,我懷著朝聖的心情體驗了聖地的美好。
  • 文創測評︱當千年壁畫成為動畫新番,雲遊敦煌的體驗如何?
    而本次動畫團隊在製作過程中,也經歷了類似敦煌研究員的修行,動畫負責人提到:「每個人物的飄帶我們都重新畫過,它原來會有一些缺陷,比如剝落和褪色,我們參考了很多壁畫原圖,一筆一筆填補了起來。畫面動起來後,飄帶的處理會非常難,我們一直在和敦煌研究院的老師反覆打磨,他們一直不太滿意,我們就繼續修改,到上線的前一天,我們還在改。」
  • 敦煌披露古代民俗壁畫:看古人如何過重陽節
    原標題:敦煌披露古代民俗壁畫:看古人如何過重陽節(圖) 宋利良攝   據敦煌研究院介紹,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俗活動,這些寺院往往修建在風景名勝之地,建造精美,依山傍水。或者古人乾脆就在酒肆裡歡聚玩樂,然後要去出遊、登高。   比如在莫高窟第323窟南壁的佛教史跡畫中,保留有一家老少四口前往江邊瞻禮佛像的有趣畫面,這其實也是一幅家庭出遊圖。畫面中奶奶和孫子一起坐在水牛背上,奶奶和主婦手持花朵預備供佛,饒有趣味。
  • 敦煌壁畫,那是真正的國風漫畫
    但其實它並非單是佛學文化,它在美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種種學上面的意義、價值,都早已是超越了宗教。 就拿「敦煌壁畫」來說,在我眼中,它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跨越了千年的漫畫,且還是一部畫風、色彩極美,故事極有趣,連載時間極長的漫畫。
  • 敦煌壁畫「動畫」記
    「敦煌動畫劇」海報。「敦煌動畫劇」觀賞頁面。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
  • 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時代意義
    本文所要著重探討的是大千先生藝術道路上最重要的轉折:敦煌行及其文化價值。1941年至1943年的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大千先生率弟子、蕃僧數十人遠涉敦煌,譜寫了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曲壯歌。對於這樣一個繁度浩大的工程,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工作團隊來工作。在古代寺觀及洞窟壁畫的傳統中才有這樣的組織,而對於文人畫家而言,是絕無僅有的。
  • 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畫有著怎樣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石窟,莫高窟不僅是表面上的石窟,其實還是一個巨大的壁畫走廊。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
  • 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淺賞
    上圖為敦煌壁畫飛天佛 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
  • 假如敦煌壁畫會說話
    其中,我最期待的是在敦煌都未曾得見的《樹下說法圖》,敦煌壁畫藝術中的極品。終於,我來到《樹下說法圖》的正前方靜靜端詳。在那寶樹華蓋之下,釋迦牟尼佛身著朱紅色的和軟袈裟,盤坐於寶蓮臺,正在向四圍的眾菩薩、比丘說法。他講授的妙法仿佛穿過千年,穿進我的耳畔。而眾菩薩與比丘聆聽妙法,手持寶物而面部微笑,顯得寧靜、祥和。
  •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圖
    這是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的客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敦煌研究院供圖)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
  • 古代敦煌壁畫中的牛
    遠至封建社會,近至當今生活,牛都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役畜,勤勉耕耘,助臂農事,是無可厚非的農耕主力。加之牛性格寬和,執著篤定,能夠無怨無悔為人服務,和其他動物和睦相處,被廣泛讚頌。 在敦煌壁畫中,出現了眾多牛的身影——
  • 敦煌壁畫現狀臨摹的實踐探索
    敦煌壁畫的現狀臨摹法從徒手起稿到幻燈機放稿,直到運用現代科技介入,利用高清數字攝影,電腦拼接列印,在繼承傳統臨摹的基礎上,儘可能減少了原壁畫圖像信息的細節缺失和誤差遺漏,繼續朝著精細化、專業化的方向探索。
  • 《江南百景圖》2020重陽節活動有哪些 2020重陽節活動玩法大全
    導 讀 重陽節布局活動來啦,這次的布局與重陽節有關,與傳統時尚元素結合,十分的有趣,很多玩家不知道怎麼參加
  • 敦煌壁畫裡的中秋:登「拜月樓」祈願團圓
    圖為:莫高窟第35窟中壁畫手託日月的十一面觀音菩薩。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莫高窟壁畫裡顯示,盛唐時期敦煌民眾是如何度過中秋節的場景。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敦煌藏經洞文書P.2661《吉兇避忌條項》,它顯示出唐宋時期的敦煌地區非常重視月神。
  • 敦煌壁畫中的古人遊戲:兒童最早玩舉重相撲
    胡先生介紹,最近這些年來,敦煌研究院在重視保護、研究的基礎上,非常關注敦煌文化的弘揚,經常鼓勵研究人員要將學術研究成果寫成雅俗共賞的通俗著作,例如這些年出版的《燦爛佛宮——敦煌莫高窟考古大發現》《講解莫高窟》《莫高窟史話》等都是讓普通遊客能看得懂的通俗圖書。
  • 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裡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今天我們就以時間為脈絡,來講述敦煌舞蹈壁畫的發展過程以及每個時期的舞蹈風格和表演形式。 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商業貿易的集散之地,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餘個民族文化的融匯之處,在敦煌這片土地上,輝煌的敦煌莫高窟以及他的佛教藝術也就應運而生了。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五座唐宋窟簷。
  •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敦煌壁畫二、莫高窟的壁畫:將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融合敦煌二字,似乎天然帶著幾分特殊意味,人們說起莫高窟,總會想到他的神秘色彩、異域風情等特點。然而,如果我們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來看,卻發現儘管敦煌原在千裡之外的河西走廊,卻處處體現了華夏文明。當然,這其中文化意味更濃的自然是莫高窟中那眾多的佛教畫像。
  •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的頂級國寶之一:敦煌壁畫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我們中國的頂級國寶,就是敦煌壁畫了。今天就說一說敦煌壁畫。雖然說敦煌壁畫上面還有很多的割痕,但是卻難掩期歷久彌新的鮮豔色彩和三位菩薩雍容華貴的面容。大英博物館所珍藏的我國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數都數不清。而敦煌藏經洞中所有經書經卷裡,大英博物館就獨佔了一萬三千件。而現今整個中國也不過只有三分之一。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廣義上的法器,包括一切有關莊嚴佛壇,用於祈願、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弟子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所用之具。而狹義言之,則特指置於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散布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等處的壁畫中,留存有豐富的法器圖像,對其進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