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後,民眾的心理諮詢需求大幅增長,各色各樣「心理諮詢」現身線上線下。合理選擇心理諮詢機構和心理專家十分重要。
兩類人有必要進行心理諮詢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資深心理專家彭國球教授告訴本報記者,社會機構提供心理衛生服務,為老百姓帶來了便利。他認為,有心理諮詢需求的人群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覺得自己有孤獨、焦慮、緊張、抑鬱等不良情緒,或處理不好婆媳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感到憋屈、難受的人群。這類人可以去社會機構接受心理諮詢服務,和心理諮詢師聊一聊,可能感覺會好很多,一些心理問題也就解決了。不過,要警惕可能存在心理醫生資質不夠,服務流程、收費不夠規範等問題。還有一類是曾診斷過焦慮、抑鬱症等,或懷疑自己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應找正規醫院的心理醫師診療。
如何選擇靠譜的心理諮詢平臺和機構的專家?彭國球教授介紹了3種途徑。1.各大綜合性的三甲醫院通常設有心理科、身心醫學科或精神衛生科等科室,該院的門戶網站上會有相關心理專家的介紹。除了三甲醫院的相關心理科室,精神病專科醫院、康寧醫院等也是不錯的選擇。2.正規的、知名度高、可信度高的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比如好大夫網站、溫暖醫生、微醫、京東網際網路醫院等,這些平臺會對醫生的資質進行把關、審核,一般要求是三級甲等以上醫院的醫生,且證件齊全。3.可通過熟人、朋友推薦。
沒體驗過,別購買長程諮詢服務
「帶有廣告性質的心理諮詢要注意甄別。」彭國球教授提醒民眾要警惕門戶網站推出的非專業性的心理諮詢。另外,有些諮詢機構可能會推出優惠套餐等活動,彭國球建議大家購買時要理性。他說,如果沒有體驗過心理諮詢的服務質量,最好不要一次性購買長程多次的諮詢服務。如果有這個需求,身邊又找不到更好的資源,可體驗一兩次,和醫生溝通,看是否彼此匹配,再做決定。
持續1個月情緒不好,建議看醫生
據彭國球教授介紹,不同年齡段的老人有不同的心理特點。70歲以下的人群,常見的心理問題是有失落感,多因人際關係處理不好而產生心理矛盾。70—80歲的人群心理問題多體現為怕生病,如怕得慢性病、腫瘤等。80歲以上的人,健康狀況下降,尤其是有帕金森、老年痴呆、尿毒症等病的人,容易有悲觀厭世、死亡恐懼、睡眠障礙等問題。他提醒:如果不良心理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自己又調適不好,建議看心理醫生。如果因近期遭遇重大變故、意外事件、突發性事件,產生了急性的較嚴重的心理應激症狀,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