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長沙旅遊時,發現這裡的人和海南省的人一樣喜歡嚼檳榔。
湖南檳郎起源於湘潭,氣候多溼,在湘江邊,冬天潮溼寒冷,若嚼檳郎,瞬間全身寒氣盡失,面色紅潤,精神百倍。
那是因為檳郎在中醫學上說是一種名為「大腹皮」的草藥,有驅蟲,健胃,除瘧,止痢的功效。長沙是檳郎的故鄉,四百多年來,檳郎慢慢地傳到了長沙、株洲等地,想想湖南人嚼檳郎自然會覺得長沙人特別愛嚼。
湘潭有一句俗語:檳榔多煙,法力無邊。客棧裡來湘潭人家,你一進門,還沒坐穩,主人就敬了兩口檳榔。熟識的朋友會大喊:一口檳榔來囉!看得出,湘潭人不只把嚼檳榔當日常小點心吃,而是一種傳統的待客禮儀,正如北方人愛吃甜食一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禮儀文化。
蘇東坡寫過一首詩:「雙頰紅潮添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意指臉紅柔柔的,誰知道我嚼過檳郎醉了。蘇東坡為中華藥草寫了許多詩句,這兩句就是所寫的丹藥之功效。那一年,蘇東坡被貶到嶺南,(土著人有嚼檳郎的習俗,蘇老見過此詩,短小精闢,一語道出嚼多了檳郎會令人臉紅,多了嫵媚。
走過長沙的大街小巷,無論大小的超市,小賣店門口都有檳郎專櫃,如果碰巧碰上,你還會看到用摩託車後座綁著麻袋的送貨員,裡面裝的也是檳郎。儘管湖南的檳郎是上億的產業,但運輸方式仍以手工為主,就像送報一樣,一家家寄出,檳郎的銷售量也十分驚人,一家小店,除了油米柴鹽小點心外,最賺錢的莫過於檳郎。
在海南,街頭賣新鮮檳郎果的小販很多,要麼騎著摩託車在後座放個籃子,放幾張假的檳郎葉(俗稱撈葉,廣東人知道),抹上蛋殼粉或石灰粉,包好後可以賣,銷售也可以,也是老海南特有的一種營生方式,新鮮檳郎入嘴後,嚼一遍,順帶把生的檳郎也吐出來,再有滋有味地嚼上幾十分鐘,石灰的作用就是使檳郎更加潤滑好嚼,這樣生檳郎就更有活力了。
但是長沙的街道上已經很少能見到新鮮製作的檳郎果了,這簡直是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