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之別

2020-12-25 中國法院網

2002-07-31 08:49:08 | 作者:陸金保 孔維寅

  原告孟某與被告張某達成口頭加工協議,由原告提供花梨木料件給被告裝配成品家具。2000年1月10日,被告交付了原告部分成品家具,原告支付加工款5000元。2001年10月,原告起訴要求被告交付剩餘家具並賠償損失6000元。

  被告張某辯稱,為原告加工裝配成品家具是事實,2000年1月10日原告僅付款5000元,因原告拖欠尚餘的1萬多元加工費不付,所以留置了原告的洋花餐檯、32型電視櫃、葡萄沙發各一套。

  筆者認為,本案涉及合同法中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問題,似有必要在此予以辨析。

  一、留置權有兩個層次的法律效力

  本案案由是加工合同糾紛,原告要求被告交付加工物,被告則以留置權抗辯原告的訴訟請求。民事訴訟中的抗辯往往以實體法上的權利為基礎,被告行使留置權的根據是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作人未向承攬人支付報酬或者材料等價款的,承攬人對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權,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留置權發生的前提條件是,債權人的債權與債權人佔有的財產之間具有牽連關係。定作合同作為雙務合同的一種,具有以各自的給付為交換目的的特點,定作人支付加工價款與承攬人完成一定的工作並交付工作成果是互為債權、互為債務的,雙方的債務具有互為條件的牽連關係。在本案中,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定作人向承攬人支付報酬的具體期限,從平衡雙方的利益出發,定作人接受定作物的期限,也就是他支付報酬或價款的期限。如果定作人沒有支付報酬或價款,則承攬人有權繼續佔有工作成果及材料,以此對抗定作人的財產返還請求權。此時,承攬人所行使的留置權在法律特性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相近似。這就是留置權第一層次的效力。

  留置權第二層次的效力是留置權人的優先受償權,依據是我國擔保法第八十二條、第八十七條之規定,即債權人與債務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債權人留置財產後,債務人應當在不少於兩個月的期限內履行債務。債權人與債務人未約定的,債權人留置債務人財產後,應確定兩個月以上的期限,債務人應在該期限內履行債務。債務人如逾期仍不履行的,債權人可以與債務人協議以留置物折價,也可以依法拍賣、變賣留置物。留置權作為法定擔保物權的一種,有以留置物的價款優先受償的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留置權的效力之間,第二層次的效力是在第一層次的效力這一前提下展開的。在本案中,原告認為已按約定付清加工報酬,不願再付款,訴請被告交付剩餘的家具。但查明事實反映,原告尚欠被告加工價款1萬元。在此情形下,被告行使的是第一個層次意義上的留置權,即原告不能在自己未為對待給付之前要求被告履行合同債務。本案中,原告不能舉證證明被告有先為履行的義務,故被告的抗辯成立,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以支持被告的抗辯。

  二、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比較

  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法律特性上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為了保護準備履行義務的一方不至於在履行後不能得到對待履行。事實上,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1)目的不同。留置權以擔保合同債務履行為目的。留置權是債權未受償前,留置對方財產,目的在於經過約定期限以後,債務人仍不支付其應付款項時,可依照法律規定,以留置的財產折價或是以變賣該財產的款項優先受償。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發生和行使主要在於促使雙方同時履行,以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2)性質不同。留置權是擔保物權,是為擔保債務人履行其合同債務而由法律規定的權利。留置權人可以按照留置的債務人的財產價值優先受償,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為對抗權,不具有物權性質,它只能對抗雙務合同中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拒絕履行其義務,所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不產生優先受償的問題。

  (3)根據不同。留置權的發生必須是一方按照合同約定佔有對方的財產,對方不按照合同給付應付款項超過約定期限。也就是說,在留置權發生時,一方已佔有對方的財產。而同時履行抗辯權發生的根據是雙務合同在債務履行上的牽連性,在對方未履行給付義務時,才可行使抗辯權。因此在抗辯權發生時一方是不可能佔有對方的財產的。

  留置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區別表明,不可以將法律關於留置權的制度簡單地適用於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情形。

  本案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既可以選擇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也可以選擇行使留置權。本案被告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則被告的抗辯是站在「你與則我與」的立場上,希望雙方同時進行對待給付的履行,此時本案理應如此處理:判決雙方同時履行。在本案中,原告表示不願付款,而被告選擇行使的是留置權,這種情形下被告實際上行使的是第一個層次意義上的留置權(上文已有詳述),那麼法院不能置當事人雙方的意願及被告的法定權益不顧單方面判決雙方同時履行,正確的裁判應當是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相關焦點

  • 論同時履行抗辯權
    大陸法關於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性質,學理上存在二種學說:一是「以請求自己提出給付為對於相對人請求給付之要件,從而對於未有提出之請求,相對人得否定其請求權,主張其請求權不存在。」[2]二是「不以請求人給付之提出為請求對待給付之要件,然相對人於請求人提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
  • 民法典重點法條類案裁判規則:關於承攬人留置權及同時履行抗辯權的...
    法條變遷說明《民法典》第783條來自《合同法》第264條,增加規定了承攬人拒絕交付工作成果的權利,即承攬人的同時履行抗辯權。據此,本條規定賦予承攬人在定作人拒絕履行支付承攬合同價款時,有權選擇對工作成果進行留置或者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充分賦予當事人自由選擇權,是民法對當事人自由意志的尊重,體現了時代的進步。
  • 淺談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抗辯權制度,對於督促當事人履行合同、減少損害、保護受害人利益,具有的重要作用。本文擬從抗辯權分類、概念、構成條件等進行論述。  合同履行抗辯權可分為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在他方未為對等給付之前,有權拒絕自己的履行。合同法第66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
  • 誰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
    通恆公司應於合同籤字後首付貨款15萬元;於10月9日付款30萬元,同時陽關公司向通恆公司交付設備;下欠15萬元於年底付清。合同籤訂後,陽光公司按約定時間交付了設備,通恆公司亦按約定支付了前兩批貨款45萬元。通恆公司在使用攪拌機過程中,發現機器設備存在質量問題無法正常運行。陽關公司於11月15日將機器設備運回維修,11月20日維修完畢,但以通恆公司未按約支付下欠15萬元貨款為由拒不返還設備。
  • 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同時履行抗辯權
    甲已經向乙交付了該馬,但未按照約定向乙交付該馬的血統證明和獲獎證書,若甲請求乙支付價款,乙能否對甲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①甲向乙交付馬的義務,以及乙向甲支付價款的義務,均系主給付義務,彼此可成立同時履行抗辯權。②甲向乙交付馬之血統證明和獲獎證書系從給付義務,若甲不履行該從給付義務將導致乙訂立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如轉售、參加比賽),乙可對甲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支付價款。
  • 合同義務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以前,可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之權。易言之,就是雙方同時進行義務的履行。合同關係的當事人什麼時間應當同時進行義務的履行呢?可能有二種情況:一種是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同時進行義務的履行;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約定履行義務的期限,沒有約定履行的期限,雙方應當同時履行,這二種情況都符合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首要條件。[1]同時履行抗辯權是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的概念,為立法所明定。
  • 部分履行合同情況下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
    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抗辯權的一種,所謂「抗辯權」,通說認為是指對抗請求權或對方的權利主張的權利。在抗辯權中,對應關係是包括同時履行抗辯權在內的所有抗辯權共有的重要關係,抗辯權對抗的只能是與之有對應關係的特定權利,不能對抗與之沒有對應關係的其他權利,否則就構成權利的濫用。
  • 淺談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法律適用問題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句俗語,反映的就是同時履行抗辯權。「錢」與「貨」的針對性和對價關係,買方只能針對用「錢」買的「貨」、賣方只能針對用來買「貨」的「錢」而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筆者結合司法實踐,具體討論一下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應條件及常見問題。    娟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用條件娟    《合同法》第66 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
  • 對部分履行合同的一方能否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分歧】  對是否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可以拒絕原告張某提出的支付7萬元貨款的要求。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被告只能對12萬元中的5萬元杉木款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 司考關於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含義
    所謂同時履行抗辯權,根據《合同法》第66條的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同時履行抗辯權只適用於雙務合同,如買賣、互易、租賃、承攬、保險等合同。
  •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制度內涵及其法律構造
    九、同時履行抗辯權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制度內涵 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最為法律人熟知的一種抗辯權。就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理論基礎而言,學說大多基於雙務合同的牽連性理論來構造。雖然雙方也是互負債務,但是雙方所負擔的債務之間並不立於對價關係,因此一般認為其不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7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合夥是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尚存在爭議。所謂合夥,即二人以上互約出資以經營共同事業的合同。雖然合夥合同不同於買賣合同等以交換給付為主要目的,而是在於實現共同經營之目的,但是各合伙人的出資義務仍然具有互為對價關係,故通說認為合夥合同屬於雙務合同。
  • 史上最全:合同履行抗辯權64條權威裁判觀點總整理(同時履行抗辯權)
    ——顧偉強、孫美蘭:《論同時履行抗辯制度的適用》,載《人民司法》2000年第2期。 5、連帶之債可以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例如,甲、乙向丙、丁購買彩電10臺,價款2萬元,約定甲、乙和丙、丁均負連帶責任。
  • 2020CPA《經濟法》第四章知識點及練習題: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本文整理2020CPA《經濟法》第四章知識點及練習題: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類別 情形 權利主體 1 同時履行 抗辯權 (1)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 (2)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 雙方違約與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確定
    原告提出遲延交付第二筆預付款,是因為等待被告是否繼續履行合同的答覆,被告稱原告違約,雙方因協商不成,原告向法院起訴,請求被告繼續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  關於本案中被告是否違約,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並沒有構成違約。因原告遲延履行交付第二筆預付款,已構成違約,被告不再繼續履行合同是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方式是什麼,有哪些行使方式?
    抗辯權,顧名思義,是指對抗請求權或否認他人權利主張的權利。《合同法》中規定的抗辯權主要包括同時履行抗辯權、後履行抗辯權及不安抗辯權。那麼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方式是什麼,同時履行抗辯權有哪些行使方式?
  • 同時履行抗辯權中的「牽連關係」研究
    在另外63個案例中,以「新疆生命紅輕工業創業園有限公司與新疆英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一案為例,[11]該案例的爭議焦點之一即為英澳公司以生命紅公司收款後未開具相應金額的發票作為拒付剩餘款項的理由,是否構成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正當行使?
  • 本案是雙方違約還是同時履行抗辯權
    原告提出遲延交付第二筆預付款,是因為等待被告是否繼續履行合同的答覆,被告稱原告違約,雙方因協商不成,原告向法院起訴,請求被告繼續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  分歧  關於本案中被告是否違約,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並沒有構成違約。因原告遲延履行交付第二筆預付款,已構成違約,被告不再繼續履行合同是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 從本案談雙務合同中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運用
    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同時履行抗辯權是一項重要的合同法制度,其功能在于衡平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維護當事人的權利、維護交易秩序,但此制度在具體運用中有些問題尚待明確。如何解決本案的分歧,筆者認為要從雙務合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本質進行分析與探討,這將有助於實踐對合同法中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準確理解與適用。
  • 【律師視點】姜在航: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刑法思辨和實務運用
    [3]對該法律條款做反向解釋,即可得出一個結論,雙務合同中請求履行的當事人,若是自己沒有履行其義務,並且沒有承諾履行其義務,則該當事人的給付請求權將不再具有法律基礎,不應再得到法律的支持。(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解釋路徑1.立法修法有時止,釋法綿綿無絕期。[6]法律一經制定,即與立法者相分離而成為一種客觀的存在,具有了一種獨立的意義。這種獨立的意義是通過將具有一定意義域的文字,運用一定人群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語法規則加以排列組合而成的。
  • 合同順序履行抗辯權的概念
    順序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在傳統民法上,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的理論,卻無順序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我國合同法第67條首次明確規定了這一抗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