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這些徵兆,得找心理專家診斷!關於焦慮,切不可忽視

2020-10-18 星球夢之聲

星球君今天為大家約請了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EAP運營師 劉志鋼,為各位從專業的角度深入淺出聊聊關於焦慮那些事。

關於什麼是焦慮情緒和焦慮症的區別,這只是臨床診斷上疾病程度上的不同,是精神科醫生給出的診斷,尤其是隨著2013年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出現。簡言之,為了弄清焦慮情緒和焦慮症的區別,我們還是先來談談焦慮的定義。

焦慮(anxiety)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與恐懼一樣都具有動機性後果。焦慮和恐懼這兩個名詞,都來自日常生活語言和文學語言。因此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他們至今還缺乏科學的準確性。一般說,在心理學家中,通常把有明確對象的不安、擔心和憂慮,稱為恐懼,而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就是焦慮,因此焦慮是根本找不到任何對象的恐懼。由此可見,焦慮這種情緒狀態是恐懼的一種特定類別。

焦慮,雖然缺乏對象,但仍有動機性後果。從廣義的社會意義來看,焦慮的動機效應也是甚為明顯的,焦慮狀態與恐懼同樣都是不快的感覺,同時也會產生從緊張中解脫出來的意圖和行為。在文明社會中,人們的一舉一動、所作所為都要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或大致符合),只有這樣人才能心安理得,並感到有所保證。因此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安心與保證的對立面就是焦慮狀態。

法律的要求和社會道德的規範,都使人們按照社會標準行事。滿足社會的標準、符合社會的要求就能解脫焦慮,因此焦慮使人們的行為遵守社會準則,按照這種觀點反社會的行為則是無焦慮的人所為的。

筆者曾經試圖探討過,當一個嬰兒剛出生後,尤其在1——2歲有自我意識後,(沒有相關的經驗時)當幼兒需要走過一片黑黑的街道時,是焦慮狀態先出現還是恐懼狀態先出現呢,其實區別焦慮和恐懼誰先出現並不重要,重要是讓我們學會區分什麼是恐懼、什麼是焦慮。

當成人告訴幼兒這條黑黑的街道會有狗或者貓躥出來,嚇我們一跳時,幼兒可能會產生怕貓(或者狗)的恐懼體驗,那麼焦慮的經驗也可能隨之而來(不知道貓或狗會不會躥出來)。當然這些實驗需要固定許多條件,並只是一個設想,並沒有進行臨床試驗(需要符合倫理標準),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上面這個例子,更好的說明了什麼是焦慮(尤其和恐懼相區分),一言以蔽之,怕貓(或者狗)就是恐懼(不恐懼則是另外一種狀態。),擔心貓(或者狗)躥不出來就是焦慮。

焦慮,在神經症及精神病中都可出現,正常人也有焦慮的體驗。焦慮問題是變態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重要的基礎問題之一。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包含焦慮。焦慮與恐懼的區別在於有無對象,這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經提到。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什麼是正常的焦慮和異常的焦慮。它們的區別在於:

1. 體驗的持續時間長短及程度的深淺,正常焦慮持續時間較短,程度較淺。

2. 教育產生及消失的條件,正常焦慮的原因,治療者的分析和解釋可以弄得比較清楚,異常焦慮得找不到真實的原因。(或者說焦慮的當事人的心理衝突處在變形期)

3. 正常焦慮可以被某些活動所代替,某些活動也能減輕異常焦慮,但消減後又復現,來去突然。正常焦慮在得到安慰及鼓勵,原諒及寬恕後就心情平靜了。異常焦慮,也有安慰和鼓勵的需要,但由此並不能消除異常焦慮。

我們通過上面3點,可以看出某些差別,但上述這些通過特徵的區分,實際上是不甚嚴格的。

按上面的區分描述,焦慮情緒屬於正常的焦慮,異常的焦慮屬於焦慮症,但是按照人本主義的觀點,「正常」「異常」的字眼,似乎有貶義的味道,誰又能說自己考試焦慮緊張過了度是焦慮症呢?

焦慮有兩大類別,特質焦慮及(trait anxiety)及狀態焦慮。

焦慮表現在人格中的一般概況就是特質焦慮。(例如A型人格),焦慮在人們所處特定情境所產生的專門的反應狀態就稱為狀態焦慮。

焦慮還有其他分型,比如上面說的狀態焦慮也可以稱為情境性焦慮、(臨時面臨某個焦慮或緊張的情境,比如、高考、公務員考試等,不考試,這些焦慮和緊張可能就不會產生了!)

一提到「焦慮」(anxiety)了解不多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焦慮和一般著急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到位,正是「現象譜」要回答的問題。

如果按焦慮輕重畫成一個連續譜,一端是嚴重的症狀性焦慮,另一端是無焦慮狀態,普通人的著急位於中間。

作為一個精神症狀,焦慮是痛苦的,也顯著妨礙心理或社會功能,焦慮症狀主要有主觀體驗和客觀表現兩方面。

1. 焦慮心情:典型的焦慮症狀,患者體驗到的是沒有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恐懼,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弔膽,總感到似乎大難就要臨頭或危險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危險或威脅,卻不知道為什麼如此不安。

2. 客觀表現:分兩種,其一是運動性不安。例如:病人閉眼向前平伸雙臂,可見手指對稱性輕微震顫,肌肉緊張使病人感到頭緊頭脹,後頸部發僵不適甚至疼痛,四肢腰背酸疼也常見,嚴重者坐立不安,不時有小動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來回走動,一刻也不能靜坐。另一種客觀表現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尤其是交感功能亢進的各種症狀,如口乾、顏面一陣陣發紅髮白、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窒息感、胸部發悶、食欲不振、便秘或腹瀉、腹脹、尿頻尿急、易昏倒等。

與一般的著急相比,焦慮症不僅症狀嚴重而持久,而且它的性質特殊。這就是他脫離了引起「著急」的生活事件,不僅程度上遠遠超出一般的焦急反應(擔心——過分擔心——恐懼)。而且「引起」焦慮的事件微不足道,甚至捕風捉影(蹭破皮、甚至沒有破,只是表皮發紅,也擔心破傷風、擔心送命。)這時,與其說某個不值得的小事引起焦慮,不如說焦慮情緒在尋找一個理由牽強的出口。極端情況下,焦慮在病人的觀念上,不與任何確定的生活事件或處境相聯繫,因此稱之為自由浮動性焦慮(free-floating anxiety)或無名焦慮。

焦慮障礙,除了上面描述的慢性焦慮的特徵性表現外,還有以急性焦慮發作為主要特徵的驚恐障礙。(詳情請參考相關診斷標準)

疑病症患者的焦慮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和疾病,而焦慮症者的焦慮是彌散的,但兩者的混合狀態並不少見,即 既有疑病性焦慮,也有無名焦慮。

還有一種特殊的焦慮表現,針對曾經的創傷性體驗(如遭遇火災、地震等),可怕的創傷性體驗,反覆的闖入,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迴避,可以看作一種創傷後延遲的焦慮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

焦慮病人的內心體驗是各式各樣的,預期性(anticipatory)焦慮體驗;廣泛性(generalized)焦慮體驗,即在多種處境下或事無論大小都感到焦慮;自由浮動(free-floating)或無名焦慮;焦慮具有壓倒一切的(overwhelming)性質,以致病人除焦慮外,幾乎什麼思想都沒有,什麼也聽不進去,什麼也看不進去,甚至連電視看了一陣子也不知所云;急性加劇的形式叫驚恐發作;慢性持續的和較輕的形式體現為煩躁,經常著急也不知為了什麼,容易發怒等。

現在給大家介紹兩個案例,一個是心理諮詢門診案例,另一個是心理熱線電話諮詢,有助於說明焦慮的診斷、區分什麼焦慮和其他心理問題診斷的目的。

第一個案例來自心理諮詢門診,一位23歲的女性被北京某大醫院的心理門診診斷為強迫症,最後通過詢問為醫源性問題,當事人並沒有強迫性相關的問題,通過面對面交談,筆者並沒有發現當事人有特別明顯的強迫症的症狀,反而通過號脈,發現當事人心跳90+,手腳冰涼,又發現當事人說話嘴唇哆嗦,說話緊張,最後判斷當事人不是單單是強迫症的問題,而是以焦慮症為主的心理問題,最後通過醫院的例行身體檢查,沒有發現軀體問題,遂服用醫院開具的抗焦慮藥而症狀自行緩解。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重視焦慮的作用。

第二個案例來自心理熱線電話諮詢,來電者是一位剛退休的女性,年齡大約在50多歲的樣子,諮詢主訴問題是情感問題,來電者剛剛退休在家,本來就有退休綜合症的相關症狀,心情十分抑鬱,老公在自己退休的當年就因為患癌症去世了。使得自己變得更加消沉。遂去醫院看病,被醫院診斷為抑鬱症,但是來電者對醫院的診斷表示懷疑,就找了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開具了中藥進行治療,但是還是不放心,遂打電話到心理熱線,筆者通過交談,發現來電者說話語速偏快,聲音顫抖,通過了解過往經歷,得知來電者童年經歷悲慘,有很大的創傷,造成現在的情況,遂告知來電者應該服用抗焦慮的藥,而停用抗抑鬱藥,原因是什麼呢,我們通過查找DSM-4等相關的診斷手冊會發現,當事人重要親人的喪失,不能歸類在抑鬱症的診斷標準裡。原因很簡單,哪個正常人親人離世而不痛苦和抑鬱呢!來電者抑鬱成分可能來自於退休後人際關係的喪失帶來的情緒體驗,但不能因為親人離世而判斷為抑鬱症。(精神疾病當事人因親人離世而感到快樂,臨床上稱情感倒錯,不在討論範圍內)。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應該看到重視焦慮的意義,也應該看到區分焦慮和抑鬱的意義,還是那句話,臨床上焦慮的比抑鬱的要多,當然焦慮和抑鬱的共病(焦慮和抑鬱和其他疾病一同出現)的也非常多,但是如果隨便把抑鬱診斷為焦慮,恐怕就要耽誤事了。

相關焦點

  • 克服焦慮該找誰?這裡有心理專家給的答案了
    照例,本期關於焦慮的話題。星球君約了心理專家三篇相關內容,獲得了眾多網友的關注,看來大家在生活中也遇到了類似問題,那第三篇內容做個總結吧,希望有焦慮的朋友能夠克服掉它,來看看專家是怎麼說的。關於精神(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確實是個艱苦的工程,也是我們長期應該做的工作,如何把專業又有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健康知識,讓人們重視起來,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來普及,比如民間故事,寓言等等。最好是言簡意賅,人們一聽就懂,比如焦慮的問題,可以用「風聲鶴唳」來形容,成語「杞人憂天」、「草木皆兵」等也恰恰說明了什麼是焦慮。
  • 如何診斷嚴重心理問題
    可是心理的疾病呢,心理出了嚴重問題,我們如何判斷呢?幸好心理學專家為我們總結了六個步驟,來判斷什麼情況下我們或者我們的朋友是否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不要找心理諮詢師了。有位醫學專家建議他進行心理諮詢。這些衝突,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心理衝突,屬於常形衝突,可排除神經症性問題。4.分析求助者情緒是否泛化,若已泛化,需分析泛化具體表現該求助者的不良情緒已經泛化。
  • 網傳癌症在2年前就有徵兆 專家表示該說法並不靠譜
    這些徵兆靠譜嗎?抑或只是聳人聽聞的謠言?  為此,我們請教了浙醫二院腫瘤外科主任醫師丁克峰、浙江省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蘇丹和杭州市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何迎春。  專家答疑解惑,統一結論:關於癌症在2年前就有徵兆,這部分不靠譜!而人身體微小的變化可能對應哪些疾病,則因為出現了「可能」兩個字,基本客觀靠譜。  下面,我們一一解讀。
  • 這些語言發育問題徵兆最容易被忽視
    在這個關鍵期,如果孩子的語言發育確實出現了問題,卻被我們忽視的話,一旦過了兒童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段,即使再努力去追趕也很可能趕不上正常水平兒童的語言發育了,而且很有可能這個差距會越拉越大,到了學齡期很有可能無法適應正常的學校的學習生活。
  • 寶寶有這些徵兆,家長要注意了
    所以,家長應知道寶寶生病前的徵兆。一、情緒反常從情緒變化能看出寶寶是否可能生病,健康寶寶在他的需求得到滿足後,精神飽滿、兩眼有神、不哭不鬧,而且容易適應環境,但生病的孩子情緒往往異常。寶寶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乾燥常是發熱的徵兆;而目光呆滯、兩眼直視、兩手握拳常是驚厥預兆;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往往提示病情嚴重。除以上明顯徵兆外,寶寶還可能表現出萎靡不振、煩躁不安或愛發脾氣。父母要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及時就診。
  • 哺乳期乳腺癌的徵兆有哪些
    在接受檢查後,報告單上寫著乳腺癌,這會讓女性無比害怕,尤其是處於哺乳期的產婦,乳腺癌的發生率也是有的,還在哺乳期,乳房健康關係到新生兒的健康,更會增加心理負擔。那麼哺乳期乳腺癌的徵兆,可以提前發現乳腺癌的存在,提前接受治療,降低乳腺癌對健康的危害率? 對於女性來說乳腺癌這種疾病想比起其它疾病更可怕,畢竟是癌,會讓人更難以承受。
  • 三種途徑找到靠譜的心理專家
    新冠肺炎疫情後,民眾的心理諮詢需求大幅增長,各色各樣「心理諮詢」現身線上線下。合理選擇心理諮詢機構和心理專家十分重要。兩類人有必要進行心理諮詢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資深心理專家彭國球教授告訴本報記者,社會機構提供心理衛生服務,為老百姓帶來了便利。他認為,有心理諮詢需求的人群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覺得自己有孤獨、焦慮、緊張、抑鬱等不良情緒,或處理不好婆媳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感到憋屈、難受的人群。
  • 女性需留意這些心衰徵兆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的心臟科專家表示,從臨床經驗來看,女性當中最常見的幾種心衰徵兆分別為:沒有原因的疲勞、出汗和氣短,以及下巴、頸背部的疼痛。對此,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張強主任醫師表示,這些徵兆對於及早發現並及時治療心衰有一定參考意義。
  • 男性經常忽視的5種癌症徵兆
    癌症徵兆1: 乳房腫塊  像大多數人一樣,你可能從未想過患乳腺癌的可能。雖然不常見,但男性患乳腺癌是可能的。  此外,美國癌症學會提供了一些應該引起注意的乳腺癌徵兆,包括男性以及女性的乳房。它們包括:乳房皮膚起皺紋、乳頭內陷、乳頭或乳房皮膚發紅或擴散、乳頭溢液。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專家:抑鬱和焦慮其實是相伴而生的,抑鬱症一般會伴有焦慮的症狀,焦慮症也會伴有抑鬱的症狀。 焦慮症,是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的神經症,神經症表現為無明確對象的提心弔膽或運動性不安。抑鬱症是重型的精神疾病,以持續而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失眠以及精神活動的全面抑制。
  • 花季女孩自殘暑假心理別忽視
    經歷了超長寒假及短暫復學的兒童青少年群體,在這個暑假不免有一些情緒的失衡。據精神科專家描述,門診就醫的兒童青少年人群較之前有顯著增加。有研究證實,14%~21%兒童青少年人群的情緒障礙伴有自傷及自殺行為。在不久前的復學潮中,小麗的故事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 關於焦慮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了解更多關於每一個的信息,這樣你就可以判斷你的症狀是否是由其中一個引起的。什麼引起焦慮?研究人員不確定焦慮的確切原因。但是,這很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這些因素包括遺傳和環境因素,以及大腦化學。此外,研究人員認為,負責控制恐懼的大腦區域可能受到影響。目前對焦慮的研究正在深入研究大腦中與焦慮有關的部分。
  • 專家提醒:身體1處莫名「長厚」,或是肺癌的徵兆,千萬不要忽視
    也許是肺癌的徵兆!01一、專家提醒:身體1處莫名「長厚」,或是肺癌的徵兆,千萬不要忽視注意一下我們的雙手。手一般都是尖尖的,假如您的手指不是尖尖的,而且您的手指尖很厚,像洋雞腿一樣凸起,專家提醒:這或是肺癌的徵兆,千萬不要忽視,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
  • 夢見蛇是懷孕徵兆嗎?心理專家告訴你!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思考這些令人不好理解的科學問題,其實有時候小編就會想,我們所在的世界看起來是很大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是不是有一雙無形的大手在哪裡推動者呢?這些問題就想一堆問號一樣,在我們的腦袋上一直轉著。但是我們始終是想不通這件問題了,所以說這就很神奇了,這就要說到兩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了,他就是夢。夢這個東西是很不好說得。
  • 你家有這些徵兆嗎?這可是要出大人物的徵兆呀!
    一般來說,大人物的出現家中都會有某種特殊的預兆,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了解一下這些預兆吧!祖墳有蟒蛇盤踞蛇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雖然會帶給人恐懼但也是吉祥的象徵,尤其是祖墳出現蟒蛇盤踞,那麼一定是好運的徵兆,一般也會預示家中不久後會出現大人物。
  • 總是有焦慮?看看你是否中了這些招
    所以,對焦慮症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解很有必要,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焦慮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環境性焦慮:這種焦慮多發生在陌生環境中。若能脫離此環境,或者對環境適應,焦慮也就消失了。二、素質性焦慮:這類兒童的心理素質較差,對外界的一些細微變化較為敏感,容易產生焦慮情緒。他們的父母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現象。父母的這種易焦慮素質,有可能直接遺傳給下一代,也有可能在言行上被孩子模仿因此,父母應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常在孩子面前焦慮不安。
  • 預產期快到了,臨產徵兆掌握了嗎?
    親愛的準媽媽,預產期快到了,十月懷胎的長跑歷程終於就要結束了,你的心裡一定是欣喜與緊張互相交織,欣喜的是,日日夜夜期盼的小人兒即將要和你見面了,緊張的是,分娩時的各種疼痛讓你深感焦慮。其實,每一個媽媽都是可以戰勝焦慮心理的,因此,你要對自己有信心哦!如果你能掌握好胎寶寶發動前的一些臨產徵兆,仔細留意每個小信號,將會對你的分娩更有利哦!那都有哪些小信號呢?1、宮縮(1)什麼是宮縮?
  • 妊娠期心理護理,不可忽視!
    > 現在的社會,無論男女壓力都很大,當然也包括孕媽,特別是職場孕媽,所以不僅僅是孕媽本身,包括最親密的家人也需要了解,孕婦在孕育新生命時的心理變化是不可忽視的一、妊娠確診 孕媽有一種將為人母的複雜心理。
  • [視頻]睡眠專家:抑鬱和焦慮是失眠主因
    在失眠人群中有73%的患者從未看過專科醫生或用藥物治療,失眠成為困擾很多人的精神疾病,並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而在失眠的人群中,80%的失眠是因為心理原因造成的。    曾任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的李舜偉教授被稱為"失眠專家",長期關註失眠問題,其關於睡眠的書籍《你可以睡得更好》曾經成為失眠患者的睡眠寶典。
  • 中國成人失眠伴抑鬱焦慮診治專家共識——心理及藥物治療
    為此,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及神經心理與行為神經病學學組共同組織相關專家撰寫了《中國成人失眠伴抑鬱焦慮診治專家共識》,著重闡述了中國成人失眠、抑鬱、焦慮的概念、診斷和治療,以期能為臨床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以下節選心理及藥物治療部分,共識全文見文末文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