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君今天為大家約請了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EAP運營師 劉志鋼,為各位從專業的角度深入淺出聊聊關於焦慮那些事。
關於什麼是焦慮情緒和焦慮症的區別,這只是臨床診斷上疾病程度上的不同,是精神科醫生給出的診斷,尤其是隨著2013年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出現。簡言之,為了弄清焦慮情緒和焦慮症的區別,我們還是先來談談焦慮的定義。
焦慮(anxiety)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與恐懼一樣都具有動機性後果。焦慮和恐懼這兩個名詞,都來自日常生活語言和文學語言。因此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他們至今還缺乏科學的準確性。一般說,在心理學家中,通常把有明確對象的不安、擔心和憂慮,稱為恐懼,而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就是焦慮,因此焦慮是根本找不到任何對象的恐懼。由此可見,焦慮這種情緒狀態是恐懼的一種特定類別。
焦慮,雖然缺乏對象,但仍有動機性後果。從廣義的社會意義來看,焦慮的動機效應也是甚為明顯的,焦慮狀態與恐懼同樣都是不快的感覺,同時也會產生從緊張中解脫出來的意圖和行為。在文明社會中,人們的一舉一動、所作所為都要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或大致符合),只有這樣人才能心安理得,並感到有所保證。因此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安心與保證的對立面就是焦慮狀態。
法律的要求和社會道德的規範,都使人們按照社會標準行事。滿足社會的標準、符合社會的要求就能解脫焦慮,因此焦慮使人們的行為遵守社會準則,按照這種觀點反社會的行為則是無焦慮的人所為的。
筆者曾經試圖探討過,當一個嬰兒剛出生後,尤其在1——2歲有自我意識後,(沒有相關的經驗時)當幼兒需要走過一片黑黑的街道時,是焦慮狀態先出現還是恐懼狀態先出現呢,其實區別焦慮和恐懼誰先出現並不重要,重要是讓我們學會區分什麼是恐懼、什麼是焦慮。
當成人告訴幼兒這條黑黑的街道會有狗或者貓躥出來,嚇我們一跳時,幼兒可能會產生怕貓(或者狗)的恐懼體驗,那麼焦慮的經驗也可能隨之而來(不知道貓或狗會不會躥出來)。當然這些實驗需要固定許多條件,並只是一個設想,並沒有進行臨床試驗(需要符合倫理標準),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上面這個例子,更好的說明了什麼是焦慮(尤其和恐懼相區分),一言以蔽之,怕貓(或者狗)就是恐懼(不恐懼則是另外一種狀態。),擔心貓(或者狗)躥不出來就是焦慮。
焦慮,在神經症及精神病中都可出現,正常人也有焦慮的體驗。焦慮問題是變態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重要的基礎問題之一。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包含焦慮。焦慮與恐懼的區別在於有無對象,這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經提到。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什麼是正常的焦慮和異常的焦慮。它們的區別在於:
1. 體驗的持續時間長短及程度的深淺,正常焦慮持續時間較短,程度較淺。
2. 教育產生及消失的條件,正常焦慮的原因,治療者的分析和解釋可以弄得比較清楚,異常焦慮得找不到真實的原因。(或者說焦慮的當事人的心理衝突處在變形期)
3. 正常焦慮可以被某些活動所代替,某些活動也能減輕異常焦慮,但消減後又復現,來去突然。正常焦慮在得到安慰及鼓勵,原諒及寬恕後就心情平靜了。異常焦慮,也有安慰和鼓勵的需要,但由此並不能消除異常焦慮。
我們通過上面3點,可以看出某些差別,但上述這些通過特徵的區分,實際上是不甚嚴格的。
按上面的區分描述,焦慮情緒屬於正常的焦慮,異常的焦慮屬於焦慮症,但是按照人本主義的觀點,「正常」「異常」的字眼,似乎有貶義的味道,誰又能說自己考試焦慮緊張過了度是焦慮症呢?
焦慮有兩大類別,特質焦慮及(trait anxiety)及狀態焦慮。
焦慮表現在人格中的一般概況就是特質焦慮。(例如A型人格),焦慮在人們所處特定情境所產生的專門的反應狀態就稱為狀態焦慮。
焦慮還有其他分型,比如上面說的狀態焦慮也可以稱為情境性焦慮、(臨時面臨某個焦慮或緊張的情境,比如、高考、公務員考試等,不考試,這些焦慮和緊張可能就不會產生了!)
一提到「焦慮」(anxiety)了解不多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焦慮和一般著急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到位,正是「現象譜」要回答的問題。
如果按焦慮輕重畫成一個連續譜,一端是嚴重的症狀性焦慮,另一端是無焦慮狀態,普通人的著急位於中間。
作為一個精神症狀,焦慮是痛苦的,也顯著妨礙心理或社會功能,焦慮症狀主要有主觀體驗和客觀表現兩方面。
1. 焦慮心情:典型的焦慮症狀,患者體驗到的是沒有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恐懼,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弔膽,總感到似乎大難就要臨頭或危險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危險或威脅,卻不知道為什麼如此不安。
2. 客觀表現:分兩種,其一是運動性不安。例如:病人閉眼向前平伸雙臂,可見手指對稱性輕微震顫,肌肉緊張使病人感到頭緊頭脹,後頸部發僵不適甚至疼痛,四肢腰背酸疼也常見,嚴重者坐立不安,不時有小動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來回走動,一刻也不能靜坐。另一種客觀表現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尤其是交感功能亢進的各種症狀,如口乾、顏面一陣陣發紅髮白、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窒息感、胸部發悶、食欲不振、便秘或腹瀉、腹脹、尿頻尿急、易昏倒等。
與一般的著急相比,焦慮症不僅症狀嚴重而持久,而且它的性質特殊。這就是他脫離了引起「著急」的生活事件,不僅程度上遠遠超出一般的焦急反應(擔心——過分擔心——恐懼)。而且「引起」焦慮的事件微不足道,甚至捕風捉影(蹭破皮、甚至沒有破,只是表皮發紅,也擔心破傷風、擔心送命。)這時,與其說某個不值得的小事引起焦慮,不如說焦慮情緒在尋找一個理由牽強的出口。極端情況下,焦慮在病人的觀念上,不與任何確定的生活事件或處境相聯繫,因此稱之為自由浮動性焦慮(free-floating anxiety)或無名焦慮。
焦慮障礙,除了上面描述的慢性焦慮的特徵性表現外,還有以急性焦慮發作為主要特徵的驚恐障礙。(詳情請參考相關診斷標準)
疑病症患者的焦慮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和疾病,而焦慮症者的焦慮是彌散的,但兩者的混合狀態並不少見,即 既有疑病性焦慮,也有無名焦慮。
還有一種特殊的焦慮表現,針對曾經的創傷性體驗(如遭遇火災、地震等),可怕的創傷性體驗,反覆的闖入,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迴避,可以看作一種創傷後延遲的焦慮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
焦慮病人的內心體驗是各式各樣的,預期性(anticipatory)焦慮體驗;廣泛性(generalized)焦慮體驗,即在多種處境下或事無論大小都感到焦慮;自由浮動(free-floating)或無名焦慮;焦慮具有壓倒一切的(overwhelming)性質,以致病人除焦慮外,幾乎什麼思想都沒有,什麼也聽不進去,什麼也看不進去,甚至連電視看了一陣子也不知所云;急性加劇的形式叫驚恐發作;慢性持續的和較輕的形式體現為煩躁,經常著急也不知為了什麼,容易發怒等。
現在給大家介紹兩個案例,一個是心理諮詢門診案例,另一個是心理熱線電話諮詢,有助於說明焦慮的診斷、區分什麼焦慮和其他心理問題診斷的目的。
第一個案例來自心理諮詢門診,一位23歲的女性被北京某大醫院的心理門診診斷為強迫症,最後通過詢問為醫源性問題,當事人並沒有強迫性相關的問題,通過面對面交談,筆者並沒有發現當事人有特別明顯的強迫症的症狀,反而通過號脈,發現當事人心跳90+,手腳冰涼,又發現當事人說話嘴唇哆嗦,說話緊張,最後判斷當事人不是單單是強迫症的問題,而是以焦慮症為主的心理問題,最後通過醫院的例行身體檢查,沒有發現軀體問題,遂服用醫院開具的抗焦慮藥而症狀自行緩解。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重視焦慮的作用。
第二個案例來自心理熱線電話諮詢,來電者是一位剛退休的女性,年齡大約在50多歲的樣子,諮詢主訴問題是情感問題,來電者剛剛退休在家,本來就有退休綜合症的相關症狀,心情十分抑鬱,老公在自己退休的當年就因為患癌症去世了。使得自己變得更加消沉。遂去醫院看病,被醫院診斷為抑鬱症,但是來電者對醫院的診斷表示懷疑,就找了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開具了中藥進行治療,但是還是不放心,遂打電話到心理熱線,筆者通過交談,發現來電者說話語速偏快,聲音顫抖,通過了解過往經歷,得知來電者童年經歷悲慘,有很大的創傷,造成現在的情況,遂告知來電者應該服用抗焦慮的藥,而停用抗抑鬱藥,原因是什麼呢,我們通過查找DSM-4等相關的診斷手冊會發現,當事人重要親人的喪失,不能歸類在抑鬱症的診斷標準裡。原因很簡單,哪個正常人親人離世而不痛苦和抑鬱呢!來電者抑鬱成分可能來自於退休後人際關係的喪失帶來的情緒體驗,但不能因為親人離世而判斷為抑鬱症。(精神疾病當事人因親人離世而感到快樂,臨床上稱情感倒錯,不在討論範圍內)。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應該看到重視焦慮的意義,也應該看到區分焦慮和抑鬱的意義,還是那句話,臨床上焦慮的比抑鬱的要多,當然焦慮和抑鬱的共病(焦慮和抑鬱和其他疾病一同出現)的也非常多,但是如果隨便把抑鬱診斷為焦慮,恐怕就要耽誤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