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學習壓力大,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情感問題多……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需要精神和心理健康療愈的人變得越來越多。線上心理諮詢行業隨之興起。
打破空間限制,人們足不出戶就可獲取心理諮詢服務,大量資金和流量開始垂青這一行業。然而,線上心理諮詢中還存在著行業規範不統一、從業者水平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帶給用戶不少困惑。本期《健康周刊》帶你一探線上心理諮詢的現狀。
■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每當工作壓力大,心情煩躁不安的時候,張曉(化名)就會打開手機App中的一款心理諮詢軟體,花50元錢,撥通心理服務平臺的傾訴熱線。話筒對面的「專家」會傾聽她的煩惱,緩解她的煩躁情緒。「狀態突然不好的時候,可能沒辦法及時找到心理諮詢師,傾訴熱線或許可以幫助我度過一些難關。」
時下,像張曉這樣有線上心理諮詢需求的人群不在少數。數據統計,2019年1月-9月「心理諮詢」類公眾號文章總閱讀量達到2.76億人次,涉及公眾號15.7萬個。這讓不少心理健康諮詢機構和心理諮詢師從中看到了商機。
線上「療心」並非萬能 一些精神障礙必須線下治療才有效
海南日報記者在手機應用軟體商店裡發現,目前至少有上百款與心理諮詢相關的App,其中不少App下載量都達到了百萬級別,最多一款已達到800多萬。打開軟體,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情感導師等各種稱謂讓人眼花繚亂,收費也從每30分鐘50元到上千元不等,讓人無從選擇。
「線上諮詢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需一個手機,隨時隨地都能諮詢心理問題,方便、快捷、高效的網際網路產品屬性讓在線心理諮詢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海南省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海南省安寧醫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羅海東介紹,通過線上方式,對於一些無須面詢就能解決的問題,比如青少年學習壓力問題、男女青年的情感問題等,通過線上「話療」會更方便。而且對於一些諮詢者來說,在熟悉的環境中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因此也更容易敞開心扉。還有的諮詢者覺得,通過電話、文字、視頻隔著網絡有助於消除「病恥感」。
「雖然線上心理諮詢方便快捷,但和面詢相比也有其局限性。」羅海東認為,諮詢者和心理諮詢師面對面的交流,會有一種天然的連接感,更容易共情。而且更重要的是,面詢時諮詢師可以在過程中,捕捉到諮詢者輕微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變化,比如一個眼神或是一個小動作,從而更有益於做出正確的判斷。儘管現在線上諮詢比熱線電話多了視頻交流,但隔著屏幕,諮詢師很難從根本上讓諮詢者放下心理芥蒂,也很難通過細膩的神情變化,進一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
「也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能通過線上解決。」羅海東介紹,比如一些精神障礙,如強迫症、恐懼症,通過單純的線上諮詢很難得到改變,需要採用「暴露療法」進行治療,而暴露療法的操作線上無法進行,必須面對面才有效果。此外像精神動力學治療中的釋夢、自由聯想以及催眠治療等心理治療,在線下進行效果才會更好。
諮詢平臺魚龍混雜 部分平臺專業資質和收費標準不靠譜
海南日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當前市場上與心理諮詢有關的服務主要有3種類型。
首先是「線上醫院」,就是把線下醫院搬到線上。由第三方平臺或專業醫院運營,精神專科醫生在線為用戶提供諮詢、藥品續方等服務。這類平臺上的醫生絕大多數資質齊全,規範性強,患者還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圖文複診。
其次是「收費服務」。商家提供線上陪伴傾訴、哄睡叫醒等「輕」心理服務。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下單,隨後由工作人員聯繫到顧客,根據要求計時聊天、哄睡陪伴等。
再次是一些商家在網絡平臺上提供的「收費內容」。多以付費心理健康講座、心理調節幹預課程等形式為主。這些內容之中,大多為舒緩情緒方法,與醫學療愈無關。至於效果如何,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同類型的心理諮詢服務中,海南日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網絡平臺上有償心理諮詢亂象頻發。比如不少從業者根本沒有資質,某些網絡寫手胡編亂造「心理舒緩寶典」,一些博主炒作「心理調節課程」,其實並沒有任何專業性;平臺自詡「親密關係修復」,為情感受挫者高價「量身定製」情感挽回方案,大多只是騙錢……凡此種種,消費者不光損失鈔票,更易加重心理問題,貽誤幹預時機。
「不靠譜的心理諮詢可能會誤診甚至耽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病沒治好不說,還花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海南省人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康延海,在門診中就遇到不少因線上心理諮詢而耽誤治療的例子。比如有一位患者有雙相障礙傾向,曾經多次嘗試在線諮詢平臺,但都達不到緩解的效果。
此外,線上心理諮詢目前也沒有統一的定價標準。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醫院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都由物價局定價,目前,在海南,精神專科醫院的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諮詢的收費標準為每20分鐘120元左右。而很多平臺標價動輒每30分鐘四五百元,甚至上千元。
行業亟待監管規範 未來「商業網絡平臺+專業醫院」是大方向
康延海認為,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差異在於症狀程度的「輕重」。接受心理諮詢的人偏向於尋求對心理問題的解決,包括情緒上的困擾以及現實因素造成的壓力。心理治療的提供者是擁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的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具有處方權,而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更多是社會機構。
海南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心理諮詢平臺見到比較多的心理諮詢師的頭銜是國家二級、三級心理諮詢師,這些頭銜是2017年以前由人社部頒發的,當時國家將心理諮詢師認定為技能人員。但在2017年,人社部發布的(2017)68號文件《關於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裡,正式取消了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名稱。
康延海介紹,2017年,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取消前,曾有上百萬人嘗試考取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最終從業者比例較低,約為23%。康延海認為,持有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並不意味著具備「真正去做諮詢的實際能力」,後期尚需一個系統的、長時間的積累過程。
「2017年之後,整個領域確實有一些混沌的局面,」康延海說,想要從事這一行業的人不知從何入手,可能需要一個周折的過程。受限於現實條件,醫院很難自建自營網絡服務平臺,未來「商業網絡平臺+專業醫院」是大方向,但是對從業門檻、資質、收費標準等細分領域的行業標準必須儘快制定。一些傾聽服務和心理緩解諮詢活動雖非醫療行為,也應要求對從業人員實行平臺後臺實名制。
原標題:線上話療 療心?傷心?
責任編輯:鄧麗