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落聘教師之痛,誰來買單?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需要注意
教師這一職業,在大家的眼裡,是一份穩定的職業。當教師,發不了財,但旱澇保收,十分穩定,作為教師,只要默默教書就行了,不用想太多其他。
在過去,一個走上教師崗位的年輕人,在一所學校一幹就是多少年,直到變成一個老教師,還可能在一所學校裡任教。
但是,現在不同了,「教師交流」成了大勢所趨,也是教育主管部門為了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的一項舉措。
縣管校聘,就是這舉措中的一項。
教育部從2014年就發文,與財務、人社等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
這幾年,一些地區也陸續開展了這項工作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
而今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縣管校聘這項工作終於「浮出水面」,就要全面鋪開了。
這個暑假,很多地方已經開始推行這些工作:制定實施方案、討論通過、全員動員、推進實施。
然後,從各地反饋的消息中我們不難發現,「縣管校聘」中,真的有老師「落聘」了!
其實,從內心裡來說,老師們都不想「動」,就想安安穩穩地在一個地方教書,但是政策來了,該來的變化也隨之而來。
對於少數落聘的教師,他們的心裡是不好受的,這一點,大家都應該能夠體會到,即使「板子」沒打到你身上。
畢竟,大家同為老師,大家都共事多年,無論如何,感情還是有的。
落聘的老師,面臨著這樣的一些問題:
一是面臨心裡的失落感。落聘,不是一件什麼好的事情。沒有被學校聘上,肯定有各方面的原因。對於落聘教師而言,心裡的滋味一定是五味雜陳,難以言表。
二是面臨新的工作環境。落聘之後,可能會留在原校被調整崗位,也可能會交流到其他學校。這些都需要落聘教師去重新適應。
三是面臨很多其他變化。比如,調整到其他學校,上班的路程可能變遠了,原來車程要15分鐘,現在有可能要半個小時;原來可以住校的老師,因為換到了沒有住宿條件的學校,就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了。
在這些新的情況中,第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應該充分考慮到落聘教師的心理感受,對於可能出現的情況,要及早想好應對措施,做好落聘教師心理疏導。
作為落聘教師,也要做好自己的心理調適,到哪裡教書都是教,當然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要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面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